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病理】一文读懂浆液性交界性肿瘤-微小浸润,微小浸润癌,浸润/非浸润性种植,微乳头型/非浸润性低级别浆液性癌

文摘   2024-11-16 20:52   天津  

卵巢浆液性交界性肿瘤常伴有一些特殊的组织形态卵巢外病变,这些改变在外检中容易引起困惑,本节根据近年认识,对这些问题进行介绍与讨论。

一、微乳头


微乳头(micropapillary)为浆液性肿瘤的特殊生长形态,见于10%~20%的交界性肿瘤,

质---主要表现为从囊壁没有分支的大乳头表面直接分出大量细丝状的微小乳头状结构,也可表现为筛状或实性形态

量---微乳头形态常少量出现在典型的交界性肿瘤中,如其最大灶的直径未达到5mm在肿瘤中的比率<10%,则仍按普通交界瘤诊断,达到或超出5mm或在肿瘤中所占比率≥10%,则归入交界性肿瘤-微乳头型/非浸润性低级别浆液性癌


二、上皮内癌

上皮内癌(intraepithelial carcinoma)的概念目前在卵巢上皮性肿瘤中主要用于黏液性交界性肿瘤。其他上皮性交界性肿瘤虽没有系列报道,并不说明没有上皮内癌的存在。事实上,我们在病理实践中也曾见到过浆液性交界性肿瘤伴上皮内癌的病例(图24-17)。

通常情况下,上皮内癌强调的是细胞学改变,但在浆液性交界性肿瘤中,一些学者认为被覆或衬覆在乳头表面囊壁复杂筛状上皮结构也可视为上皮内癌的一种形态。这一概念还未准确定义,临床意义尚有待大样本并有临床随访资料的研究。

三、微小浸润


微小浸润(microinvasion)在卵巢浆液性交界性肿瘤中很常见,发生率多数报道为10%~15%,也有高达25%,

妊娠期、伴有乳头梗死卵巢外种植者微浸润的发生率更高

肿瘤的间质浸润一般被视为癌,但卵巢交界性肿瘤是一个例外,这些所谓的微灶性浸润一般不改变患者的预后。卵巢浆液性交界性肿瘤微小浸润的诊断上限,以往标准为单灶最大直径<3mm或面积<10mm²,近来已放宽至单灶最大直径<5mm,与黏液性交界性肿瘤相同。对病灶大小的测量方法,许多病理医师在外检时更乐于采用最大直径,此方法较计算面积更为简便,笔者也通常采取<5mm这一标准。浸润灶最大直径在≥3mm但<5mm范围内的病例以往诊断为浸润癌,现在归于交界性肿瘤范畴。

微小浸润常为多灶性,肿瘤的大体形态与一般浆液性交界性肿瘤无异,组织学上显示为两种不同的形态类型,(1)绝大多数呈嗜酸性细胞形态,即经典的浆液性交界性肿瘤伴微小浸润,可能代表上皮细胞的终末分化或老化形态,并非真正的肿瘤浸润。(2)少见形态为间质中杂乱的细胞巢或微乳头,一些学者称为微小浸润癌,临床意义还有待大样本的研究。

(一)经典的浆液性交界性肿瘤伴微小浸润(SBT with microinvasion)

【组织病理学】

经典的间质微浸润形态,又称嗜酸性细胞型微小浸润,通常发生于乳头的纤维间质

质----在典型的交界性肿瘤背景下,肿瘤上皮基底膜下的间质内出现单个大圆形细胞或小片状上皮细胞巢,胞质丰富嗜酸性,核居中,形态温和。细胞间黏着力差,很像从乳头表面上皮脱落的单个细胞、细胞芽细胞簇(图24-18)。

少数情况下可见小的腺样结构或简单乳头

嗜酸性细胞周围常围绕着透明带或空隙,但缺乏明显的间质反应。

微浸润灶中的嗜酸性细胞与乳头表面或脱落的嗜酸性细胞形态相似,但通常缺少乳头表面上皮的其他细胞类型,即立方形细胞和柱状细胞。

【免疫组化】

与乳头表面的立方形/柱状上皮比较,微浸润的嗜酸性细胞免疫组化表达与乳头表面脱落的嗜酸性细胞相似,显示ER、PR及WT1表达下降,Ki-67指数明显降低,提示这些细胞可能与凋亡过程有关。

