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仁老师
江南秦人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我的高中阶段学业就读于周至县马召中学,张居仁老师为我们教授过六个学期的语文课。张老师授课的特点与其他先生不同,每一节课他都会认真地备课,走进教室,张老师先把课本放在讲台上,然后打开他的十六开教案本,翻到要讲授的地方并放在一旁,之后,整堂课便是涛涛如流水一般的讲授。听张老师的课需得聚精会神,稍不留神,那是极有可能便错过了一个精彩的片段。张老师身材高大却很斯文,讲课的声音和他走路的姿势一样都是缓慢而坚定的,虽然声音不大,但教室最后一排的我也能听得清楚明白,无论是现代文还是古汉语,一堂课里便是跟着张老师做了一次神游。
中国文人讲究游学,从孔子开始,他带着一众弟子周游列国,虽然以今天的眼光看,他们也不过就是在山东、河南的几个地方游历了一十三年,即使加上安徽凤台县(古州来国),也不过就三省十四“国”,但孔子却在中国文化人的心中播种下了游学的种子,使文人有了“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莫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还需高人指点”的传统思维模式,把人生成功的前提固化为一个程式,便是“少年得遇名师,青年得遇名流,壮年得遇知己。”我们那群人最庆幸的便是遇到了张老师这样的名师。
(周至县仙游寺全貌)
张老师在授课的同时还带领我们有过一次游学经历,那是我高中一年级时发生的事情。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个春天,全校高一年级六个班,大约二百人列队到十多里外的仙游寺“春游”。仙游寺于我是最为熟悉不过的地方,它就在距我家不远的一个山坳中,这里是我们经常来勤工俭学的地方,春天采茵陈、挖蒲公英,夏天捉蚂蚱、采山韭菜,秋天挖苍术、拔柴胡,站在山尖上我们生产队的田地里,仙游寺的全貌更是一览无余。
发源于秦岭太白山的黑水河(古称芒谷、芒水)在走出大山之前拐了两个很大的弯,在河湾南侧的大山下形成了一个一平方公里左右的台地,仙游寺就建在台地上。
有大河阻隔,我们到仙游寺只能是沿河谷东岸攀援而进,过山口的黑河大桥,同学们排成一路纵队,沿黑河古道行走,脚下是滚滚的波涛和墨绿色的深潭,身旁是茂盛的荆棘,可巧张老师就在我们班的队伍中,我便有幸一路聆听张老师的讲述。
山行约四里,过蔺家湾,道路更加崎岖难行,黑河于脚下回旋,自西而来,扭头向北而去,河水回旋之处就是黑龙潭,此处为仙游十景中的第一景“龙潭虎穴”。疑著风波恶,民谣亦畏人,石潭涌黛色,每岁投金龙。张老师言罢,指着河水说:“古时芒水中驻着一条黑龙,芒水东面的黄池沟里住着一条黄龙,天旱时节村民向黑龙祈雨,引来黄龙嫉妒,二龙大战于黑水口,黑龙获胜,黄龙被赶进黄池沟深处,黑河口的黑龙庙前原来有座戏楼,每年庙会时还要祭祀并给黑龙唱大戏。唐太宗时长安建九宫殿,在上林苑周至黑水口寻得一根通脊巨木,非人力所能撼动,黑龙帮忙运送到长安城,太宗特赐龙袍一件,芒谷黑龙成了关中众多神龙中唯一可着龙袍者。”
正行间,前面队伍突然停顿下来,张老师说:“前面是仙游第二景:‘猫阪警步’。上有悬崖千尺,下有深潭百丈。路盘石门窄狭,匹马才得通行。”走在布满碎石又有泉水流淌的倾斜路面上,唯有凝神静气,手扶岩石,缓慢通过,也只有如山里人一样在山中行走如履平川者,才能有暇欣赏周围景色。
