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游蓝田王顺山
江南秦人
对于自小就在秦岭终南山中长大的我而言,现在面对大山基本上就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觉,不像有些人听到大山就想象着山中的美景,山中的山珍野味,因此而激动不已,也不像有些人提起大山就有了翻山越岭,面对悬崖峭壁的危险,崎岖山路的艰辛,因此而心生恐惧。这些年里,不知不觉中,从海南岛的五指山到东北的千山、长白山,从山东的泰山到新疆的天山,太行山、峨眉山,河南的嵩山、云南洱海边的点苍山都留下了我的足迹,但每次登山我都感觉稀松平常,就像是走在终南山的某一个山脊或者是那个坡头上一般,这大约也是因为少小时我家就在山上住,出门便是山路,家里的土地也都在山坡上,一年四季,山坡上有干不完的活路,为了生计,什么危险和艰辛就都成了生活的日常,早早的适应了也就见怪不怪。依赖大山而生存的我也像我的祖辈一样,对山的感觉就像是一件极其普通的事情,它本来就应该是我们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既无所谓激动,也不需要困惑,上山下山只不过是为了生计而奔忙。
在城里生活得久了,有时也不免想起到大山中去走一走,不为别的,只为着山中的四季分明和浓浓的诗情画意,春有山花烂漫,繁花似锦,争奇斗艳;夏有林荫蔽日,清风送爽,蝉吟鸟鸣;秋有漫山红叶,层林尽染,硕果累累;冬有冰雕雪堆,银装素裹,银蛇蜡像。
又是一个秋天,到了赏红叶的时节,我们便驱车前往位于西安城东南方向的蓝田县。西安鄠邑县志《鄠志》上说:“西安言地形佳胜者,东蓝田,西鄠、盩厔,其他弗能及也。”从人文历史和地理气候的角度分析,终南山中风景名胜也的确以蓝田、鄠邑、盩厔为最。蓝田的长处在于秦楚古道“蓝关道”穿境而过,自古便是南北通衢要冲,加之唐时王维于蓝田辋川筑庐隐居,还和裴迪一起把辋川中极其平常的二十多处石、谷、泉、岭赋诗成《辋川集》,这蓝田就更加声名大噪。鄠邑的优势在于道教全真派祖庭就在祖庵镇重阳宫,自西周至唐王朝,鄠邑一带多有行宫闱院。盩厔的优势在于楼观台是道教发源地,老子李耳于此著述《德道经》,秦穆公女弄玉于仙游寺吹箫引凤招来乘龙快婿。三处又有一个共同的优势就是地域纵跨南北,境内既有一马平川的关中平原,又有夏季舒适凉爽的秦岭大山和深谷。
幸运的是我家就在盩厔县,往来西安又必要经过鄠邑,盩厔、鄠邑景色自然也就多有欣赏,唯有蓝田相距较远,还不曾涉足,于是,我们便决定往蓝田作一番游览。
(蓝田境内的蓝关古道,南接河南、湖北,北通关中长安)
出西安东南行九十里是白鹿原上的蓝田县,离县城三十里便是“玉山”,顾名思义,玉山就是蓝田玉的产地。相传蓝田境内终南山中有个小伙子姓杨名伯雍,父母过世,他就在山中为父母守孝。蓝田终南山,山高坡陡,怪石嶙峋,但这里是古代链接秦楚的蓝关古道必经之路,杨伯雍每天都要走二十多里路到山下取水,为路过的客人免费提供饮水。一日,几位客人来在他的小屋前讨水喝,伯雍一如平常把水递给客人,其中一位青年女子含情脉脉地说:“公子施水,此恩永志不忘,他日定当厚报。”伯雍一笑了之,并未当回事。又过了些时日,在一个烈日当头的正午,一位衣衫褴褛、形容枯膏的老妇人来到杨伯雍的小屋前讨水喝,当杨伯雍把水递给老人,她却手一抖,把一碗水洒在了地上,杨伯雍又端来一碗水,老妇人刚端碗到嘴边,手一抖,水洒了,碗也掉在地上摔碎了,杨伯雍就舀了一瓢水递给老人。喝完水,老妇人从口袋里摸出来一个小布袋,她告诉杨伯雍:“你把这个袋子埋在你家屋后,三年后当有好事。”
喝了水,老妇人也精神了很多,她走出小屋,转身就没有了踪影,等到杨伯雍回到屋里,惊奇地发现,老人刚才停留过的地上留着一首诗:“胥渚是吾家,炼石补天瑕。留此五彩石,布下万世华。”原来那位老妇人是女娲娘娘的化身,杨伯雍赶紧来到屋外,向着女娲消失的方向叩头不止,这时,天空中传来一阵仙乐般的声音:“杨伯雍,吾乃女娲,汝只管种下布袋勿疑,不久便有佳音。”
一晃三年已过,杨伯雍按照女娲娘娘指引,种下布袋,每日从山下泉中取水,除了给路人饮用,还要给布袋浇水,只是三年里,种下的布袋却不曾发芽。
关中西部有一户徐姓人家,有一女儿,三年前从楚地外婆家返回后便一直郁郁寡欢。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而徐家小姐却对前来提亲的人家一概不允,她的父母也因此而愁眉不展。一日,徐家女儿对父母说:“昨夜一梦,有位神仙对女儿说,‘不久就会有一公子持双璧前来求婚,这便是你的未来夫婿。’”徐家老两口终于明白了女儿的心事。
徐家女儿待字闺中,杨伯雍打听到这便是三年前曾在他家讨水喝的那位年轻女子,只是穷困的他哪里来的玉璧,他突然想起三年前女娲娘娘的叮嘱,于是,他刨开了曾经种下布袋的地方,令他非常惊讶的是,原来的布袋没有了,地下的石头变成了碧绿的玉石,杨伯雍挖掘出了几块玉石,打磨成一对玉璧,赴徐府提亲,成就了一桩美满姻缘。