对于嗜酸性细胞周围的空隙,一些研究显示D2-40阳性,认为提示肿瘤上皮位于淋巴管内。但也有不同意见,因为D2-40也表达于间皮细胞。间质中嗜酸性细胞的周围CD31阴性,表明这些细胞并不在淋巴管内,D2-40阳性细胞可能为斜切的间皮

【预后】

预后与不伴微浸润的浆液性交界性肿瘤相同,偶有复发,生存率为100%。

(二)浆液性交界性肿瘤伴微小浸润癌(SBT with microinvasive carcinoma)

浆液性交界性肿瘤伴微小浸润癌很少见,表现为杂乱的细胞巢或微乳头,可能代表真正的微小浸,因此一些学者提出微小浸润癌这一名称,以有别于嗜酸性细胞型微小浸润。

【组织病理学】

质---在交界性肿瘤基础上发生破坏性间质浸润,表现为A间质中杂乱的实性细胞巢或微乳头,偶尔呈筛状结构,B周围伴有透明间隙与结缔组织反应(图24-19,图24-20),C细胞异型性增加,形态与LGSC或浸润性种植相似。应进一步对这些肿瘤取材,以除外浸润癌。

【预后】

微小浸润癌的临床意义不明,一些研究提示可能增加复发,但对生存率影响不大,还需更多的观察。

(三)诊断中的问题

浆液性交界性肿瘤伴微小浸润多灶发生,包括浸润至间质或累及淋巴管。建议在诊断时注明浸润灶的最大直径

交界性肿瘤伴微小浸润的两种形态意义不同

嗜酸性细胞型微小浸润一般不影响预后,杂乱的细胞巢或微乳头(微小浸润癌)可能有较高的复发倾向,但资料有限。此种类型病变的意义目前还不清楚,尚不确定为浸润癌的表现形式,建议诊断时加以注释。不应对所有病例使用微小浸润癌的名称,以免导致临床进行过度治疗。此外,对所有伴有微小浸润的病例应充分取材以除外浸润癌。与临床的有效沟通对这些病变的诊断极为重要。

间质浸润≥5mm的病例,不再强调浸润类型,可直接诊断为LGSC。实际上,嗜酸性细胞型间质浸润通常范围局限,但可与微小浸润癌合并存在,应注意寻找其中混杂的浸润癌成分。当浸润灶直径刚刚超出界值(如7mm或8mm)时,意义显然与同型肿瘤大范围的浸润癌(如10cm)不同,应将这些有价值的信息明确写入病理报告,以供临床更全面地了解肿瘤状态。

四、种植与低级别浆液性癌(非浸润性种植与浸润性种植)

传统范畴种植在卵巢浆液性交界性肿瘤中的发生率高达40%(30%~47%),主要发生于腹膜,然而是否确与原发卵巢肿瘤相关并未获得证实。目前提出可能有三种发生机制A包括来自卵巢肿瘤的细胞脱落、B与卵巢肿瘤无关的腹膜病变及C反应性间皮增生。由于种植灶大多微小,分子学研究在技术上有很大难度,各家机构的研究结果不一,对不同肿瘤进行的克隆性研究显示既有单克隆又有多克隆,提示所谓的腹膜种植性病变可能存在异源性来源,包括了肿瘤性与非肿瘤性病变,有关这方面的争议必然影响对卵巢交界性肿瘤的分期。

20世纪80年代将种植分为非浸润性(病变局限于器官表面)与浸润性(病变侵袭下方组织)两种类型。非浸润性种植对10年生存率无负面影响,浸润性种植的肿瘤复发率超过50%,10年生存率仅35%左右,与低级别癌相似。由此,浸润性种植被视为浸润癌的同义词,代表卵巢肿瘤已出现卵巢外转移,或为卵巢肿瘤以外的腹膜原发癌,近年倾向将其从种植的概念内剥离。

2014年WHO肿瘤分类对种植重新进行了定义,将与低级别浆液性病变行为相似有明确间质浸润的肿瘤,以及虽未浸润下方组织,但细胞学显示浸润性种植的细胞特征者命名为低级别浆液性癌,只有通常表现良性过程的其他的非浸润性种植仍称为“种植”(表24-7)。

依据传统分类,非浸润性种植约占75%,浸润性种植约占25%,两者可单独出现或同时存在于不同的区域。进展期的经典SBT/APST合并的种植90%以上为非浸润性种植,而非浸润性LGSC中浸润性种植的发生率高达50%。

