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谒孔庙孔府记
江南秦人
泰山一天门有一座明代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山东巡抚朱衡修建的“孔子登临处”石牌坊,大理石柱上是嘉靖进士、翰林修撰罗洪先的对联:“素王独步传千古,圣主遥临庆万年。”“素王”即是孔子,在儒家看来,孔子著《春秋》乃是代王者立法于天下,而孔子有王者之道却无王者之位,故而称其为“素王”,孔子独步自行,登泰山而小天下,王者之气鼎盛。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鲁,居于曲阜,除去五十五岁到六十八岁周游列国的十几年,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曲阜老宅度过。他幼年丧父,少年丧母,虽出身名门却为世俗所弃,少年读书,二十六岁时自主创业开办私塾,改家族传承为师徒传承,启公共教育之先河,有教无类,收弟子三千,功成名就者七十二位,世称七十二贤人。
曲阜为鲁国故都,北距泰山百六十里,西接兖州、东连泗水,南抵邹城,鲁哀公十七年(公元前478年),在孔子去世后的第二年,时人在孔家老宅旁兴建庙宇祭祀孔子,自此之后二千五百余年,孔子之道起伏跌宕,从秦始皇“焚书坑儒”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孔庙几度兴衰,孔子思想却一直是中华文化的主脉,罗布全国的文庙和孔府、孔庙也成了历朝历代崇敬的圣人殿堂。
如今的孔府孔庙保存着诸多孔子的遗迹,故宅井、诗礼堂、鲁壁、金丝堂、杏坛等等。历史演进下的孔庙也有了如皇宫一般的规制,城墙、宫殿、御道、楼宇,雄伟壮观,所不同处只在于这里还是全国第二大碑林所在,单是门坊就有54座,御碑亭13座,历代碑石逾千方,华丽的亭台楼阁组成了与北京故宫、承德避暑山庄相媲美的第三大古建筑群。
(每天清晨8时准时举行的孔庙广场欢迎仪式)
沿曲阜神道路向北行不足百米是孔庙南门外广场,每日清晨八时广场上都会举办一场入城式,几十位身着周朝服饰的青年男女或翩翩起舞,或慷慨激昂,礼乐声起,书声朗朗,随着城门徐徐开启,游人在舞者带领下鱼贯入城,行至门前石桥上,举头望,城头高悬乾隆帝书“万仞宫墙”四字。
(孔庙前广场上举行的入城式)
传说鲁国大会诸侯,有人吹捧子贡学问精妙高深,可与其师孔子并论,子贡言道:人的学问就好比是一堵高墙,我的墙不过一仞之高,而我先生的墙却有万仞之多。在孔子的年代,学问礼仪只能是父子传承,门第不同,讳莫如深,孔子设坛教授,不只是打破了家族传承的格局,更使不同阶层的子弟获得了平等受教的机会,孔子就成了“天下文官祖,历代帝王师”,清乾隆帝拜谒孔庙,亲书“万仞宫墙”悬于曲阜城垣之南门首。
(曲阜孔庙内第一道石牌坊“金声玉振”)
入城即是明代大书法家胡瓒宗题书“金声玉振”石牌坊,古乐从敲钟起奏,钟起“金声”乃“条理始也”。击磬以告终,磬为石玉,“玉振”即“条理终也"。孔子学问集先贤先圣之大成,精湛而完美,自始至终完整无缺,是谓“金声而玉振”。
石坊后为“泮水桥”,《周礼 王制》载:“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泮者盼也,意为学子早日成才、登科及第,科举年代跨过泮桥为学子毕生期望。泮桥有三座,中为“状元桥”,左右为“探花桥”和“榜眼桥”。
过桥为“棂星门”,牌坊建于宋,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改木制为石材,乾隆御书“棂星门”。清余兆曾《圣庙通记》载:“凡有坛而无宫室者则设棂星门,以为宏义取乎疏通也,圣庙亦设是者,所以尊夫子同天地也。”相传天庭有二十八宿,掌管文墨者为“文曲星”,又曰“棂星”或“天振星”,孔子乃文曲星下凡,故称“棂星”。