杨伯雍种玉抱得美人归的故事传遍了天下,人们就把杨伯雍种玉的大山称作“玉山”,把“玉种蓝田”作为男女青年喜结秦晋之盟的美称。
(季秋时节的王顺山已是银世界玉乾坤)
有旧志记载:舜帝经由玉山南巡不返,他的两位妃子娥皇、女英于此望舜归来,玉山又名“望舜山”。旧《图经》记载:玉山东接覆车山,西临悟真谷,南为蓝桥驿,北有宝泉寺名刹,山间林木森蔚,岱顶称玉皇坪,山巅有黄龙洞湫,为乡民祈雨处,昔道人王顺隐于此山,后得道登仙而去,故玉山又作“王顺山”。
《隆庆蓝田县志》载:“王顺,不知何许人也。《神仙通鉴》云:王顺采药于终南山,得道,今终南山有王顺峰,灵应昭彰,至今不绝。”有一年天下大旱,修撰《蓝田县志》的乡里名绅李进思先生率众老祈雨,尝登王顺山之绝顶赋诗云:“六十三翁力更强,顺山高出独徜徉。人生到此超尘世,何必飞升见玉皇。”言下之意,王顺也不过一个贪生怕死之人,非是同道儒生。
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版《蓝田县志》载:王顺山即终南山,去县二十里,雄踞东南一隅,若翠障然,兴云即雨。王顺山山林密布,绿树满山,山势高耸,势若屏障。若云覆山顶,必有降雨,故当地人有民谚传曰:王顺山戴帽,回家去睡觉。
我们到达蓝桥驿,复前行不远就是王顺山,登至半山,有一户人家正在采收板栗,我们便自告奋勇地投入劳动,获得了一次意外的劳动机会,这户人家主人姓周,和我是本家,本着五百年前是一家的热络,我们又了解了王顺山的另一番传说。
(远处是我本家的豪宅)
查看史书我们知道王顺是一个隐居玉山修行成仙的人,其实,蓝田民间传说王顺是一位土生土长的玉山人,王顺母亲年老体弱,行动不便,王顺精心照料,其母竟奇迹般恢复了行动能力,后母亡,为了母亲能时常居高远望,王顺葬母于玉山顶,又因山顶少土,王顺便担土筑冢,历三年不歇,此事感动了远近乡邻,人们称赞他孝子,把玉山称作“孝山”,玉山从此有了“天下第一孝山”的美名,今天的人们更是在登山路途上雕琢出二十四孝图画,籍此弘扬中华孝文化的代表们。
王顺山既有华山之险峻,又有黄山之秀美,在富含阳刚之势的同时又不失妩媚秀丽之气韵,我们在千转百回中尽览浑然天成的狮子峰、千指峰、五云峰,过一线天,越石墙谷,上孔雀梁,在蜡烛台小憩,登玉皇顶巅峰,一时间竟如置身仙境。东望为西岳华山,南眺是巍巍秦岭,北瞰是蜿蜒向东的滔滔渭水,峰顶西望,古长安城近在咫尺。明代诗人刘玑赞曰:“天下名山此独奇,望中风景画中诗。”唐代大诗人杜甫也曾游历蓝田,在他的眼中,蓝田的终南山是“蓝关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山里人家的秋粮喜获丰收)
终南山自上古时期便是失落士子隐居修行的首选之地,唐韩愈的侄儿韩湘子就隐居在蓝田王顺山,唐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唐宪宗从凤翔府扶风寺迎佛指舍利入长安宫中供奉,时任刑部侍郎的韩愈上书《谏迎佛骨表》,不料此书却险些招来杀身之祸,因有裴度等力劝,极度愤怒的唐宪宗最后贬韩愈为广东潮州刺史,并责求即刻登途,不得停留。韩愈连和家人告别的机会都没有,就在差官的陪伴下孤独地离开长安,踏上了漫漫贬谪路,走到蓝田关口时,他的妻儿还没有赶上,只有在玉山隐居的侄儿韩湘子闻讯赶到,韩愈怀着郁愤的心情写下了《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这大约也是蓝关前最为凄惨的景象了。韩愈的这位侄儿后来修炼成八仙之一的韩湘子,王顺山上还留存下他曾居住的碧天洞,飞升天界的成仙岭。
唐宪宗元和五年(公元810年),元稹被贬为江陵参军,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奉召还京,途经蓝田蓝桥驿,在驿站墙壁上书《留呈梦得子厚致用》诗一首:“泉溜才通疑夜磬,烧烟馀暖有春泥。千层玉帐铺松盖,五出银区印虎蹄。暗落金乌山渐黑,深埋粉堠路浑迷。心知魏阙无多地,十二琼楼百里西。”八个月后,白居易因为自己刚正的性格惹得朝中权臣群起而攻之,他被贬往江州,在赴刺史任途中经蓝关,作《蓝桥驿见元九诗》:“蓝桥春雪君归日,秦岭秋风我去时。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
(雪拥蓝关马不前的蓝桥驿)
明朝末年,陕北驿卒李自成追随舅舅高迎祥农民起义军,高迎祥在今盩厔马召南原遭到重创,并在黑水峪内仙游寺被俘就义,李自成率领义军残部退入秦岭深山,其后转战蓝田一带,王顺山下的马岗子还能看见当年驻军的痕迹。
秋天的王顺山别有一番风景,漫山的红叶在阳光照耀下分外妖娆,高峰凌云入霄汉,飞瀑悠然挂前川。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甲辰年十月十九日于美国洛杉矶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