(一)种植(非浸润性种植)

种植(implants)是发生于卵巢浆液性交界性肿瘤的独特现象,通常指交界性肿瘤伴有的卵巢增生性浆液性病变,程度超出输卵管黏膜异位,但缺少对下方组织的破坏。种植主要发生于腹膜,导致卵巢肿瘤分期提高,但预后明显优于同期别的低级别浆液性癌,因此术语采用“种植”,而不是具有恶性含义的“转移”。其原发卵巢肿瘤的类型70%以上为普通型SBT,少数为微乳头癌

【大体病理学】

大体检查仅少数可见结节或斑块,大多为镜下发现。

【组织病理学】


病变常位于腹膜或大网膜表面,上皮黏着于或沿着大网膜脂肪小叶生长。缺少下列三项中的任一表现,包括浸润邻近的正常组织微乳头结构围绕着裂隙的实性上皮细胞巢

组织学形态可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1.上皮型非浸润性种植(epithelial-type non-invasive implants)

增生的浆液性上皮呈分支乳头状,可有纤维性或透明变性的轴心,也可见小的上皮簇与细胞芽,细胞可有轻度异型性,常见砂粒体

病灶位于腹膜表面或潜入间皮下,也常位于网膜小叶间,不浸润下方或周围正常组织,病灶界线清楚且较平整,无明显间质反应(图24-21~图24-24)。此型病变的上皮与卵巢交界性肿瘤的上皮形态相似,最可能是通过脱落-腹膜种植机制发展而来。

上皮细胞轻度异型性,不伴周围组织的破坏(A,B),常伴有砂粒体(A)

A.输卵管浆膜面见一弥散病灶,未浸润周围组织;B.放大后见小簇浆液性肿瘤细胞伴砂粒体,周围有大量纤维蛋白、炎性细胞与组织细胞

病灶位于阑尾浆膜下(A)、大网膜(B)及输卵管旁(C.D),呈腺样与乳头状结构(非微小乳头),其共同特点是与周围组织界线清楚,无浸润性生长;增生的上皮位于边缘光滑的囊内(D),如范围较大或周围轮廓不光滑,提示可能是浸润性种植或低级别浆液性癌


2.促纤维组织增生型非润浸性种植(desmoplastic-type non-invasive implants)

病灶由显著增生的成纤维细胞与少量上皮样成分组成,呈斑块状贴附于腹膜表面,也可潜入间皮下或位于网膜小叶间,与周围界线清楚。间质典型似肉芽肿样,将少量腺样、小乳头状或单个细胞包裹其间。

腺样结构通常仅衬覆1~2层非特异性上皮或间皮,胞质嗜酸性,可伴轻度或偶有中重度细胞异型性,但缺少核分裂。腺样结构受间质挤压,多相互平行排列,与间质有过渡或融入间质(图24-25~图24-28)。炎性渗出与砂粒体很常见。

病灶贴附于腹膜表面。A.低倍镜下见纤维结缔组织中有腺样结构;B.放大后见腺样结构似与周围增生的梭形纤维组织有移行

A.纤维结缔组织中包裹少量上皮样与腺样结构;B.放大后见上皮样成分平行排列或呈小乳头样,似间皮细胞,周围增生的纤维胞明显,无浸润

显著增生的纤维结缔组织,上皮成分不突出(A,B),散在炎性细胞浸润,似慢性肉芽肿性炎(B)

病变的形态极具迷惑性,少量上皮成分尤其是单个或小片细胞在大量纤维组织中,状似浸润性生长,容易导致错误的诊断。但这些上皮细胞的形态与卵巢肿瘤不相似,伴有嗜酸性胞质,类似反应性增生的间皮,可能为与卵巢交界性肿瘤无关的腹膜原发性病变,不代表浸润性种植。

【鉴别诊断】

1.低级别浆液性癌(浸润性种植)种植(非浸润性种植)应与浸润性种植进行区分,后者现在明确为低级别浆液性癌,两者的鉴别详见本节下面的描述。

2.输卵管黏膜异位(endosalpingosis)也称良性浆液性包涵腺体,为非肿瘤性病变,可独自发生或与卵巢浆液性肿瘤伴发,其中交界性肿瘤合并腹膜输卵管黏膜异位的比率约为40%。输卵管黏膜异位组织学表现腹膜表面有良性浆液性腺体,单个或数个聚集。其上皮为单层,显示输卵管型上皮分化,可见纤毛。细胞无明显异型性或仅有轻度异型性,无乳头或仅有简单的乳头结构,无明显核分裂,可见砂粒体。

