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下午在整理本学期老师们的读书感悟,自然对同在共行团队老师们的稿子更加认真拜读,毕竟我们这群人共读《教师的建议》已经一年。读着,读着,无形中感动于她们的文字。我觉得这个读书会的尝试很有意义。临时决定,这一个星期的公众号推文都是她们的作品。)
“梦球,你的读后感,发在我公众号,行不?”
“可以。”
“你为什么愿意参加我的读书会?”
“我老了也还想成长,想成为‘老不死‘。”
“你觉得参加读书会后有什么收获?”
“我觉得读书会里藏龙卧虎,一时半会学不到他们的本领,但欣赏一下也能给自己鼓舞。他们字字珠玑,我不能马上得到珠子,能让我摸一摸,也心满意足!”)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文/郭梦球
俗话说:“宁可食无肉,不可读无书。”在工作之余每天我都会坚持阅读,或深或浅总有一些收获。特别是读了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其中里面的一些建议,让我能活学活用,从中尝到了甜头。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我们的工作中,最重要的是要把我们的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学习——这件事并不是把知识从教师的头脑里移到学生的头脑里,而首先是教师跟儿童之间的活生生的人的相互关系。”苏霍姆林斯基又说:“促使儿童学习,激发他的学习兴趣,使他刻苦顽强地用功学习的最强大的力量,是对自己的信心和自尊感。”是的,以上这两段话是苏霍姆林斯基思考了32年给予我们的建议。我们54班有一位叫敏奇的同学上学总是迟到,上课老是搞小动作,学习任务一直完不成。开始我总是批评他,数落他,甚至呵斥他,看到的最后结果是他泪流满面,事后还是无动于衷。看了这本书后我改变了方法,课后我与他谈论他一岁多的弟弟的趣事,然后叫他把当天学过的课文回家后读给他弟弟听,他一下子来了兴趣,上课更专心了。第二天他找到我兴高采烈地说:“老师我弟弟听我读书,虽然听不懂,但他笑个不停……”我夸他很诚实,有爱心,是个好哥哥。并拿了一张奖励券给他,让他要一直坚持这样做,他乐开了花。
过了一些日子,我又抓住一个机会表扬他:“老师在斑马线那里值周时,每天早晨有同学喊‘老师好!’敏奇喊得最响亮。”我又笑呵呵地说:“看,敏奇上课也会是最守纪的,学东西也会是学得最快的。”真的,他后来很努力。以前课堂作文他憋不出几个字,我也有些无可奈何。有一次,我从他实践活动图片中发现了一张他在剥竹笋的照片,于是课后我就跟他聊:“哪来的竹笋?怎么吃?表扬他能干,懂事,不但会学习,而且干活是把好手!”他十分开心地告诉我:“帮奶奶剥竹笋,这竹笋做蛋饼非常好吃,吃不完就晒成笋干。”讲得头头是道,于是我趁热打铁,让他写一个《剥竹笋》的日记,他流畅的写了下来。他懂得了作文来源于生活,怎么做,怎么说,就怎么写,是相当自然的一件事。那次我奖励了一个本子给他,从此他的作文由我能变成了我会,同时学习的信心更足了。
又过了一段时间,上课时敏奇张牙舞爪搞怪动作的现象又故技重演。我特别想生他的气时又想到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想生学生的气时,就要想到学生的好。”正确,我马上想到:当我没带红笔时,他马上把自己手中的红笔递给我,零食分享会上把一大瓶自己舍不得喝的酸奶都塞给我,今年教师节他手捧鲜花早早地等在我办公室门口……于是我对他使了个眼色,他就心领神会的坐端正了。一两次他就能变个样,永远让人省心,那是神话!后来他开小差和违纪时,我有时摸一下他的脑袋,(他坐第一排),有时用肢体语言告诉他,他会欣然接受。