复前行,在高大的古柏丛中是明山东巡抚曾铣手书“太和元气”石牌坊,石坊四柱顶端踞瑞兽麒麟,昂首啸天。此坊建于明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极赞孔子思想如同“太空宇宙能哺育万物,为天地之合,四方之合,阴阳之合”,故称“太和”。
“太和”坊之后为“至圣庙坊”,三门四柱顶端居“天龙神狮”,坊建于明,汉白玉石,饰火焰宝珠,中门额红字小篆“至圣庙坊”,东边额“德侔天地”,西边额“道冠古今”。
再走过一段大理石铺成的御道就是“圣时门”,门前石阶中央盘龙,三门并列,中为圣时门,东为“快覩门”,寓意日出时“晨曦载曜,万物咸覩”胜景,西为“仰高门”。《孟子 万章》有:“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盛赞孔子乃是永远适合时代之圣人。
圣时门内仍是大理石御道,道两侧是更加盛大的古柏,过璧水桥即是建于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的弘道门,明初时此为孔庙大门。清雍正年重修,乾隆书题“弘道”语出《论语 卫灵公》,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弘道”即是“担当”,崇尚英雄便能生发出新的英雄,中华英豪总是在民族危难时挺身而出,“弘道”精神永存。
(曲阜孔庙内的御道和苍松)
大中门是孔庙的第三道大门,为金元时期孔庙正门,明清时重建,乾隆帝题写竖匾“大中门”。此门原为“中和门”,单檐悬山顶,上覆绿色琉璃瓦,五檩三柱,檩下施一斗三升斗拱,是殿宇中的精品。中乃中庸之道,讲究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身心之抵牾,大者极重要也。
大中门内碑石林立,惟明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明宪宗朱见琛御制碑文为最,碑体书法浑厚庄严,收放得体,后世尊为《成化碑》,为楷书临摹者推崇之范本,碑文亦是尊孔文章之典范。
在十三个御碑亭侧是高大的藏书楼“奎文阁”,藏“奎主文章”,纳帝王御书,阁内书格典籍丰盈,阁外脊檐“勾心斗角”,建于北宋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明清多次扩建,成为著名的木质阁楼之首。
(曲阜孔庙内奎文阁与十三碑亭间的“勾心斗角”,中国古建奇观)
大成门为大成殿正门,《道光济南府志》载:“庙门旧名戟门,宋太祖建隆年间诏用正一品礼,立十六戟于文宣王之庙内,徽宗大观四年诏用王者制,庙门增二十四戟,此戟门之名所由昉也。”大成门又作“仪门”,凡入此门者皆应穿着得体,举止端庄,尊“四箴”之言。
(曲阜孔庙内大成门,前后巨石立柱上浮雕巨龙,栩栩如生)
“大成殿”为孔庙正殿,唐时称“文宣王殿”,《孟子》曰:“孔子之谓集大成”。北宋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宋徽宗赵佶诏名“大成殿”,其与故宫太和殿、泰安岱庙天贶殿并称“东方三大殿”。
(曲阜孔庙内的大成殿)
大成殿后为“杏坛”,孔子于家宅旁设坛教授,周围遍植杏树,故曰杏坛,金代建亭,元明时重建,阁中置坛,坛前有杏树四棵,乾隆御题竖匾。
(孔府崇圣祠前的鲁壁)
