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泉皆入大明湖

文摘   2024-08-13 21:02   上海  

清泉皆入大明湖

江南秦人

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山东行省重修了倾废于元末的宋代济南文庙,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山东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按察使司由青州(今潍坊青州市)移治济南府,济南成了山东行政、军事、法治的核心,与藩府一同设立的还有济南贡院。

济南为历城县、济南府、山东省三级府衙聚集地,书院、私塾、义学、学堂众多,加之集中于大明湖南岸的济南贡院和府学文庙,济南、泰安、济宁、淄博等地学子乡试、会试时更是汇聚于此,“明经取士”,“为国求贤”成了济南城内芙蓉街一带天下闻名的盛事。

明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朱元璋八世孙德王朱见潾在大明湖畔珍珠泉院营造王府,举家从德州迁移至济南,王府成了济南最为显赫的建筑,时称“德藩故宫”,民间亦有“一座德王府,半个济南城”的说法。

(大明湖畔悠然亭)

济南古属齐国,秦朝时为济北郡历下县,汉代始有济南城,隋文帝于历山凿石摩崖,供奉释迦摩尼,历山遂成千佛山。唐天宝四年(公元745年),杜甫与北海太守李邕宴饮于大明湖畔历山亭,作《陪李北海宴历下亭》曰:“东藩驻皂盖,北渚凌清河。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云山已发兴,玉佩仍当歌。修竹不受暑,交流空涌波。蕴真惬所欲,落日将如何?贵贱俱物役,从公难重过。”济南成了天下名士汇聚之地,如同大明湖一般收纳诸多泉流,成就了一池汪洋。

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名士到此,留下的除了人文典故,还有无尽的书墨文章,在今天的大明湖周遭,只是随处可见的楹联,便可知名士们对济南城中大明湖四季美景的挚爱,亦可知他们对舜曾“渔于雷泽,躬耕于历山”这片土地的眷恋。

济南从古到今多名士,齐国大臣鲍叔牙,东汉济南国宰相曹操,唐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秦琼秦叔宝,北宋齐州知州曾巩,婉约派词人代表李清照,词坛豪放派魁首辛稼轩,元代散曲大家张养浩,大明兵部尚书、山东布政使铁铉,共产党先烈邓恩铭、王尽美,人民艺术家老舍舒庆春,更有苏轼、苏辙、元好问等都在济南留下了浓墨重彩的足迹。

名士多,与名士相关的遗迹也多,在趵突泉公园的漱玉泉畔,郭沫若题写“李清照纪念堂”匾,并为纪念馆内“漱玉堂”题匾作联:“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辞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漱玉词》为易安先生词集,《金石录》为赵明诚、李清照辑录传世钟鼎碑版铭文的金石学专著,后主乃指南唐后主李煜,其诗文多为对爱情、家庭、国家的忧思之情。

(趵突泉公园漱玉泉畔李清照纪念堂)

著名书家欧阳中石为西院有竹堂撰联并书:“金石录有几页闲情好梦,漱玉词集多年国恨离愁《金石录》共三十卷,先由赵明诚撰写大部分,其余部分由其妻李清照完成。著录从上古三代至隋唐五代以降之钟鼎器铭文碑铭墓志等石刻文字,是中国最早的金石研究专著。北宋靖康国难,徽宗、钦宗二帝被掳五国城,康王赵构南建康、临安另立朝廷做了南宋高宗皇帝,李清照举家一路追随,饱经坎坷,终老于浙江绍兴

山东聊城临清大儒季羡林为李清照纪念堂叠翠轩撰联,陈梗桥墨底蓝字行书体书丹:“清音万代,明泉漱玉;独步千秋,居士易安。”刘怀义书绿字行草石柱联:“清泉生响当为漱玉,诸客仰流当是洗心。”

(郭沫若书题李清照纪念堂“传诵千秋”匾)

大明湖南岸有一处三进院落,1961年由原来的李公祠改做“辛弃疾纪念馆”,1959年郭沫若为辛弃疾纪念堂书题墨底金字行书体抱柱联:“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辛弃疾济南历城人,青年时代就是抗金勇士,作《南渡录》,《稼轩祠》,最著名的当数《美芹十论》,为抗敌而生,为抗敌而死。

1961年,陈毅元帅到大明湖游览,欣然为纪念馆题“辛稼轩纪念祠”。祠内多为名士书题辛弃疾诗词碑刻,颇为壮观,祠内二门悬马公愚撰联,马亦钊书墨底金字楷书体抱柱联:烟柳斜阳,归去东南余半壁;云山故国望中西北是长安

祠内三进为背湖面山的二层集山楼,二楼南廊柱悬臧克家撰联并书题长联:“湖山钟秀英杰出,仗剑入敌垒,气吞胡虏;怒发冲冠肝胆剖,词风开豪放,雄视千古。”

济南古城北门紧邻大明湖北岸,城内众泉汇流入湖,湖水自北门溢出,北门亦称北水门。曾巩,字南丰,师从欧阳修,文列唐宋八大家之一,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起知越、齐、襄、洪、明等州郡,熙宁五年,曾巩于齐州任上重建北水门,加筑水闸,以阻护城河水倒灌入城,深受济南人民爱戴,后人于大明湖北岸靠近北门处立“南丰祠”,并勒石曾公所作《齐州北水门记》作念。北门照壁有齐州人徐北文撰联并书墨底绿字隶书体联:“北渚云飞,泺水历山迎帝子;明湖波净,莲歌渔唱念曾公。”荣斌撰联,孟鸿声书题北水门上汇波楼廊柱联:文同江汉永传盱水千秋誉德被古今长荐泺源一瓣香”“文同江汉”源自王安石“曾子文章众无有,水中江汉星之斗。”“一瓣香”也就是“一炷香”,陈师道十六岁得遇曾巩为师,而好景不长,曾巩仙逝,陈师道尊师言赴徐州拜见苏轼,东坡先生赏识师道才华,欲收为徒,师道却答曰:“向来一瓣香,敬为曾南丰。”大有“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气概,师道更深得苏大学士器重,成为“苏门六君子”之一。

