四、我们在讲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这一章时,为什么要弄清楚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接着上一期关于23版教材第二章内容的教学思路,今天谈一谈教材上并没有直接点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究竟是什么?
理论的重要性正如本章开篇的引言所指出的:“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引言中讲到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能够体现出一个又一个的“为什么能”,从根本上来讲就是因为有着“理论”的指导。但是,但从教材来讲,现有的三个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依据”——“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从总的逻辑上看,符合我前面所提到的“理论”——“路线和纲领”——“道路与实践”。路线本身不是理论,理论是路线的基础,路线是理论的具体化。也就是说,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所包含的四个方面的内容“对象、领导权、动力和前途”的表述,首先是我们党在理论上不断地探索,其中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关于革命的一般原理、特别是列宁斯大林关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理论学说和斯大林关于中国革命问题的学说(参考第一个“历史决议”)运用于中国革命的实践,逐渐形成较为成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第一次理论飞跃的毛泽东思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关于革命的理论之所以成立,其实也符合我们之前也讲到过的,既然是理论,就应该符合作为理论的要件,即:“理论主题——回答什么样的问题”;“核心观点——体现理论的内容”和“内在联系——观点要构成闭环”。
那么,我们的教师就应当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而不应当仅仅从“据此”形成的路线、纲领来理解和讲授“理论”,而是要挖掘路线或纲领背后的“理论”内涵,当然这些内容不一定都在课堂上给学生讲授,但是作为教师在讲到“总路线和基本纲领”的时候,自己应当首先明确的,这就叫“学理”。根据判断理论的基本要件:“理论主题——回答什么样的问题”;“核心观点——体现理论的内容”和“内在联系——观点要构成闭环”的思路,那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内容。
我在这里反反复复地强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作为毛泽东思想重要组成部分的内容,它的形成和确立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国革命、主要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及与社会主义革命相衔接相关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的过程,这其中最主要的是毛泽东对于中国革命的正确认识和理论贡献。主要体现在1939年底1940年初,毛泽东先后发表了《〈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重要著作,在中国共产党内首次创造性地提出并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理论,以及后来发表的《论联合政府》《论人民民主专政》等著作中又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和发挥,使其更加系统和完整。当然也包括了他在早期写的《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以及在井冈山时期发表的系列文章对于中国革命问题的认识及理论阐述。当然,正如毛泽东思想是全党智慧结晶一样,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批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所以,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是我们新民主主义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其理论载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的一些列经典文献与著作(这里所谓的文献诸如一九四五年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样的文献)。要真正学习、理解和讲清有关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相关问题,就得研读上述所列的经典作者,当然主要是毛泽东同志的著作及其思想。
其实,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内容,已经在教材的第一节中已经提到了,可能不少的教师仅仅从章节的标题、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与实践基础出发,而没有从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原因与条件的总结中来感悟“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究竟要回答和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其主要观点是什么(事实上就是总路线的四个方面的内容)及其主要观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所形成的系统思想和经验总结。针对这一点,我们在理论上可以看到,新民主主义理论系统地分析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中国革命的对象、性质、动力、前途等,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理论,回答了“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开创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新纪元。从理论本身来看,也就是后来明确的我们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总路线及基本纲领为什么要那么的表述,源头在于“理论的内涵及其对实践的指导”,具体体现在: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在回答在“革命对象”、“领导权问题”、“同盟军问题”以及“革命的前途”等问题上,不仅是在实践中进行探索,更重要的是在理论层面不断总结经验,将其上升为关于中国革命的经验性、甚至规律性的认识。而其中在面对“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的回答时,“新民主主义论”系统地回答了当时中国民主革命和未来建设新中国的一系列根本问题,这是毛泽东思想成熟的标志。那么为什么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出系统地提出和阐述这一理论呢?毛泽东之所以将中国共产党人自己的理论成果命名为新民主主义理论,有其产生的历史背景特殊的历史背景(从而也进一步证明了“时代是思想之源,理论是实践之母”)。
全国抗战爆发以后,中国共产党从原来遭受国民党反动派严密封锁的狭小天地里走出来,变成全国性的大党,公开走上全国政治生活的大舞台,受到人们越来越密切关注。全国各阶级、各阶层都渴望了解中国共产党对时局和中国未来前途的看法。为了建立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作了重大政策调整。随着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中国共产党对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诚心维护的,但自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随着中共政治影响的扩大和八路军、新四军的壮大,国民党内的顽固派在军事上制造反共摩擦。就这样,面对“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必须对此系统地表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在全国人民面前旗帜鲜明地提出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政治主张来。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毛泽东写作并发表了上述文章,系统论述了新民主主义理论。《新民主主义论》发表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从当时各类人群对《新民主主义论》的评述中可以窥见一斑。
