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下周写好了有奖励吗?”
周五把当日日记做了一个总结,良好日记奖了一个本子,优秀日记讲了一个本子和一支笔。奖品虽小,但感觉领奖学生很是高兴,未领奖学生很期待。因为发完之后,有好几个学生都在问我,“老师,下周写好了有奖励吗?”“难道有奖励才会去写好吗?”“不是。”学生口中回答不是,但我猜他们心中肯定是这样想的。
我一向都是意外奖励多一些,但实际上也是有迹可循的。周四那天的日记有进步,大部分学生的都是评分都是“好”字,给了口头上的表扬。刚好周五布置的又是跟语文课《富饶的西沙群岛》相关资料,发现有些学生特别认真,看到奖品箱里还有笔和本子,于是就有了周五的日记小结。“我坚持每天布置写日记,第一是为了巩固日记的格式,第二是锻炼大家的写作能力。写日记,是一个特别好的学习方式,我在每日写日记习惯中受益匪浅,因此我希望大家也能养成每日写日记的习惯。日记写好这样的奖励,我们元旦的时候还会有一次。期待大家做好准备。”
其实,外在物质奖励确实有助于学生积极完成任务。但是长期这样真的好吗?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前两天同事在聊,“现在的学生,一点点小奖励,感觉都不在乎。”“是呀,感觉他们只对红钞票有动力。”过分的物质奖励,给学生造成了不懂珍惜的行为,还助长了孩子的贪欲。我们的本意是要激发孩子的内驱力,我们还想让学生明白,所有的努力不是为了获得奖励,而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好,这才达到激励的最终目的。
无独有偶。
昨日阅读推广群发了一个阅读指导课程线上学习链接,立马就有“有学分吗?”的追问。我不知道他们打开没有,我是填完信息发现都还没开始直播,就把截图反馈在群里。后来,越来越多的老师把自己观看课程的截图发在群里。发了截图就代表看了吗?看了就说明有做好阅读推广的决心吗?难道那些没发截图就可以说他没听课吗?显然不能这样下结论。不管是班级学生也好,还是某个工作群,总会有各色各样的人。有人主动爱学,比如,梦球,每次我分享出来的学习链接她都会看,但她从不截图给我,但是无意间在和她聊天的时候总能发现痕迹。昨晚八点左右,她就电话联系我答题事项,三次机会,她已经用了两次,她怕又答错。我甚是惭愧,自己都还没有空看答题的事,她却已经快完成了,而且关于课标上的题她都翻看了书,确认正确,唯有这两题不是语文课标上的,她主动咨询他人。梦球这样学习的人,可敬可叹!也有人是为着学分(奖励)而转,有学分(奖励)就及时完成,没有学分(奖励)便置之不理。那个最开始在群里咨询是否有学分的老师,得到“没有”的回复之后再无消息,当然我也不能断定她没有学。
所有的学习都是有奖励的,尤其是非物质的奖励。比如自我重塑后的满足感更能持久。每一次学习都是一次自我捏碎又重新塑造自己的过程。从职业倦怠淤泥中抽离,开始了主动学习,发现自己所处的教育工作变了,一切明朗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