(大明湖北岸小沧浪亭“沧浪荷韵”)

南丰祠内悬张仲亭书墨底金字楷书体:“儒术远追齐稷下,文词近比汉京西。”宋苏辙作《曾子因舍人挽词》:“少年飘泊马光禄,末路骞腾朱会稽。儒术追远齐稷下,文词近比汉京西。平生碑版无容继,此日铭诗谁为题。试数庐陵门下士,十年零落晓星低。”“齐稷下”指战国时齐国稷下学宫。“汉西京”指长安,特指班固《西都赋》所代表的汉代文学。

大明湖清远堂院内临水有镜亭,亭上悬白居易撰联,任真书蓝字篆书体板对联:“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是我师。”清远堂内悬清代毛藻撰,王士禛书彩底绿字行草体抱柱联:“名须没世称方好,书到今生读已迟。”殷誉庆撰,魏启后书墨底金字行书体抱柱联:“天下文章莫大乎是,一时贤士皆从其来。”前句为韩琦所言:“某为相,欧阳永叔为翰林学士,天下之文章,莫大于是。”后句意取《列子 黄帝》:“吾闻沤鸟皆从汝游。”谓名人贤士皆效法王士祯。王士祯原名王士稹,山东新城(今山东淄博)人,号渔洋山人,世称王渔洋,清代文、诗、词理论家。王渔洋是诗词“神韵论”的集大成者,神韵即是诗味中的清逸淡远,也是钱钟书先生所论述诗中的最高境界。

常言道:言为心声。诗词歌赋莫不是鸣心声而壮志趣之物,讲究对仗平仄的楹联亦是如此。齐州晏公庙正殿悬张卫正撰,韩庆生书蓝底金字行书体抱柱联:“谋于上,不违天,殚思为国;举唯贤,皆有道,尽智导民。”晏公乃春秋齐国晏子晏婴,夷维(今山东莱州)人,事齐五十余载,任三朝卿相,内辅国政,外图霸业,孔子赞其“不出樽俎之间,折冲千里之外”,为国之栋梁。

(趵突泉公园“五三纪念亭”)

济南趵突泉园内东北角有一石亭曰:“五三纪念亭”,1928年5月3日,日本鬼子为实现分割满蒙、吞并东北、侵占华北的野心,以保护侨民为借口,对驻守济南的中国官民肆意杀戮,致一万七千人遇难,六七千人受伤,是为举世震惊之“五三”惨案,1932年济南民众自发建碑亭以祭,抗战爆发,济南志士藏碑亭石材于地,抗战后于趵突泉园内复建,亭旁建钟台、碑林、纪念堂,五三亭正面东向为蒋中正手书“五月三日”。

亭东向石柱联为湘潭吴贞缵书题:“英烈仰当年夏五,梦魂归夜月更三。”

亭西向为民国二十一年,原山东政府财政厅长王向荣为纪念亭撰联并书,蓝字楷书石柱联:“大义薄云霄,留千古河山正气;此亭临海右,想当年樽俎英风。”海右指山东。樽、俎:古代用以盛酒和肉的青铜器,指宴席、酒宴。折冲樽俎:春秋齐国卿相晏婴典故,意指不使用武力,而在酒宴谈判中制敌取胜,后用以代指外交活动。联中“樽俎英风”指蔡公时等外交人员对日寇进行的英勇斗争。

亭北向为民国二十一年,时任山东省政府秘书长张绍堂撰联并书丹,蓝字楷书石柱联:“平地起长虹,叹诸君报国捐躯,永为河山留壮气;万方多难日,愿此后同仇敌忾,共扶干橹障狂澜。”

亭南向为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同盟会会员、北京陆军讲武堂教育长张钺书题石柱联:“磬香祝万古千秋,长留兹海岳英灵、河山壮气;事变记五月三日,犹想见杲卿断舌、温序衔须。”“海岳英灵”亦作“海岳英风”,指代岳飞岳武穆。“河山壮气”亦为“气壮河山”,语出唐张说:“族高辰象,气壮河山,神作铜钩,天开金印。”“杲卿断舌”又作“颜常山舌”,安禄山起兵反唐,常山太守颜杲卿怒骂贼子,安禄山断其舌,而忠臣杲卿喷血骂贼不止。“温序衔须”,《孝经》载:“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汉光武刘秀重臣温序持节戍边,不期为胡人虏,以节毙敌,终不敌,遂衔须自刎,至死须不染贼土,高洁之气凛然。

(趵突泉公园“五三纪念堂”石牌坊)

南朝梁陶弘景《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诗曰:“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清泉皆入大明湖,一泓碧水映远山。几处亭台言故事,千古名士永流传。济南的山水吸引了无数的仁人志士,大明湖也滋养着一方圣贤,徜徉在济南城中,流连于大明湖畔,吸纳的莫不是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于此山水间,只可自怡悦。劝君多莅临,泉城名士多。

甲辰年六月二十七日于济南大明湖畔芙蓉街


江南秦人
在下久居江南地,然来处却是周风汉文唐韵之长安,古国文明腹地,千年浸润沃土,食其蔬果米粮,习其文武风尚。改革开放,国运兴发,入东海垂滨之热土。而今赋闲,走南浪北,把观感心得付笔端,虽不登大雅,却惹良朋益友惦念,千磨万击,以飨尊友美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