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我来背《望天门山》。”
很意外,刚才课间我在讲台上改作业的时候,小豪同学竟然主动来找我背古诗,而且是今天上午第一节课讲的《望天门山》这首古诗。要知道,以前都是我主动找他背古诗呢!
“……孤舟一片日边来。”
“不对,是’孤帆一片日边来‘。重来。”
随口说了一句,我就继续奋战在作业堆里。
“老师,我来背。”没想到,还有跟着他排队背古诗的同学,只得停下改作业,直到他们几个背完。
哎,为什么今天一上完课,他们就来背古诗了呢?
首先说说小豪同学,刚上课时他说自己看不清课件上的字,他想坐到最前排我放作业的座位上。我同意了。真没想到,他这节课,不但把笔记做得齐全,还记住了这首诗。
再来说这节课。开门见山,让学生翻开语文书73页,读单元页的语文主题和语文要素。语文主题内容“祖国,我爱你。我爱你每一寸土地,我爱你壮美的山河。”特意指导了一下朗读,预计这个单元每次上课都读两遍。第17课有三首古诗,我今天这一节课只打算讲《望天门山》,而且就用上次吴丹古诗课上学到的方法(看注释、联系上下文、查资料、熟读成诵、联系实际生活等)。
一、解诗题,知诗人
揭示课题后,我就把四个字工整地写在了黑板上,没有组织学生读课题。而是借助课件出示了天门山和楚江的图片,大部分学生发出“哇”的叫声,也有学生说了“好美”,还有一个学生说这是P图P上去的。我没有回应,继续说过渡语:“李白来到这个地方后,写下了一首诗。叫‘望天门山‘。”
“‘望‘是什么意思呢?”
“看。”
“天门山呢?”
他们都沉默了。
“运用我们学古诗的第一个方法:看注释。”
“天门山,今……”
安徽的“徽”字他们不认识,我读了一遍以后,无心说了一句“我们之前学过的黄山也是在安徽。”
于是让他们把书上提供的注释[天门山][楚江]读了两遍,他们也就懂了这是李白看了天门山后写的诗。
关于李白的简介是我在课件上展示查到的资料,引导学生摘抄关键词句做笔记。
二、抓字眼,明诗意
“读古诗,圈出诗中描绘的景物。”给了学生五分钟时间去读古诗,“天门、楚江、碧水、青山、日”,学生很快能找出来,但是“孤帆”一词没有一个学生找到。原来,他们不知道“孤帆”说的是什么意思?而且还有人把“帆”字读成了第二声。
“‘孤帆‘是什么意思?”
学生摇头回应我。
“‘孤‘呢?”
“孤单,孤独。”
“‘帆‘呢?”
学生还在思考,我却急于说出了答案“是船。”如果提醒学生想想在哪里有可以看到帆,或许能他们也可以想到。
“‘碧水‘是指什么?”
“碧绿的河水。”
“‘东流‘呢?”
“向东流。”
“‘至此回‘呢?”
学生沉默不语。我再一次直接给出答案,没有引导他们联系生活实际思考“‘至此‘,就是到了这里,‘回‘,就是回旋。”
三、悟诗情,诵诗篇
这首诗主要是李白借助这些雄丽的景色,表达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未来的乐观期待。
学生对于作者喜爱这里的风景而写一首诗(一篇文章)已经能理解,但是“对未来的乐观期待”这点领悟似乎需要补充写作背景(才华横溢、志向远大的李白当时在天门山游玩,听到皇帝招纳青年才俊,他觉得自己的抱负可能将要实现)。
“为什么李白不说‘两岸青山相对立‘,而说‘两岸青山相对出‘?”这个问题没有引导,也是自己急于给出答案。
这节课自己最满意的地方就是给足了五分钟让所有学生反复读这一首古诗,而且还倾听了三个学困生的朗读。原来,学困生的朗读力确实有点弱,需要我一句一句地教,才能读出声音来。他们不敢大声读的原因是不认识字,所以读不出。看来,自己以后在课堂上应多关注学生的朗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确如此,因此老师在给出翻译的时候,他们很快就能理解、抄写。
一节课下来,学生书上的笔记密密麻麻,他们真的懂了吗?课堂上背诵、默写的任务他们完成了吗?古诗教学,笔记还可以再精简一些,提出问题后要给予充足的时间给他们思考,他们回答不出来也要慢慢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