前方路宽且平些,顺着道路方向,在路旁是一条汩汩流淌的水渠,这里是仙游寺第三景:“隔山借水”。韩峪水寒绕山川,千锤凿渠峭壁悬。引得清流入胜地,自此河湾成江南。仙游寺为古河湾冲击地,无法打井取水,虽紧邻黑河,但用水却是极其不便,人们从黑龙潭东面的韩峪沟中引流而来清泉水,甘冽无比,仙游寺周围还种起了水稻,成了米粮川。掬一捧水品尝,果然好喝。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行走,我们终于到达仙游寺,平日里静谧的寺院一下子变得热闹非常。
一路上,张老师吟诗作词,说古论今,引得我们兴趣大增,我便不离开张老师半步。
(仙游寺大雄宝殿和殿前的千年老松树)
进得寺院,依稀还能看见一点痕迹的院墙顽强地划定着庙院的势力范围,正对庙门的大殿也已破败,院子东边原来的厢房倒塌后残垣中种着几棵向日葵,西厢房门上挂了锁,大殿前有一棵梧桐树和一棵老松树,老松树的顶端是几根横着的枝干,看起来像是一把大伞,在老松树的西边,大殿的西北角立了一通石碑,张老师径直来到石碑前,我们把他围得里三层外三层。
他先掏出手绢,在石碑上轻轻擦拭一番,把手绢抖了抖,叠了放进口袋,说:“这是仙游寺古老的石碑之一,由曾任周至县令的石门人吴曾贯立于清道光年间。”张老师开始抑扬顿挫地宣读起碑文来......。
(《重修仙游寺记》碑局部)
据史料记载,北周随国公杨忠之子杨坚少时被弃,由冯翊(今陕西富平)般若寺僧尼智仙收养,十三岁得还。北周大定元年(公元581年),杨坚接受北周静帝禅让,登基即位,为隋文帝,改元开皇。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十二月,文帝巡幸天下,自京师往麟游仁寿宫,过上林苑周至芒谷,见此地风光秀美,人杰地灵,遂敕造行宫,作消夏避暑之所,“仙游宫”由此而生。
文帝年少时遇北周武帝宇文邕灭佛,智仙藏身杨府,及至登基,深信自己得佛护佑,宣称“我兴由佛法”,智仙圆寂,赠文帝佛舍利,文帝诏令三十一州,普建灵塔,分别供养,仙游宫亦起塔供佛,塔名法王,仙游宫更名仙游寺。
隋亡唐兴,仙寺昔日风光作云烟散尽,楼观道士见此处殿宇巍峨,曲水环绕,景致绝佳,便陆续迁居而入,鸠占鹊巢,每日诵吟黄庭经,四时修炼吐纳功,仙游寺成了“仙游观”。唐家帝王有重道者,亦有敬佛者,举国礼佛建塔成一时之风尚,众道士见势不妙,悻悻然收拾行囊回归楼观,仙游观又闻沙门诵经声。
唐宣宗李忱对仙游寺改变最大,先是一寺作三寺,河水南为仙游寺,称作南寺。河道西为福佑寺。河水北为中兴寺,亦称北寺。法王塔亦有重大改造,在塔基内部和四周镶嵌了吴道子画作八幅,苏东坡曾题评云:“其顾瞻俯仰,睢盱哆冶之状,非吴道子莫能至。”“道子实雄放,浩如海波翻,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吴道子画风飘逸,人称“吴带当风”。一时间文人骚客纷至沓来,搞得寺中掌院不胜其烦,遂于月黑风高之夜,着人卸下刻了吴画的碑石投入寺北黑水潭中,惟余一碑为塔所压,难以取出,得以留存,今人只可看见碑石侧面与极少画痕。正是:吴带无言着塔根,曾经烂漫驻诗人。寺僧因厌弃神流,失宝空留千载恨。
(周至县仙游寺法王宝塔)
