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上腺组织学基础】

文摘   2024-11-03 22:25   天津  



1被膜

肾上腺的被膜由细胞稀少的纤维组织构成,内见粗大的透明变性胶原束弹性纤维(图46.8)。

一般情况下,被膜薄,但在不同腺体、甚至在同一腺体的不同部位,其厚度变化较大(图46.9)。

被膜较韧,难以切割,但却容易撕裂,无法支撑下方未固定的柔软和易变形的腺体。新鲜腺体整体较软,难以切片,在冰箱中冷却15分钟后再切片比较容易。

由于肾上腺、肾脏及肝脏(指右侧肾上腺)在发育过程中紧密相邻,因此,肾上腺被膜和肾被膜、肝被膜偶有融合,或共享同一被膜的情况(图46.10)

共有被膜可能局部缺失,导致两个器官的实质细胞直接接触。肾上腺被膜有成熟脂肪细胞围绕(在胎儿和新生儿为棕色脂肪),脂肪组织中有小动脉、静脉、神经、副皮质区、皮质小结、交感神经节,偶见副神经节(图46.11)。

肾上腺被膜内供给和引流血管进入髓质的神经,以及淋巴管穿过。腺体的随机切片中,仅肾上腺静脉出口的位置是固定的(因其直径相对大),偶见大神经穿行小动脉进入腺体的位置有时也可见到。被膜常见窄的缺损(有时较宽),并可见皮质通过此处进入腺体周围的脂肪组织而形成小的细胞结节,这些结节有时被外延的变薄的肾上腺被膜所分隔,有时则没有(图46.12)。

这些外部结节主要由上皮细胞构成,排列成正常的分带模式,其内可能含有结缔组织成分,有时由上皮细胞索与纤维组织等比例混合构成。被膜“袋”内常可见小卵圆形大圆形的皮质细胞条索细胞团(图46.13)。

较大的卵圆形细胞簇可以轻度压迫下方的皮质并使其变薄,其结果是这两部分皮质(被膜袋内皮质和正常位置的皮质)的总体厚度基本正常(图46.13)。

有时可见楔形细胞巢附着于被膜上,巢内细胞小梭形,圆胖,核深染。这些细胞巢突入皮质内不同深度,此现象可为双侧发生(图46.14)。

细胞排列呈交错束状及旋涡状。由于这些细胞巢的光镜表现类似卵巢皮质的间质,所以曾被命名为卵泡膜样化生(ovarianthecal metaplasia)”;另一种解释是,它们代表了肾上腺皮质原基由于未知的原因而未能成熟的区域。这些区域可发生纤维化、透明变性,有时钙化。增生的梭形细胞中偶见皮质细胞巢,推测是陷入成分。罕见情况下,增生的梭形细胞以逐渐变窄的舌状模式插入髓质

卵泡膜样化生被认为发生于绝经后女性,偶见于绝经前女性,罕见的情况下也见于老年男性。即使非常仔细地寻找,在正常肾上腺中也见不到这样的结构,但在功能性肾上腺皮质腺瘤相应的肿瘤外皮质中,以及因其他皮髓质疾病而切除的腺体中,常见这一化生性改变,且总是发生于围绝经期绝经后女性。该“病变”多为镜下偶见,大体检查不能发现。

2 皮质

永久性或成人肾上腺的皮质由三种极易识别的实质细胞构成,呈同心带状或层状排列:外层为球状带,内层为网状带,两者之间为束状带(图46.15,图46.16)。不同带之间的差别是通过其各自的细胞排列、不同的脂质分布及色素积聚来进行区分的。从各自所占皮质厚度来看,正常的球状带很少超过皮质的5%,束状带约占70%,网状带占25%

随着年龄增长,带状结构逐渐不规则,但网状带的结构总是保存完整,且不受年龄影响。皮质分区不规则的原因部分与老年患者皮质结节发生概率增加有关。

这种形态学分带的功能性意义尚有疑问,但球状带是醛固酮产生的部位,对血管紧张素和钾有反应,束状带和网状带则合成糖皮质激素和性激素。各带中的细胞都对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有反应。正常成人肾上腺皮质中有丝分裂罕见,尚未确定取代衰老细胞的正常增生带所处的位置,据认为此带可能位于皮质周边附近。[受循环中ACTH水平增加的影响(如Cushing病),束状带和网状带中可见到有丝分裂,提示皮质较深层的细胞也具有增殖能力]。