近年研究表明,腹膜输卵管黏膜异位的细胞来自输卵管伞端脱落的良性细胞,并非来自腹膜间皮化生。同样,最近的研究也提示卵巢交界性肿瘤的发生最初也是来自输卵管,经输卵管伞端黏膜上皮→卵巢包涵腺体→良性浆液性肿瘤→交界性浆液性肿瘤的发展,两者的细胞来源一致,均提示输卵管黏膜在盆腔浆液性病变发生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预后】

种植(非浸润性种植)的确切性质还不清楚,通常表现良性行为,95%以上的患者长期生存超过7年,如将非浸润性微乳头癌浸润性种植剔除,则生存率接近98%~100%。但这些病例复发为SBT或进展为低级别浆液性癌的风险仍高于一般人群,所以即使是非浸润性种植,仍然需要长期随访

(二)腹膜低级别浆液性癌(浸润性种植)

腹膜低级别浆液性癌(low-grade serous carcinoma,LGSC)即传统的浸润性种植(invasive implants),

是卵巢浆液性交界性肿瘤合并的腹膜浸润性病变,在腹膜“种植性”病变中约占1/5,远少于非浸润性种植。

一些研究发现,腹膜LGSC(浸润性种植)与原发卵巢肿瘤具有同样的分子遗传学改变,提示这些病变大多为转移癌,因此LGSC的名称较浸润性种植更准确。原发卵巢肿瘤的类型60%以上为非浸润性微乳头癌,近40%为普通型浆液性交界性肿瘤。对于浆液性交界性肿瘤伴发腹膜LGSC的解释,多数学者认为最大可能是这些病例的原发卵巢交界性肿瘤中含有隐匿性癌

浸润性种植最初描述为A增生的浆液性上皮侵犯邻近或下方的组织,之后将其扩展至B可无明显破坏性间质浸润,但在间质中出现类似非浸润性LGSC的微乳头/筛状结构C以及被透明空隙围绕着的实性上皮巢形态,因为后者的生物学行为与明确的浸润性种植相似,因此也包括在低级别浆液性癌范畴。

【大体病理学】

大体形态与非浸润性种植相似。

【组织病理学】

病变常发生于盆腔腹膜、腹膜下与大网膜,也可累及肠管和盆腹腔器官,

镜下A典型间质浸润及无明显间质浸润,B但表现为微乳头/筛状结构,或C伴有周围空隙或裂隙的小实性细胞巢三种生长方式,细胞形态类似低级别浆液性癌,常呈现出比非浸润性种植更一致的细胞形态。

1.典型浸润低倍镜下显示

结构--不规则的上皮细胞巢,在正常组织中杂乱分布,周围常有空隙。肿瘤上皮呈腺样、乳头状、筛孔状、实性巢状或单个细等多种排列,

细胞核深染,核质比增高,伴有核仁。

间质水肿、黏液样或纤维性,表现不同程度的间质反应,并可伴有炎性细胞浸润(图24-29~图24-31)。肿瘤组织毁坏和取代了原来的下方组织,与低级别浸润性癌无区别。

A.间质组织中杂乱分布的肿瘤上皮,伴乳头样结构;B.肿瘤细胞存在中度异型性,上皮周围有空白间隙围绕

A.明显增生的纤维组织中含有少量肿瘤腺体(左下);B.放大后显示腺样结构浸润于结缔组织中,上皮细胞核有中度异型性

2.微乳头大量细丝状增生的上皮细胞,可围绕宽大的乳头轴心,类似卵巢微乳头癌,也可表现为无纤维轴心的上皮与小乳头,位于间质或在大腺腔内生长,常互相连接形成筛状、迷宫样或蛛网状腔隙

3.伴有周围空隙的实性细胞巢 间质中杂乱分布的实性细胞巢或小乳头,典型由5~10个上皮细胞组成,周围有透明空隙或裂隙,砂粒体很少见(图24-32)。

上述形态可单独或混合出现,并可伴有腹膜非浸润性种植。对于浸润性种植的判断,以上三种生长方式都没有最低的范围要求,这与卵巢交界性肿瘤的诊断有所不同。

【鉴别诊断】

区别浸润性种植和非浸润性种植的重要性已得到越来越多的肯定,卵巢交界性肿瘤本身和腹膜非浸润性种植对预后影响不大,而浸润性种植则影响预后。因此诊断种植时要尽量区分出浸润性或非浸润性。

