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树林和鸟》教学记

文摘   2024-12-04 21:03   湖南  

(今天开始重读吴松超老师的《给教师的68条写作建议》。在序言中,我摘抄了这么几句:教育教学类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而且只有做得好,才能写得好。文章就在备课的过程中,文章就在精彩的课堂上,文章就在听课的反思里,文章就在评课的交锋中,文章就在阅读的感悟里,文章就在对学生心灵的呵护中……于是想到了三篇文章的题目,于是赶紧写在草稿箱,免得明天又没有写作灵感。今天还是写写邀请吴丹来听的这一节课吧!看来,关于写作类书籍,需要反复读,的确能触动“我想写作”的这根弦。)

《父亲、树林和鸟》的作者是牛汉,主要讲了童年时代和父亲在一个黎明到树林里散步时谈论鸟的事。通过父子俩的对话,体现了父亲对树林的熟悉,对鸟儿生活习性的了解,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环境的喜爱,希望人们能和自然和谐相处。


早读让学生自由读课文五遍,圈画生字,跟读课文两遍。(半个小时的早读,花了七分钟默写古诗三首。剩余的二十多分钟都在读课文了。)


直接导入,从课题开始。题目把“父亲”“树林”“鸟”这三个看似无关的人和事物并列在一起,不仅形式上很独特,而且也颇耐人寻味。这三者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文章开头第一句就揭示了答案: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这是我是在看别人的教学设计的时候看到的一个观点,自己在解读文本的时候没有思考这个点。)


快速浏览课文,画出概括全文的句子。

(自己从第四小组开始巡视,发现大部分同学都找到了,于是让他们齐读出来: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随后引导学生做好笔记:中心句。紧接着引出文章结构:总——分。)


默读课文,想一想:为什么说“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

(这是课后习题,让三个举手的学生发言后,课件上也出示答案,提醒学生在书上96页对应位置做好笔记。)


你同意下面这些对父亲的判断吗?说说你的理由。

◇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鸟。

◇父亲对鸟的习性十分了解。

◇父亲很善于观察。父亲热爱自然。

◇父亲曾经是个猎人。

(这也是课后习题。自己用的衔接语是自己想的:这篇文章写得很好,很多人都读过。这里有些关于父亲的判断,你赞同吗?自己逐句出现,而且在学生发表完意见后,在课件上出示答案。最后一个题“父亲曾经是个猎人”争论比较大,以小正和小萌为主。他们随口而出的就是“我反驳××的观点。”这是我意料之外的。班上那几个积极回答问题的同学,思维非常活跃,每次回答问题都能给我意外的惊喜。不过。我发现其他人并不爱动脑筋思考。无意间点了小昊回答问题,他立马回应我“老师,我没举手。”“嗯,也请你说说你的想法。”小昊的回答也很好,为什么就不举手呢?是不是对课堂的参与感不强呢?其实,给足时间,组织小组讨论和同桌交流,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如果这个环节,统一让学生先自己思考两分钟,再由学生相互交流,这个效果会更好。)


最后五分钟,仿写:鸟

课件上提供鸟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搭船的鸟》课文,从外形、动作等观察,这节课是通过对话体现鸟的特点。

(大部分同学也了三四句话,大部分也是从外形上去写。仍有三个学生五分钟一个字都不写。以免自己没有时间点评,随机巡视学生作品,看到好的直接念出来。)



艺之芳华
每日思考、读书收获、生活杂感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