大量研究细胞增殖及细胞程序性死亡(凋亡)的现代技术,尤其是免疫组织化学标记Ki-67和3'-OH缺口末端标记技术,已经应用于人类肾上腺皮质的研究。免疫组织化Ki-67染色所标记的细胞增殖主要见于束状带。缺口末端标记阳性(即凋亡)的皮质细胞出现于约1/3病例的网状带及球状带。该结果表明,部分病例中,皮质细胞可能向两个方向弥散:自束状带向网状带向心性弥散,以及自束状带向球状带离心性弥散。凋亡的生化特征表现为染色质裂解,形态学表现为细胞质皱缩、浓染、胞核碎裂、细胞膜形成突起。经历凋亡的肾上腺皮质细胞被组织细胞及窦壁细胞吞噬。

7.3球状带

球状带位于被膜下方,束状带上方,狭窄,并非恒定出现(图46.15)。如前所述,儿童期及青春期时的球状带弥漫分布,但成人不连续。球状带有时见于整张切片的各个区域,或占据切片的大部分,表现为被膜下明显的环状分布,但这种表现很罕见。在球状带缺失的部位,束状带延伸至被膜下(图46.17)。

在尸检标本中更容易识别球状带。常规HE染色切片中,该条带可与束状带的外侧细胞混杂在一起,难以区分。

球状带的细胞境界清楚,聚集形成由少量纤维血管性间质支撑的小簇状结构(图46.15)。

这些细胞簇偶见融合形成短的小梁状,可为直线型弯曲发夹状结构。有形成柱状趋势的细胞也可表现为与被膜平行短条索状单排细胞。球状带细胞的细胞质弱嗜酸性或嗜双色性,空泡微小或显著。细胞核圆形,有时与皮质其他带内的细胞核不能区分,但相比之下,球状带的细胞核更小,着色更深。核一般为椭圆形,拉长,有纵行核沟,而核沟这一特点不见于皮质深层的条带中。核浆比高

7.4束状带

束状带是一条较宽的带,超过皮质厚度的一半,位居(表层)球状带和(深层)网状带之间(图46.15~46.17)。

各带之间的过渡并不明显。束状带的细胞较大,细胞膜清楚,细胞排列成两个细胞宽度的条索状(条索长轴垂直于被膜),细胞索侧面以平行走向的毛细血管为界。

与球状带相比,束状带的细胞核空泡化更显著,染色质少,具有特征性的单个小核仁,细胞核位于中央。核浆比低。尤其在该带的外2/3处,细胞充满脂质(胆固醇、脂肪酸及中性脂肪),多为双折光性(图46.18)。由于这些脂质经常规处理后被溶解,所以束状带的细胞疏松、空泡状、透明,常被认为是透明细胞。冰冻制片经活体染料染色或脂肪染色,可见大量细胞内脂质(图46.18)。大体上该带的黄色表现是由于脂质含量高所致。

7.5网状带

网状带位于束状带深部,在肾上腺的头部和体部与髓质毗邻(图46.15)。肾上腺尾部没有髓质,此处的网状带与对侧网状带相接,形成一条横脊。网状带约占皮质厚度的1/4。网状带的细胞排列呈轻度弯曲、相互吻合的单细胞条带,细胞条带被扩张的毛细血管分隔,形成海绵样网状结构。细胞境界清楚,比束状带细胞小,细胞质颗粒状、嗜酸性脂质相对稀少。有时认为网状带细胞为“致密”细胞质,因此又称其为“致密细胞”。最深处紧邻髓质的细胞常含有黄色脂色素颗粒(脂褐素),表现为细胞质内弥漫分布的粗大颗粒,有时形成单个色素小体(图46.19)。

这些细胞质内含黄色色素的细胞向网状带外层延伸不同距离。由于细胞质致密、颗粒状、嗜酸性,且内含脂褐素颗粒,在新鲜腺体或福尔马林固定腺体切面上,该带呈深褐色。

7.6髓质

髓质位于肾上腺头部及体部的网状带深部其面积和重量均为皮质的1/10。髓质厚度很少超过2mm。由于网状带的细胞呈嗜酸性,髓质的细胞呈嗜碱性,所以低倍镜检查很容易看到皮质和髓质之间的分界。皮髓直接接触,但分界清楚,两者间无或仅少量结缔组织分隔(图46.15,46.19)。