1.促纤维组织增生型非浸润性种植形态颇具迷惑性,很容易误诊为浸润性种植,两者的鉴别要点见表24-9。

2.特殊形态

(1)间质中的单个细胞:腹膜间质中的单个细胞不一定代表浸润,应结合细胞形态及背景进行诊断细胞伴有丰富的嗜酸性胞质,散在于纤维肉芽样组织中,并与梭形间质细胞似有移行时,提示为促纤维组织增生型非浸润性种植。

(2)活检发现游离的种植上皮,但缺乏下方间质:应观察有无其他不良指标,如这些上皮是否为微乳头/筛状结构,有无浸润性种植的区域。

【诊断中的问题】

卵巢交界性肿瘤(经典SBT或非浸润性微乳头癌)合并腹膜LGSC(浸润性种植),表明这是一个LGSC病例,然而依据目前标准,其原发肿瘤腹膜病变(转移灶)却分属两个范畴,这一矛盾现象产生于目前对交界性肿瘤的性质尚未完全揭示。如何进行病理报告尚无统一模式,笔者建议报告为低级别浆液性癌(或肿瘤),卵巢呈经典SBT(或非浸润性微乳头癌)形态,伴腹膜LGSC

对于卵巢原发瘤为经典SBT的病例,如有卵巢表面受累及微乳头结构,需在报告中注明这些病变的最大直径。

再次强调,应对卵巢肿瘤进行广泛正确取材,一些隐匿性浸润灶可能仅出现在几十张切片中的1张或几张中。

(三)自体种植

自体种植(autoimplants)是指卵巢交界性肿瘤在卵巢自身出现与卵巢外促纤维组织增生型非浸润种植相似的病变,术语使用“种植”,强调这一形态并非肿瘤间质浸润。目前认为这些细胞主要来自卵巢交界性肿瘤,因而命名为“自体种植”,有些病例也可能与乳头梗死并伴发结缔组织反应有关。

【组织病理学】

典型位于卵巢表面,少数位于肿瘤的乳头表面或乳头之间,大多为多灶性病变。

组织形态与腹膜非浸润性的促纤维组织增生型种植相似,可见显著增生的纤维间质与少许上皮(图24-33),偶尔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上皮细胞常变扁平,似融入间质或与其移行,胞质常嗜酸性。病灶与周围组织界线清楚,不浸润下方或邻近的卵巢组织或肿瘤乳头

【鉴别诊断】

自体种植应与卵巢浆液性交界性肿瘤伴微小浸润或低级别浆液性癌区分(表24-10)。

【预后】

自体种植本身不改变预后,但90%以上的病例合并腹膜非浸润性种植,10%同时伴有腹膜低级别浆液性癌(浸润性种植)。

五、淋巴结病变

卵巢浆液性交界性肿瘤可伴有多种淋巴结病变,主要发生于盆腔,2014年WHO肿瘤分类将其描述为输卵管内膜异位、嗜酸性细胞簇、种植及LGSC。其中输卵管内膜异位和罕见的LGSC定义明确,其他形态尚缺乏一致的评估标准与术语,在本节描述中仍使用淋巴结受累的名称。

淋巴结病变是肿瘤分期的重要参数,建议应尽可能对其形态进行区分,而不是笼统采用淋巴结阳性或阴性的术语,以免对临床产生误导。

(一)输卵管内膜异位(endosalpingiosis)

输卵管内膜异位又称良性包涵腺体,在卵巢浆液性交界性肿瘤切除的淋巴结中发生率达45%(图24-34),远高于子宫内膜癌与宫颈癌等其他妇科恶性肿瘤切除的淋巴结。淋巴结输卵管内膜异位合并浆液性交界性肿瘤的淋巴结受累(LNI),表明部分LNI病变可能为淋巴结独立原发的病变,来自先前的输卵管黏膜异位。

