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还以为要上一堂没有课件的录像课,谁知在临近上课的前两分钟又有了网络,又是慌乱中开启课堂……
《安徒生童话》推进课,这是第四次上了,和第一次已经有了很大的转变。上完之后,也轻松了很多。不再纠结于这堂课是否能获奖,因为在这四次授课中,我已经收获了很多。接下来我将从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浅显的思考:
一、一样的设计,不一样的学生
周三的课后服务是三四年级学生的阅读兴趣班,我想着就上一次试试,全当磨课了。有三年级和四年级的学生,课堂上有明显的区分。三年级的学生在读情节猜人物环节,都能说出来,但是在提出自己的疑问环节有些欠缺。四年级的学生明显比三年级的学生口语表达方面更大方、得体。
为了试课,昨天还去给吴丹班上的六年级学生上课。也是个四年级一样的反馈,读情节猜人物环节有些尴尬,没有人知道,但是最后的“我想对——说”这个部分,六年级的学生表达特别好,因此忍不住全班四十多个孩子都给予了机会表达自己的心声。
二、一样的学生,不一样的环节
自己的教学班,上了两堂这节阅读课,但是有些环节是不一样的。第一次是对着逐字稿一句一句念的。第二次增加了“丑小鸭的故事”交流,删去了“根据故事绳讲故事”“画出自己喜欢的童话人物”两个环节。两次都巧妙利用希沃白板的计时器,时间把握刚好。
导入部分的看图猜故事和读情节猜人物,相当于是复习了一遍,第二次上课的时候更多学生举手想回答。关于“丑小鸭的故事”画出自己的最触动心灵的句子,有些画了很多。不止一句,而且关于这篇故事的提问特别多。“为什么天鹅蛋会在鸭窝里?”“丑小鸭为什么能变成天鹅?”类似于这样的问题,学生都能相互解答。
三、一样的环节,不一样的表现
都是三年级,教学环节也没有调整。但是今天是下午上课,而且也不是自己的教学班,因此师生的配合度一般。爱举手发言的都是一些调皮学生,真正表达方面比较好的一直沉默不语。自己中午也没有睡足午觉,加上两点半了五楼多媒体教室还没有网络,自己也开始着急,已经在筹划没有课件的教学环节如何调整。
“我想对——说”这个环节,三次课,差别特别大。六年级的学生,表达流畅,而且内容比较丰富。三年级的学生,愿意说,但是发达起来有些结巴,而且有一个班在这个环节只有两个同学举手,随机抽了一组同学说,都是对“安徒生”说的话,没有对于安徒生创造的人物说的话。
同样的内容,上了四次,却有不同的感受。不过,都得出了一个反馈:教师自己的状态到了,自然也能影响到学生积极参与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