张老师讲得生动,我们听得认真。仙游寺法王塔距大雄宝殿六十步,塔为七级浮屠,宏砖堆砌而成,塔中空,每层南北列卷门,塔角悬风铃。天气晴和时,日出东方,高山环绕的仙游寺还在沉睡之中,太阳跃上东边山头,高耸的宝塔顶端首先沐浴到光照,无论远近,所见皆是塔顶如同光芒四射。法王妙丽入云端,佛音常伴铃声远。金顶光芒觉倍明,盘龙绕塔何妙玄。这便是仙游第四景“宝塔放光”。
等到整个仙游寺都在阳光普照之下时,东面和南面的山坡还在阴影之中,伫立北寺山口,惟见仙寺一派光明。仙游宫前花始红,东山白日照四空。绿水环绕波光闪,山寺晴柔暖复明。这便是仙游第五景“炎光普照”。
到了每一天的傍晚时分,日落西山,光线慢慢褪去,惟余宝塔顶端再次光芒万丈,夕阳中“宝塔放光”重又呈现,着实惊艳。也有人传说唐时曾对遭雷击而炸裂的塔顶修复时加了天宫,内置佛祖舍利若干,“宝塔放光”便是舍利显灵,此言虚实就有待后人考证。
张老师手指仙游寺北坡:“这坡上便是原来的中兴寺旧址,至宋时还是大观,苏东坡曾任凤翔府通判,得空来仙游寺小住,下塌处便是中兴寺,中兴寺旁有一巨石,石下有空洞,为汉时马融读书处,后马融受邓骘召,入朝为官,才有了今天山口外马召镇的名号。”
石室东面不远处有清泉流出,为秦穆公女弄玉吹箫引凤处,弄玉通音律,善吹箫,引得华山萧史闻声而来,萧史风流倜傥,弄玉风雅多姿,二人情投意合,箫声引来祥龙瑞凤,萧史乘赤龙,弄玉乘紫凤,飘然而往华山,今华山上还有“引凤台”和“玉女祠”,萧史做了“乘龙快婿”,仙游独留玉女泉。这才是:千古泉水流,秦女去已久。紫銮烟驾远,箫声不可闻。
东坡先生好茶,好茶必要好水,玉女泉水便是先生最中意之水,为能四时畅饮,东坡先生便派人往返仙游寺取水,因恐取水人使奸耍滑,他取竹制成竹签,书写密文,剖之为二,一留寺僧,一半自持,每有人取水归,需有寺僧所持之竹签为准,后人调侃《调水符》曰:“欺瞒久成俗,市关有契繻。谁知南山下,调水亦置符。”
围绕法王塔一周,我们随张老师步入寺院大殿门口,他端详大殿东西前檐墙上巨幅哼哈二位护法良久,对我们说:“一千一百七十五年前,白居易补任周至县尉,常来仙游寺游玩,‘沙鹤阶上立,潭月当户开。此中留我宿,两夜不能回。’他还邀请在周至隐居的琅琊人王质夫和本邑文人陈鸿,三人畅饮寺中,他们当年就是坐在我们今天站立的地方,把酒谈天。席间聊起五十年前‘安史之乱’,不免为唐明皇李隆基和贵妃杨玉环的命运唏嘘一番,王质夫叹道:‘夫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润色之,则与时消没,不闻于世。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何如?’陈鸿则随声附和道:‘乐天赋诗,我做文章。’白居易一挥而就,写下了传诵千古的《长恨歌》,陈鸿作《长恨歌传》”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伴着山风和黑水河里的浪涛声,张老师在白居易书写《长恨歌》的地方,为我们深情地朗诵着这篇千古绝唱,凝神静听,仿佛金戈铁马就在耳旁响起,那华清宫中的锦衣玉食,骊山脚下的莺歌燕舞,都在连天的渔阳鼙鼓中化作了一缕烟尘,惟留下马嵬坡前黄土冢和“在地愿为连理枝,在天愿作比翼鸟”的美好愿望。
离了仙游寺,我们几位男同学蹚水渡河登上北寺坡顶。回首望,山下河川中仙游寺瑞光普照,宝塔耸立,自此,张老师发起的游学仙游寺,使仙游寺成了我心中最为圣洁的一方宝刹。
甲辰年九月十日教师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