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故事》听课记

文摘   2024-12-05 22:21   湖南  
昨天听了吴丹讲《好的故事》,一进门就被她的板书吸引了过去。她多年坚持练字,多次参加三笔字比赛,因此,她的粉笔字也越来越有力度,尤其是板书时在色彩方面有了更大胆的尝试。

三年前,我也讲过这篇课文,而且我记得自己讲了三节课,而且觉得还不错,可惜当时自己并没有写下来,自己为什么要讲这么久,怎么讲的,完全记不起来了。可见,哪怕是简单的教学记也还是有价值的。

《好的故事》是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课文,单元主题是“走进鲁迅”,语文要素是“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借助资料”是学习鲁迅单元的方法,也是本单元需要落实的任务。学生学习时,要链接相关资料,这样才能把握文章主题,深入体会作者感情。

吴老师落实“借助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这一点还是很到位,她前两天就已经布置学生阅读鲁迅的作品,借助学校图书管理的方便,保证了每个学生手中都有书。

虽是六年级的语文课堂,但是吴老师对于字词依然很重视。课堂伊始,简单导入后,利用课件出示难读、难懂词语,检测学生预习效果,也是完成课后习题第一题的任务:本文写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语言表达与现在不完全一样,有些词语比较难懂。初读课文时,遇到难懂的词语可以先跳过去。再读课文时,试着联系上下文理解它们的意思。吴老师真正让我见识到了如何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比如“伽蓝”。她先是让学生多看看“伽蓝”前面的词“茅屋,塔、伽蓝”,立马就有学生想到了建筑,于是她又通过提示唐僧经常住的地方,以及背出杜牧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来帮助学生想到“寺庙”。我讲的时候好像是直接告诉学生,伽蓝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寺庙的意思。

吴老师更让我惊喜的环节还在后面一个环节。也就是课后习题第二题:“好的故事”其实是一个梦境。这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结合课文说一说。她先是给学生一分钟时间自己独立思考,然后再用五分钟时间完成小组讨论。这确实是每个学生都得到了锻炼表达的机会。这也是我课堂上最欠缺的,我让吴老师下周听我课之前也提醒我一下,我以后也慢慢尝试这种问题解决模式。老师抛出大问题,学生先自己独立思考,然后和小组成员讨论,最后全班师生交流。

课后和吴老师交流的过程中,她问我“顶针手法”如何渗透。我都不好意思说,我都快忘了顶针手法是什么样的结构了,直到她再次读给我听“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

今日读了《给教师的68条写作建议》中第二条:教师怎么过“研究的生活”,我摘抄了下面四部分内容:

教师多观察、多反思、多写作,就是一种“研究”的生活状态。

能被称为教育家的人,在饱满的工作热情、强烈的教育责任感和使命感、悲天悯人的教育情怀、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之外,还有对教育问题的持续深入的思考,有对教育规律的不懈探寻,有精彩的超越时空的教育论著。

普通教师与教育家的距离是思想的高度差距,而思想的差距是在教育生活的日积月累中形成的,其中,思考与写作有非常重的分量。

教师要起手中的笔,记录自己的思考与实践,也许短时间内难以显现什么效果与作用,但请相信一句话:量变引起质变。

我觉得我和吴丹这样互相听课、观课、议课,也算是慢慢在过“研究的生活”。

艺之芳华
每日思考、读书收获、生活杂感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