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毛概”课程应当怎么上(五)

文摘   教育   2024-03-11 23:47   陕西  

今天,针对新学期“毛概”课如何讲好毛泽东思想部分(1-4章)再次和大家进行交流。

其实,我在2019年2月21日,曾经依据“18版教材”写过对于前四章教学难点的认识。尽管“毛概”课教材从18版——21版——23版连续的更替,但是关于毛泽东思想部分、也就是教材1-4章的内容基本上变化不大,除了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改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之外,这一部分几乎没有太大的更改。

为了使承担“毛概”课程的教师更好地把握好本教材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系统掌握相关章节内容,除了可以参考我之前写的课程导引教学法在“毛中特概论”中应用的尝试这篇文章外,我将结合三版教材关于毛泽东思想部分的内容做一个整体性的串讲。

“毛概”课教材的前四章按照,都是与“毛泽东思想”相关联的内容。这一部分内容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看似好讲实则很难讲。说好讲,是因为这方面可查找的教学资源较多,以目前任课教师的知识体系,没问题是可以把握的,且视频资料也挺多的,是可以把课讲的“热闹”一些、“灵活”一些;说它难讲,是因为这一部分涉及太多的知识以外的东西,既影响着任课教师对于内容的把握,同样也影响到学生对于所讲内容的认知态度与兴趣点。因此,这一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明显思想性要远远大于知识性。不能很好地把握这部分内容的价值导向,即使是再热闹的课堂,也算不上是真正的一堂好的思政课。今天想在这里谈一点自己对于前四章(也就是我概括的“毛泽东思想模块”)在教学中的理解(先抛开课时数的问题)。

我自己讲了这么多年的“毛概”课,发自内心的感受就是这一部分“真不好讲”。我所说的不好讲,不是因为这部分内容本身,也不是因为讲这部分内容不容易把课讲活。据我观察,思政课教师讲这一部分时,引经据典、口若悬河、情节跌宕这些元素都能够做得到。那么,说这一部分难讲,究竟难在什么地方呢?我认为的“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内容”与“教育对象”之间距离感太大

当下的大学生已经进入到“00后”了,这代大学生和我们要讲授的“毛泽东思想与毛泽东时代”,无论是从时间距离还是心理距离那都不是一般的大,是“LONG LONG AGO”的事情了,作为教师,你可以把内容做的充分一些、把故事讲的更生动一些,如果不能够解决这种“距离感”,你讲的再起劲,学生们的“这些都是真的吗”“这些事儿和我有关吗”你不一定能够回答的好!当然看到这种问题并代表我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我自己也困惑!解决不了这种距离感带来的问题,各位同行们,你们是否有过“你在台上滔滔不绝、台下学生一脸的茫然”、“你讲你的,我干我的,时不时抬下头”的境遇呢?不能很好的解决这种问题,只要学生非思政类专业、他也不想考什么马理论、思政的硕士博士的话,纵使你在思政圈子中再大的腕儿,学生也不一定买你的账,有时照样睡到一片。不少博士、教授真心感受过“自说自话独角戏”的,是不是很有挫败感呢?这样的课,既达不到设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目的,单从教育教学本身来讲也不是一堂好的课程,更不要说什么“金课”了。我自己曾经尝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搞过一个“你眼中的毛泽东”,基本要求是不求全面、突出一点、个人心得,结果学生做出来的东西出乎了我的意料,积极性超高。所以,对于当代学生,你千万不要小看他,因为他所知道很有可能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但你也不要高抬他们,他们毕竟是非思政专业的本科生,你也别用什么对待硕士、博士的办法来教他们。

二、在教学中两种对峙的思想观点容易造成学生认识上的混乱

主流意识形态非常清楚对“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的评价的重要意义,经历过一段历史曲折之后,我们党通过反思,形成了《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对毛泽东同志的客观评价都做了很好的规定。面对新时期在此问题上的新情况新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不能相互否定”和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最新的是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从指导思想上明确了中央的态度,为进行理论研究和宣传提供了明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些都是我们做好这部分教学的原则和底线与红线。我们在教学当中,确实应当思考“理论、政策、边界、情感”等多项要素对于教学的影响,引导学生从理论上弄懂毛泽东思想、从认识上客观评价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功过。我个人认为,只要基本的立场观点原则坚持住,我们无论怎么讲毛泽东的功绩都不为过;同样,我们讲毛泽东“过”的目的是为了更真实地还原历史而非否定毛泽东的话,学生应当是能够接受的。我在微信公众号上曾经写过一篇《如何客观理性地评价毛泽东》的文章,还是得到绝大多数关注者的认同。这部分内容的讲授上,要谨防当下两种极端观点通过互联网对于青年学生施加的影响。