A.淋巴结包膜下和结内有多个浆液性腺体;B.放大后显示这些腺体结构简单,衬覆单层输卵管型上皮

【组织病理学】

病灶由简单的腺体组成,衬覆单层浆液性上皮,无明显上皮增生与复杂结构,

分布于淋巴结的被膜、滤泡间或淋巴结周围的软组织内,一般不见于淋巴窦内,此点有别于交界性肿瘤淋巴结受累。

淋巴结输卵管内膜异位与LNI的形态有重叠,如何界定在不同的机构可能标准不同,一些学者将有简单分支状乳头突入腺腔的形态称为不典型输卵管内膜异位。有复杂结构时应诊断为LNI。

【预后】

良性病变,不提高卵巢肿瘤的分期。罕见情况下淋巴结输卵管内膜异位最后发展为低级别浆液性癌。

(二)淋巴结受累

卵巢浆液性交界性肿瘤的淋巴结受累(lymphnodes involvement,LNI)又称与交界性肿瘤相关淋巴结浆液性病变(borderlinetumor associated serous lesionsin lymph node),

指淋巴结出现单灶或多灶增生的浆液性上皮,表现低级别核的特征,形态类似卵巢浆液性交界性肿瘤或腹膜种植。近年研究显示,这些病变并非全部来自卵巢肿瘤,至少一部分可能是淋巴结原位发生,加上不改变预后,因此未归于“转移性”范畴。

【临床特征】

LNI在卵巢浆液性交界性肿瘤患者手术切除的淋巴结中的发生率为20%~42%,患者平均年龄较无淋巴结受累的患者年轻10岁(38.5岁与49.1岁)。

80%的LNI伴腹膜种植,其余20%的LNI是唯一的卵巢外病变。与普通SBT相比,卵巢非浸润性微乳头癌伴有腹膜浸润性种植的病例更易合并LNI。

淋巴结病变最常见于盆腔,其次为大网膜/肠系膜及主动脉旁,罕见膈上、腋窝或锁骨上淋巴结受累。LNI的平均数量为3个,常同时伴有淋巴结输卵管内膜异位。

【大体病理学】

淋巴结可无特殊或稍有增大。

【组织病理学】

1.一般形态病变主要位于淋巴结被膜下的淋巴窦内,少数合并淋巴结实质受累或单纯累及实质,无淋巴结包膜受累。

病灶直径低于2.5mm(多为0.1~2.5mm,平均为0.58mm),≥1mm的病灶常含有囊性扩张的腺体或腺体内结构。

LNI显示多种组织形态,可大致分为两种类别(表24-11),这些形态在同一病例或同一淋巴结中常混合出现。

(1)单个细胞、小簇上皮细胞或简单乳头常混合出现,胞质常丰富嗜酸,被称为嗜酸性细胞,是LNI中最主要的细胞类型,也是近年关注的热点。这些细胞在腹膜种植与淋巴结中呈浸润性生长

但来源不清。可能一部分来自间皮或干细胞样细胞,类似的嗜酸性细胞常见于卵巢交界性肿瘤表面腹膜促纤维增生型非浸润性种植,因而一些学者称此种现象为“放逐”(deported),即从腹膜间皮或卵巢肿瘤表面剥脱的细胞随腹水至区域淋巴结。最近有研究发现,卵巢浆液性交界性肿瘤、微小浸润及LNI中的嗜酸性细胞形态相似,免疫组化ER、PR及WT-1呈弱表达或不表达,Ki-67指数降低,但凋亡的标志物M30阳性,提示部分这样的细胞可能处于老化或趋于凋亡的过程。

(2)LNI中的其他上皮细胞还有立方形细胞与柱状细胞。腺体内型、微乳头/筛状腺体是相对复杂的结构,上皮细胞常有轻中度异型性,罕见核分裂,形态与卵巢浆液性交界性肿瘤相同(图24-35,图24-36)。

A.淋巴结输卵管内膜异位,输卵管腺体位于淋巴结被膜下,上皮无增生;B.淋巴结交界性病变,增生的浆液性上皮位于淋巴结实质,呈复杂结构与微乳头

A.增生的腺样与乳头状结构位于淋巴结内;B.放大后显示浆液性交界性肿瘤形态及2个扩张的输卵管内膜异位腺体

2.特殊形态

(1)弥漫性LNI与小结状聚片(nodularaggregates)形态:

弥漫性LNI病变不少见,表现为淋巴结内大片上皮细胞,有报道半数LNI至少每例有1个淋巴结为弥漫性。多数弥漫性LNI上皮细胞呈多样化排列,其间有淋巴细胞穿插。

少数LNI的上皮细胞呈融合的片状排列或上皮细胞间仅有纤维间质分割而无淋巴细胞穿插,这一区域直径≥1mm时,有学者称为小结状聚片形态小结状聚片与LNI病变伴纤维间质反应微乳头结构有密切关系,患者的无病生存率明显低于无此形态者(25%与87%)。

(2)纤维间质反应:LNI病变可伴局灶间质反应,一组研究报道其发生率为16%,表现为上皮周围形成裂隙样腔隙,并围绕着反应性结缔组织与局灶致密的纤维化。间质反应通常与结节状聚片形态相伴,并见于微乳头和弥漫性嗜酸性细胞型LNI。患者的无病生存率低于无间质反应的病例。

(3)微乳头结构:淋巴结中的微乳头结构见于少数病例,这些患者的受累淋巴结数目明显多于无微乳头的LNI病例,并且多数伴有间质反应和聚片结节形态。

(4)共存的输卵管内膜异位:多数腺体内型的同一淋巴结中可见共存的输卵管内膜异位,提示这些LNI病变可能为独立的原发性淋巴结病变。支持的证据是输卵管内膜异位可伴乳头状增生,并有个别报道输卵管内膜异位在淋巴结中发展为浆液性交界性肿瘤或低级别浆液性癌。

【鉴别诊断】

1.输卵管内膜异位

2.转移性低级别浆液性癌---- 上皮成分较LNI多,伴有更加明显的细胞异型性,核分裂增多。

3.淋巴结内间皮增生---- 卵巢浆液性交界性肿瘤偶见腹膜间皮增生与淋巴结内间皮增生,后者很容易被误诊为上皮性肿瘤,同时伴有明显的腹膜间皮增生有提示意义。对于HE形态难与淋巴结浆液性病变区分的病例,可借助免疫组化Ber-EP4和calretinin组合协助诊断。浆液性交界性肿瘤LNI Ber-EP4阳性/calretinin阴性,间皮增生Ber-EP4阴性/calretinin阳性。

【预后与治疗】

交界性肿瘤伴LNI为FIGO分期Ⅲ期肿瘤,总体生存率为91%,与不伴LNI组的92%基本相同,表明LNI对总体生存率无明显影响。但LNI有可能增加肿瘤复发,个别复发为淋巴结低级别浆液性癌,40岁以下患者发生LNI的风险增加。

近年来,淋巴结切除及分期手术已不再作为浆液性交界性肿瘤的必要程序。对于临床进行分期手术的病例,也不建议对这些淋巴结进行术中冰冻检查,因为LNI常表现为单个细胞或小片细胞,与淋巴结大小关系不大。冰冻准确率不高,且对淋巴结阳性的判断标准不一。最好通过石蜡切片进行细致观察,以对LNI的状况进行准确描述。淋巴窦内的嗜酸性细胞对于预后没有负面影响,属于良性病变而不是转移,建议在病理报告中加以说明。

(三)低级别浆液性(low-grade serous carcinoma,LGSC)

卵巢浆液性交界性肿瘤偶尔伴有淋巴结独立发生的低级别浆液性癌,

Djordjevic等报道5例分别发生于锁骨上、宫颈、乳腺及主动脉旁淋巴结,患者的卵巢肿瘤均无微乳头与筛状结构,可有微浸润,1例伴浸润性种植。

淋巴结LGSC可先于或后于卵巢交界瘤发生,在盆腔和主动脉旁淋巴结中可见交界性肿瘤与输卵管内膜异位,提示淋巴结可独立于卵巢发生浆液性交界性肿瘤与LGSC。

【组织病理学】

淋巴结的最大直径为0.9~2.5cm(平均为1.3cm),

肿瘤弥漫浸润淋巴结实质,形态与卵巢同型肿瘤相同。淋巴结LGSC与LNI的形态有重叠,但尚未确立区分两者的标准。一些学者提出对于淋巴结内的上皮显著增生,上皮结构≥半个视野(10×),或出现破坏性淋巴组织浸润(浸润淋巴结实质及伴有水肿或成纤维细胞等间质反应)时应考虑为癌

【鉴别诊断】

淋巴结转移性LGSC,继发于卵巢微乳头癌,淋巴结内缺少输卵管内膜异位及交界性肿瘤,并见大量乳头状组织,杂乱浸润间质。

【预后】

与卵巢LGSC相同,局部复发或转移,需术后加化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