孔宅故井略东,一堵矮墙上书“鲁壁”二字,此为崇圣祠照壁,而非真正的“鲁壁”。史传秦始皇焚书坑儒,孔门子弟惶惶然,第九代孙孔鲋凿空自家墙壁,藏书于内,后孔鲋投奔陈胜吴广战死沙场。汉武帝时,鲁恭王刘馀扩建宫室,拆除孔家故宅,却于墙内发现无数蝌蚪文竹简,《论语》、《尚书》、《礼记》、〈春秋》、《孝经》等儒家经典得以复活,被后世称为“孔壁古文”或“壁经”,明代立“鲁壁”以记其事。
人生态度决定了人生的高度,孔子早年丧父而无靠,少年丧母而无依,虽出身贵族却不被认可,纵使无有父辈传承却能自修成才,这都根源于他的人生态度。周游历国,仕途无望,唯有著书立说,教导弟子,他所传承的依然是人生态度。孔子尊为“至圣先师”,作为普天之下的第一位老师,其所散发的光芒照耀了几千年华夏大地,究其根本在于孔子泛化了受教育的对象,更阐明了教育、学习的根本就在于“身体力行”和“不亦乐乎”。
《论语 述而》载:“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至圣孔子的思想已经存世几千年,他也活了无数辈,我们这些只能活一生一世的芸芸众生,尊孔敬孔更要追随孔子的人生态度,不为蝇营狗苟之事而浪费时光,快乐地活到老,快乐地学到老,快乐地干到老,人生当如孔子,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临。
甲辰年六月二十九日于山东曲阜泮水桥
附录明《成化碑》文:
《御制重脩孔子庙碑》作者朱见琛
朕惟孔子之道,天下一日不可无焉。何也?有孔子之道,则纲常正而伦理明,万物各得其所;不然,则异端横起,邪说纷作。纲常何自而正?伦理何自而明?天下万物又岂能各得其所哉?是以生民之休戚系焉,国家之治乱关焉,有天下者,诚不可一日无孔子之道也。
盖孔子之道,即尧、舜、禹、汤、文、武之道,载于六经者是已。孔子则从而明之,以诏后世耳。故曰,天将以夫子为木铎。使天不生孔子,则尧、舜、禹、汤、文、武之道,后世何从而知之。将必昏昏冥冥,无异于梦中,所谓万古如长夜也。由此观之,则天生孔子,实所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者也。其功用之大,不但同乎天地而已。
噫,盛矣哉!诚生民以来之所未有者,宜乎弟子形容其圣不一而足。至于《中庸》一书,而发明之无余蕴矣。自孔子以后,有天下者无虑十余代,其君虽有贤否、智愚之不同,孰不赖孔子之道以为治?其尊崇之礼,愈久而愈彰,愈远而愈盛。观于汉魏以来,褒赠加封可见矣。
迨我祖宗,益兴学校、益隆祀典,自京师以达于天下郡邑,无处无之,而在阙里者尤加之意焉。故太祖高皇帝登极之初,即遣官致祭,为文以著其盛,而立碑焉。太宗文皇帝重修庙宇而一新之,亦为文以纪其实而立碑焉。
朕嗣位之日,躬谐太学,释奠孔子。复因阙里之庙岁久渐弊,而重修之。至是毕工,有司以闻,深慰朕怀。
呜呼!孔子之道之在天下,如布帛菽粟,民生日用不可暂缺。其深仁厚泽,所以流被于天下后世者,信无穷也。为生民之主者,将何以报之哉?故新其庙貌,而尊崇之。尊崇之者,岂徒然哉?冀其道之存焉。
尔使孔子之道,常存而不泯,则纲常无不正,伦理无不明,而万物亦无有不得其所者。行将措斯世于雍熙、泰和之域,而无异于唐虞三代之盛也。久安长治之术端在于斯用,是为文勒石,树于庙庭,以昭我朝崇儒重道之意焉。系以诗曰:
天生孔子 纵之为圣 生知安行 仁义中正
师道兴起 从游三千 往圣是继 道统流传
六经既明 以诏后世 三纲五常 昭然不替
道德高厚 教化无穷 人极斯立 天地同功
生民以来 卓乎独盛 允集大成 实天所命
有天下者 是尊是崇 曰惟圣道 曷敢弗宗
顾予眇躬 承此大业 惟圣之谟 于心乃惬
用之为治 以康兆民 圣泽流被 万世聿新
报典之隆 尤在阙里 庙宇巍巍 于兹重美
文诸贞石 以光于前 木铎遗响 余千万年
成化四年六月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