三、科学的、完整的、准确的阐述毛泽东思想的难度

毛泽东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是涉及六个方面内容的理论体系,每一部分都是需要用理论进行阐释,而分析的方法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比如,毛泽东思想内容中的最大的亮点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这里面不仅涉及到的是历史,更多的是涉及到的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我在上课和平时与学生交谈,特别是一些考研的学生在“新民主主义理论”这一块内容的理解和认识上,我发现多数学生认识是模糊的,在诸如“什么是民主革命”、“新旧民主革命的关系”、“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内涵”等问题上说不清楚,我想这的确是我们在理论上没有讲清楚。我在刚刚创设“老夏说课”公众号的初期,写过的一些小文章基本上围绕着这一问题而展开的。只不过当时“老夏说课”没什么影响力,估计看的人并不多。本学期在教学中我还是会把有些内容再拿出来让学生学习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只要围绕着“革命的对象、领导权、同盟军和前途”来讲授,难点就在于讲清楚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新的)的前途为什么不能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应当是社会主义,讲清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才能让学生明白20世纪50年代我们选择社会主义既有必然性也有现实性的原因。这部分内容的讲授上,要谨防当下两种极端观点通过互联网对于青年学生施加的影响。

四、对讲授内容的宏观视野与微观细节关系把握的难度
毛泽东思想教学模块从时间线索上看,横跨新旧民主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时期等多个阶段,既涉及革命的问题,有涉及建设的问题,既有“史”的问题,也有“论”的问题。看似四章内容,实际上涉及面非常广。在教学设计中,如何摆正一系列的关系至关重要。在教学中经常发现有两种倾向:一是线条太粗。任课教师受教学时数、对课程的熟悉程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体现了宏观构架,也就是大框框都讲了,但是给人的感觉是只有骨架没有“血肉”,体现了“高大上”,但不接“地气”,学生在课后的感觉是比较空洞;二是内容太细。一些教师在讲授这一部分的内容时,收集的教学资源较多但是没有做合理的取舍或认为都重要不舍得删去,在讲的过程中讲的太细,过于注重细节却缺少主线条(我将这种现象称之为只有珠子不见链子),这部分教师据我个人判断多属于历史学科背景较强的教师,人物、事件、时间把握准确和讲授清楚,但是“论”和“启示”的部分明显不足,这种状况是教师的教学往往容易陷于过多的具体问题之中,学生听的热闹,过后印象不深。因此,贯穿这四章的主线应当是“我们党及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于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探索的经验与教训”,其他素材是为这条主线服务的。

五、这四章教学中还涉及到的其他理论难点问题

讲清、讲准、讲透理论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的要求,其目的在于使学生除了知其然,更主要的是要知其所以然。注重教学形式、忽略教学内容也是当下思政课教学存在的深层次问题。经过对这四章内容的梳理,个人认为理论讲授的难点除了前面我所提到的“为什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之外,我还梳理的以下一些问题供大家参考:

1. 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时代性条件——帝国主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对中国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影响;

2. 如何讲清楚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三方面内容的关系?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验教训(经验主义与教条主义);

4.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问题(前面提到过);

5. 新民主主义三大基本纲领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关系;

6. 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的探索的现实意义?

7. 对于建国初期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的认识和评价问题?

8. 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除了积极成果之外还有哪些需要汲取的教训?(提现认识错误和避免重新犯错)

9. 怎样理解改革开放前后“两个三十年”不能相互否定命题的意义?

当然还有其他一些问题,每个教师的理解不同。但上述问题,在教学中可以选择其中的部分问题进行讲解。

这部分教学要想取得较好的效果,个人认为至少应当注意上述五个方面的问题,有些是可以规避的,有些是无法绕开的。有些是注意了就能够解决的,有些则是长期的理论与现实问题。在于从社会环境的角度上,关于“历史虚无主义对毛泽东思想的否定”和“民粹主义下‘毛泽东热’”的问题,各位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理论储备进行阐述。我的公众号文章中有部分的论述,在这里就不展开了。具体教学内容正在准备,谢谢大家关注支持!

老夏说课
我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思政课教师夏永林,作为从教30年的教师,十分关注思政课的实效性问题及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设定该平台主要是便于学生学习和将自己的教学体会与别人分享,同时将有价值的信息客观地传递给学生,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