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湖畔南丰祠

文摘   2024-08-28 09:12   上海  

大明湖畔南丰祠

江南秦人

“问吾何处避炎蒸,十顷西湖照眼明。鱼戏一篙新浪满,鸟啼千步绿阴成。虹腰隐隐松桥出,鹢首峨峨画舫行。最喜晚凉风月好,紫荷香里听泉声。”这是曾任齐州知州的曾巩所作的《西湖纳凉》诗,诗中的西湖并非指杭州西湖,而是济南城中的大明湖。

齐州为今之济南,在泰山北麓历山脚下,古称历城县,大明湖在县城西北方,故被称作“西湖”,也称作“历水陂”、“莲子湖”、“四望湖”。大明湖水面极为辽阔,旧时西南过玉函桥直通濯缨湖,从大明湖乘船出北水门可直抵黄河岸边的鹊华二山,唐时李白就曾游历并作《陪从祖济南太守泛鹊山湖》诗三首。北宋时距离都城开封不远的历城自然也是文人学士汇聚之地,江西曾巩、益州苏辙、孔门后裔孔平仲等人诗所言“西湖”皆指大明湖。

(大明湖北岸南丰祠)

曾巩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今江西南丰)人,雅号“南丰先生”,生于北宋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师从欧阳修,是北宋史学家、政治家、诗人、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仁宗赵祯庆历元年(公元1041年)入太学,时欧阳修谪滁州,曾巩从之习学古文。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欧阳修力主以政论文取士,曾巩与六位兄弟皆中进士,授太平州司法参军。宋神宗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作《英宗实录》检讨官。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在京城任职已十年有余,与名贯古今的文人学士相识相交的曾巩却因为王安石变法的争执,把力主变法的王安石和反对变法的司马光都得罪了,万般无奈,自好选择离开京城这个充满是非的旋涡,他向神宗赵顼提请外放,到地方去做个无忧无虑的小官,神宗遂委派他为越州(今浙江绍兴)通判,其后数年间又历任齐州、襄州、洪州、明州等地州官,政绩颇丰。

曾巩39岁时才考中进士,在欧阳修等人大力提携下,于京城官场还算顺利,但命运总是会给那些具有文韬武略的人安排下宏大的场面和难得的机遇,他们又总是能在历史的波澜或转折处恰如其分地挥发出自己的才干,做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给后世留下不朽的榜样,主政一方的曾巩便是这其中的一员。

初到齐州,曾巩已五十有二,齐州的旖旎山水加上历代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润养,让他身临明湖如入仙境,在其中迸发出巨大的创作热情,“何须辛苦求人外,自有仙乡在水乡。”“太守自吟还自笑,归来乘月尚留连。”“一派遥从玉水分,暗来都洒历山尘。”临湖自有清凉在,如痴如醉归晚晴。充溢着浪漫情怀的他在大明湖、趵突泉畔流连忘返。

曾巩先生善为文,尤以政论文和记叙文为最,文章立论警策,说理明晰尽意,文辞和缓曲折,绝少娇柔抒情,深得欧阳文风之精妙,传世有《元丰类稿》50卷,流传于今的文章超过千篇,其中《唐论》、《战国策目录序》、《范贯子奏议集序》、《上蔡学士书》等皆为名篇。

先生亦善赋诗,其诗风古朴典雅,清新自然,融情于景,寄情山水。北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曾巩自浙江绍兴通判任上调任齐州知州,齐州治所就在大明湖畔,公干之余,为避暑消夏,或独往、或邀三朋四友,就常往来于大明湖畔了,诗词歌赋完美的表述着他对泉城明湖的情和义。《元丰类稿》中收辑先生诗词400余首,其中作于济南者就逾70首,足见其对齐州山水之一往情深。

(济南大明湖汇波楼曾巩展览馆)

郦道元《水经注》中记载趵突泉为“泺水”,民间称其为“娥英水”,概因泉边有“娥英庙”,北宋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曾巩在“泺水”泉畔建“泺源堂”、“历山堂”,工毕,作《齐州二堂记》:“自(歇马)崖以北,至历城之西,盖五十里,而有泉涌出,高或至数尺,其旁之人名之曰‘趵突’之泉。”这是趵突泉名第一次留于文字记载,也算是正式为“娥英水”改名“趵突泉”。

自北宋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外放越州,曾巩先后“转徙七州”,从越州通判到齐州知州,再到襄州、洪州、福州、明州、亳州等地主政,“克己奉公、清正廉明”是他遵循和信奉的头等要务,“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更成了他衡量自己政绩的唯一标准,所谓“金碑银碑不如百姓口碑”。

齐州居山东半岛之要冲,古来民风强悍,其中就有个别人家为富不仁,横行乡里,惹得民怨沸腾,齐州有一周姓人家,仗着自己“力能动权贵”,与地方官沆瀣一气,为非作歹,曾巩到任,将周家儿子法办,其他罪犯或发配充军,或收监严惩,地方治安情形大改,官民风气为之一清。他在齐州推行王安石“保甲”之制,每五户为一保,专人负责,凡有流动人口即行登记,若有流寇犯境则鸣锣鼓号,相互驰援。

曾巩在齐州勤政爱民,“无忘夙夜,勉尽疲弩”,大力推行王安石变法之策略,实行轻徭薄赋,保护劳动力,刺激农业生产。为治理黄河,北宋朝廷每年都要在齐州抽调丁劳两万个,而实际操作中却给当地劳力造成巨大伤害,曾巩在对齐州人口进行普查后发现,只需九丁抽一丁即可满足征丁,为众多百姓免除了劳役之苦,使之能全力投入农业生产。使齐州成为“市粟易求仓廪实,邑犹无惊里闾安”的平安之境。