髓质不同程度向背侧延伸进入腺体嵴内,并向侧面延伸进入一侧或两侧翼部(图46.24)。

翼部的髓质并不一定与围绕中央静脉的髓质主体直接延续。髓质有时延续至腺体尾部,因此在该处查见髓质,并不一定是病理异常(尤其是髓质增生)。罕见的情况下,可见有/无血管或神经伴行的狭窄的髓质呈舌状穿过皮质并与腺体被膜相连。

从实用的角度来看,髓质由单一细胞群构成,即嗜铬细胞(或称髓质细胞)

髓质内还可见散在分布的小群皮质细胞,以及成簇和单个散在的神经节细胞(图46.21)。

神经节细胞内可见特征性的圆形淡嗜酸性透明小体直径可达30μm,由向心性排列的原纤维丝构成,这并不罕见(图46.25)。

有时,这些小体位于神经节细胞外,并将这些细胞挤压成锯齿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vimentin及S-100)发现,这些小体与细胞间有少量细胞间质分隔。肾上腺髓质之外的神经节细胞中不常观察到这些小体。其性质不明。

嗜铬细胞排列呈紧密簇状及短的小梁状,由纤细的纤维血管间质支持(图46.20,46.22)。

常规组织学制片中看不到细胞簇及小梁周围的支持细胞S-100蛋白免疫染色时则容易观察到。

嗜铬细胞中等大小,多边形至柱状,比皮质细胞稍大或大许多。细胞边界不清,仅偶可见完整的胞界。大部分髓质细胞的细胞质嗜碱性、细颗粒状,偶呈空泡状,有时候也可为嗜双色性或弱嗜酸性。罕见情况下,部分为嗜碱性,部分为嗜酸性。髓质细胞的细胞质染色和空泡化的多样性和不均一性,常使其在中倍镜下整体表现为明暗不定的斑驳状。罕见情况下,正常细胞可见一个或多个PAS阳性的细胞质内胶质小滴(图46.26)。

大部分髓质细胞的大小近似,但偶可见标准大小的细胞间混有由极小或极大的细胞组成的细胞团(图46.22)。

髓质细胞的细胞核在大小、形状及细胞内位置等方面有轻微但明确的变化。大部分嗜铬细胞的细胞核比皮质细胞的细胞核稍大,常见比普通细胞核更大或更小的细胞核。核相对透明,染色质细腻或粗糙团块状(图46.22)。染色质倾向分布于核周边,并被分隔成不规则团块。较大的核常具有显著的嗜酸性核仁,较小的核则深染。极少情况下,细胞有两个或更多个细胞核。

大部分细胞核为球形,部分为椭圆形,部分为其他形状。常见核大、深染,有时具有多形性核的细胞,一般单个散在分布于皮髓质交界处附近(图46.27)。

胞核在细胞内的位置并不固定,大部分居中,一些核偏位,位于远离血管侧的部位(图46.28)。

髓质细胞具有几种与其分泌颗粒内容物相关的独特组织化学反应。这些颗粒含有儿茶酚胺,是酪氨酸的二羟基衍生物,可以在氧化剂如重铬酸钾、三氯化铁、氨化硝酸银以及四氧化锇的作用下转变为有色的聚合物。这些氧化及聚合衍生物被称为肾上腺素。这种染色被称为嗜铬反应。神经节细胞随机散在或成团分布于嗜铬细胞间(图46.21),常与神经相关。不同的髓质中,神经节细胞的数量差异极大,因此有时易见,有时罕见。皮质细胞也是髓质中的常见成分,呈不规则的团状,有时与网状带相延续,但不延续的情况更多见(图46.21)。

由圆形细胞、浆细胞及淋巴细胞(LCA阳性)构成的单个或多个大小不等的聚集物常位于血管旁,这一现象在正常髓质内很常见(图46.29),

意义不明。髓质中纤细的血管性间质并不显著。有时,由于分隔髓质细胞群的中央静脉肌组织拉长,血管性间质会变得明显(图46.30)。

免疫组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