“新民主主义论”明确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标是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主要体现在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社会蓝图的会就:
第一,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毛泽东指出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第一步是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第二步是在此基础上,继续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使中国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之间的过渡形态,是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经阶段。它不同于社会主义社会,因为其根本任务不是反对资本主义,而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它也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因为其领导力量不是资产阶级,而是无产阶级。因此可以说,它既具有社会主义社会的某些因素,也保存有资本主义的某些因素,但其前途必然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大家可以将“二次革命论”“一次革命论”和革命分两步走进行比对。我认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教学的难点应当首先在此问题上)
第二,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纲领。在政治上,要建立“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在经济上,要使一切“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归这个共和国的国家所有”;“这个共和国并不没收其他资本主义的私有财产,并不禁止‘不能操纵国民生计’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这个共和国将采取某种必要的方法,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在文化上,要挣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文化思想的奴役,实行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第三,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问题。“新民主主义论”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这一理论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发展,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一理论解决了两个革命阶段的衔接问题,即如何“两步走”的问题。中国共产党虽然自党的二大已经认识到现阶段的中国革命是要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务,社会主义革命是下一阶段的任务,但并没有说明达到这个目标的具体途径。长期以来,犯右倾错误的人不了解无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同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的区别,因而也就不了解民主革命同社会主义革命之间的联系,如“二次革命论”;而犯“左”倾错误的人则混淆民主革命同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在民主革命阶段内不适当地提出某些社会主义的任务,如“一次革命论”或“不断革命论”。
全国抗战爆发前后,党内有人说,抗日战争的胜利将引导中国到非资本主义的前途。但是“非资本主义前途”是一个不很明确的概念。人们不清楚,抗战的胜利是直接达到社会主义呢,还是要经过其他阶段?毛泽东明确地回答了这个十分重要的中国发展的前途问题。他指出,抗日战争的胜利应使中国摆脱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地位,但中国既不可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也还不可能立即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这就丰富和发展了列宁斯大林关于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革命的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是两个不同的革命阶段,不能“毕其功于一役”,但两个革命阶段必须也必然是衔接的,不容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他提出并论证了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指明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走向社会主义前途的过渡阶段。这正好解决了两个革命阶段的衔接即如何“两步走”的问题,为党纠正和防止右的和“左”的错误,制定和执行正确的政策,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四,解决了落后的旧中国跨越“卡夫丁峡谷”的难题。马克思、恩格斯曾描绘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认为社会主义应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不过,他们晚年也针对东方落后国家提出过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列宁还开始了在俄国的实践。但如何实现这一跨越,他们并没有作出明确的理论说明。毛泽东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分析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和阶级状况,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论”,解决了这一难题。他提出,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既不同于资本主义也不同于社会主义的特殊的社会形态。政治上,它实行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但领导权是属于无产阶级的。经济上,在没收官僚资本、废除封建土地关系以后,实行国营经济为主导,国有经济、合作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结构,允许资本主义发展,目的是发展生产力为进入社会主义创造物质条件。文化上,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既有民族的形式,更有共产主义的内容,是将来走向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上的保证。这样一种社会形态,显然是人类历史上未有过的,也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不曾描述过的,它是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形成,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相比较而言,“新民主主义革命论”中最具创新性的是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而从总体上看,“新民主主义论”或许更具独创性,有许多观点都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未曾有过的。
至于第二章整体的教学设计思路以及在具体教学中如何把握好相关内容,我在之前(2021.2.22)曾经推送过一篇专门文章——“老夏研读《概论》课教材至第二章”,已经就上述的问题进行了阐述,这里就不再赘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