济南七十二泉皆聚于大明湖,湖水在北门附近与护城河相通,秋雨连绵时节,大明湖湖水暴涨,济南城就成了水乡泽国,城北平原也是首当其冲,曾巩领略过大明湖恣意泛滥的厉害,于是,他勘查周遭地势,于北门原水路处疏浚一条深8尺、30尺的渠,渠首设水门,增筑水闸,无雨时开闸放水,有雨时阻水回流,使旱时有水浇灌,雨时免于洪灾,解除了城内倒灌之苦,恰如他在《齐州北水门记》中所描外内之水,禁障宣通,皆得其节,人无后虞,劳费以熄。”大明湖在其后的千余年间始终“阴雨不涨,久旱不涸”,成为风景名胜之地。

北宋熙宁六年二月,曾巩奉调任襄州知州,就此离开主政近两年的齐州,明人刘敕《历乘》记载:“及代去,州人绝桥闭门留之,至夜乘间乃得去。”齐州百姓竟堵塞城门,拉起吊桥,希望先生能留任齐州,无奈南丰先生深夜才悄然离境,空留下齐州一城唏嘘,这样的场面足以让南丰先生荣登名宦之列而誉贯千秋。

(曾巩先生雕像)

除了修建北水门,曾知州亦整治大明湖周边河道,清挖淤泥,筑百花堤,今人名之“曾堤”,“曾堤萦水”列明湖新八景之一。为纪念先生为齐州所作贡献,宋时齐州人于千佛山上建曾公祠,清道光年间于大明湖北岸重建曾公祠,后作南丰祠。作为“千古醇儒”的南丰先生,其功业与诗文已融入了大明湖中,凝练成了齐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之南丰祠,临湖而面西,山门门首为武中奇书墨底绿字楷书体“南丰祠”横匾,山门抱柱悬联为开封祥符县人刘曾騄撰,曾光熙书墨底蓝字楷书体长联:“作湖山一日主人,看万派奔流,诸峰罗列;数唐宋百年过客,有杜陵诗笔,曾巩文章。”

跨入山门,游廊链接北侧祠堂大殿,殿门外廊柱悬墨底蓝字行书体抱柱悬楹:北宋一灯传作者南丰两字属先生”殿内为一尊约两米高先生雕塑,据传为用先生故里一棵千年香樟木雕琢而成,先生手捧书卷,峨冠博带,像是思考,又像是在讲授。

山门内南侧为始建于清末的泉城七雅之一“南丰戏楼”,它是济南现存最古老、最大的木质戏楼,戏楼门首悬启功书彩底金字楷书体横匾“南丰戏楼”。门柱悬陶纯书墨底绿字行草体抱柱联:“书韵如闻小玉唱,茶香留待老残游。”书韵指“山东大鼓”,鼓书伴奏乐器原为犁铧碎片,故被称作“犁铧大鼓”,自《老残游记》后改称“梨花大鼓”,据传这里便是《老残游记》中所述“白妞说书”的地方,白妞即是王小玉姐妹,戏楼印证着济南“书山曲海”的美名。楼内正厅悬“明湖居”匾,亦化自《老残游记》。堂柱悬欧阳中石撰书彩底绿字行书体联:“历山山下舜风犹厚,湖水水边涛韵更新。”舜耕历山是上古时期发生的一个故事,主角是舜帝,历经艰辛,以孝闻名。得象助耕,鸟助耘,终使地丰人安。尧帝考察后,大舜展现贤能,终得重任。

南丰戏楼东侧北面有孙墨佛父子书画馆,门柱悬清梁章钜墨底蓝字行书体《宝兰堂联》随遇自生欣,暖日和风入怀抱;静观可娱老,崇兰幽竹有情文。

戏楼东侧临湖有雨荷厅,红柱雕窗棂,青瓦飞檐角,亭下四周环廊,廊外三面环水,亭北植莲,亭南列画舫曰“天憩舟”,上挂楹联“高人喜桐树,君子爱莲花。”“琴韵荷香”成明湖观景胜地,此处也是野史传述乾隆偶遇泉城姑娘夏雨荷处。“雨荷厅”匾墨底蓝字隶书体,厅下墨底蓝字行书体抱柱悬联:“山色只宜远处看,竹香时向静中闻。”又有集录王羲之《兰亭集序》句,墨底蓝字抱柱联:“云竹幽兰生静气,和风畅日契天怀。”清翁同龢撰联,墨底蓝字行书体抱柱联:“兰有群清竹无一曲,山同人朗水与情长。”墨底蓝字楷书体抱柱悬联:“微风苗韵凉于水,静夜琴怀淡若秋。”

大明湖亭台楼阁也多有歌颂曾巩先生文辞,宋史曾巩传》曰:“立言于欧阳修、王安石间,纡徐而不烦,简奥而不晦,卓然自成一家,可谓难矣”。欧阳修评价他是“其大者固已魁垒,其于小者亦可以中尺度”。王安石诗曰:曾子文章众无有,水之江汉星之斗”。明代大儒朱熹:“予读曾氏书,未尝不掩卷废书而叹,何世之知公浅也。”

苏辙作《曾子固舍人挽词》:少年漂泊马光禄,末路骞腾朱会稽。儒术远追齐稷下,文词近比汉京西。平生碑版无容继,此日铭诗谁为题。试数庐陵门下士,十年零落晓星低。

甲辰年七月廿三日于沪涌泉斋


江南秦人
在下久居江南地,然来处却是周风汉文唐韵之长安,古国文明腹地,千年浸润沃土,食其蔬果米粮,习其文武风尚。改革开放,国运兴发,入东海垂滨之热土。而今赋闲,走南浪北,把观感心得付笔端,虽不登大雅,却惹良朋益友惦念,千磨万击,以飨尊友美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