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读用二十分钟引导学生用“标——画——圈——读”预习四步法学习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首先是标好自然段,其次是在课文中画出生字条上的生字,接着是圈出田字格上的生字,最后是读课文五遍。
第一节课邀请了吴丹来听课,预计教学的内容是本文主要内容和写作方法教学,并且全程不翻课件。
直接导入,请学生回答小兴安岭在中国地图上的位置,板书课题后,引导重读“美丽的”。随后给学生五分钟时间自由读课文,画出认为体现小兴安岭美丽的词句。
(这个环节的时候,学生没有读出声音来,也没有让学生回答自己画了哪些句子。我随机听学生读课文,大部分同学比较认真读。)
计时器响后,我提问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学生异口同声回答“六个”,再追问“这篇文章的结构有什么特点?”学生默默不得语。于是我开始了第二个环节。
品读第一自然段,先让学生自由读。
“我国东北的小兴安岭,有数不清的红松、白桦、栎树……几百里连成一片,就像绿色的海洋。”
学生齐读一遍后,思考我提出的问题:这段说明了小兴安岭的什么特点?学生能回答出“树多”,自己用红色粉笔板书在课题下面。从哪个地方看出树多?学生也能找到“数不清”“像绿色海洋”短语,我还从省略号做了补充,“有数不清的红松、白桦、栎树……”后面这个省略号说明还有很多很多树木。
品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也是先让学生自由读。
“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巨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邀请了一个每天坚持朗读打卡的同学读这一段,感觉读起来比较有感情,组织其他学生用掌声鼓励了他。抛出问题:“这一段在全文有什么作用?”学生瞪大眼睛静静地看着我。最后只能自己说出来:这一段这是中心句,起到总结全文的作用。
(原来,学生知道答案的就会不约而同说出来,不知道的只能静静地看着我。自己提问的时候应该更具体一些。假如改为“这一段是全文中心句,是总结全文呢?还是总起全文?”或许这样的选择题,不会让他们静默无声。但这样的选择题是不是缺乏思考深度呢?)
赏析课文“总——分——总”的写作方式,补全板书,接着引导学生在分为四季的过程中圈画出对应的景物。留了五分钟时间,依然很多学生找不全。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相应内容,四个季节都把“树木”写在第一个,预设学生能发现这个问题,回应开头第一段描述的“树多”。结果自己赶时间说出来了。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似乎总是不够,怕他们回答不出来,影响后面进步。)
说一说:如果有机会到小兴安岭旅游,你会选择哪个季节去?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理由。
(这是课后习题的题目,课堂上引导学生回答。举手的同学都能结合板书上的关键景物来回答,但愿意表达自己同学并不多。我应该多鼓励其他学生回答问题,除了掌声鼓励,应该还有一些其他非物质奖赏。比较容易的问题,应该把表达的机会给予那些第一次回答问题的学生。有学生回答一年四季都想去,是否说明他没有贪多呢?)
写一写:你的家乡哪个季节最美?为什么??写一段话和同学交流。
(这也是书中选做题,留了7分钟给学生练笔。发现很多学生不会写“家乡”二字,还有的学生写了两个过三个季节,没有抓到“最”字,只能写一个季节。大部分学生在七分钟内还是写了四五句话,但是没有抓到图片上的关键事物,或者说写的事物放在哪个城市都行。比如,夏天吃西瓜,秋天吃水果。)
最后两分钟小结写作方法可以灵活运用,但切记“我笔写我心”。
(好像自己还是没有做到课堂小结时表扬本节课上认真的同学。)
中午自习时间,板书示范这一课要学会写的13个生字,书中只需要他们做好拼音和部首的笔记,在自己作业本上要求一字一拼音两组词两遍。
(原来,还有学生不记得我的抄写生字格式:一字一拼音两组词。以后自己每次写之前可以再提醒一下,甚至板书在黑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