从这几件事中我明白了老师对学生应该是宽容的,温柔的,热情地,信任的,尊重和呵护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坚定地相信,诱使儿童自觉地刻苦地从事脑力劳动的一种最强有力的刺激物,就是赋予他的脑力劳动以人情味儿,使他感到愿意给自己的亲人(妈妈,爸爸)带来喜悦是一种高尚的情操。”苏霍姆林斯基又说:“不要让儿童由于功课落后而感到一种没有出路的忧伤,感到自己好像低人一等。儿童的乐观精神、他对自己力量的信心――这是一条把学校和家庭联系起来的牢固的绳索,是一块吸引父母亲心向学校的磁石。”这块磁石在我们54班浚豪身上非常灵验,一年级时浚豪的妈妈泪水涟涟地告诉我:“会气死人,大儿子高中毕业单招都没成功,现在正在家里睡大觉,还谈了个女朋友。小儿子又不懂事,自己的肾又做了手术,房子还是租的。”我乐呵呵地劝慰道:“大儿子已高中毕业了,谈个女朋友你要高兴,过个两年就可以结婚,现在很多大龄青年都不恋爱,不结婚,做父母的很焦虑。你自己要保重身体,浚豪是刚出土的幼苗,有阳光雨露,会自然的健康成长。房子的事是暂时的,你老公搞装修是很赚钱的工作,过三两年就会有豪宅……”知道浚豪的家境后,我就从让浚豪应该给爸爸妈妈带来喜悦入手,指导他的学习,抓他的行为习惯。时隔三年后,我看到了浚豪爸爸发的朋友圈,浚豪的哥哥买了新车,不久就结了婚,在东城 买了新房子,全家人都住了进去,真是双喜临门。浚豪呢,各方面都有改进,足球踢得漂亮,数学很棒,语文也在进步。 当然浚豪偶尔也会弄一支小插曲,譬如本期我在讲19课《一只窝囊的大老虎》时,我严肃地问:“窝囊是什么意思呀?”同学们异同声地说:“因受委屈而烦闷或软弱无能,胆小怕事。”这时想起了一个不和谐的声音“冒用举!”桂东话,那是从浚豪嘴里发出来的。教室里顿时哄堂大笑。几十双幸灾乐祸的眼睛盯着我,我用手示意大家安静下来,然后心平气和的问:“浚豪,谁这样骂你呀?”他站起来毫不犹豫的回答:“我妈妈。”我接着问:“还有谁的家长这样骂你们?”又有七八个孩子举了手。我郑重其事的说道:“为了证明我们不是‘冒用举’,这节课我们把这篇课文读熟读好,今晚提交课文朗读,让父母对你们刮目相看——大家加油吧!”此时,教室里又传出了琅琅的读书声。那天的作业效果特别好,浚豪廊读时也不结巴了。啊!苏霍姆林斯基说:“闲时莫荒,遇事莫慌。”确实如此!
我们班上的嘉奕、陈昊、川盛、何宇等同学的情况都与涣浚豪的情况大同小异。他(她)们是完全的留守儿童。特别是川盛脾气像夏天点燃的爆竹,在我和朱老师的调教下,他上学期还被评为了“优秀留守儿童”。其他同学除了单独找他(她)谈话,我告诉他(她)们:“条条道路通罗马,但有的人一出生就在罗马,有的人有小轿车,能快速的到达罗马,有的人靠自己的双脚能走到罗马,还有的人还要背上自己的父母才能踏上去罗马之路。”不管自己属于哪一种都应努力。我的初衷也是和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一致:转化“难教儿童”远远不是为了功利性完成这个“率”,那个“率”,而是为使其将来成为一个拥有精神幸福的文明的人。
我是一名普通的语文老师,如何才能让我拥有深厚的学科素养呢?苏霍姆林斯基的答案很简单:“这就要读书,读书,再读书!”所以我近期看完了《致教师》《幸福比优秀更重要》《重读苏霍姆林斯基》《我的二本学生》《去家访》《教育减法》《未来学校》《站着上北大》等等。我也看孩子们的书《世界经典神话》《吃数字的数学狂人》《我想长成一棵葱》《贾梅日记》《夏洛的网》《列那狐的故事》等等。在书海中畅游,我们师生得到了快乐!
(读梦球文章有感:梦球,是我们同在共行团队的知心大姐。每天看到她都是乐呵呵的,好像没有见过她生气的样子。不管我们这群年轻妈妈们,遇到什么问题,她都找到方法安慰我们。共读,她是最积极的,轮着读自然段,别人读时,她也很十分专注,轻声跟着读。分享阅读感悟时,她总是那个结合自己班上情况来分析的人。最意外的是,每次我在朋友圈分享的学习链接,她都会积极参与,而且主动和我交流学习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