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十月会
江南秦人
乡友陈索劳先生发来邀请,说是又到家乡十月会时节了,邀我们回家乡看戏逛大集,只是我这段时日身居重洋之外,本届十月会就只能是遗憾的错过了。但闻听此信,耳畔瞬间已响起来悠扬的鼓乐琴弦之声,人头攒动,热闹非凡的景象也顷刻间浮于脑海之中。今年在外旅行,便无法像去年一般身临其境地享受十月古会所带来的快乐,和对我家乡情节的慰藉。这倒为我提供了静思的机会,把过去所经历过的十月会细细地作着一番回忆。
十月会,顾名思义,是每年农历十月在我的家乡西安周至县(古作盩厔)马召镇举办的古庙会,庙会起于何年何月众说纷纭,有专家说起于元朝,有学者说起于明朝,依据《周至县志》可考的历史记载,马召镇十月古会的历史已有四百多年。
马召,这个名称缘起于东汉著名学者、经学家马融。马融为公元79年至公元166年间人,字季长,生于右扶风茂陵郡,东汉名将马援的从孙,据传,台湾前领导人马英九就是马援的后人。马融随师挚恂游学,苦读于马召仙游寺石室,公元110年汉安帝时,马融受大将军邓骘召,入其幕府,历任校书郎、郡功曹、议郎、大将军从事中郎、南郡太守等职。马融于马召城邑受召,邑人荣之,遂以其事名本邑为马召,即马融受召之地。当今书法家、周至县文化学者、大儒雷继敏老先生赋诗赞曰:“白云窝里季长游,苦读洞天几暑秋,才俊翩翩终赴召,至今此地大名留。”
史志记载,“元至正三年,(马召)城成于曹家梁、金盆梁,设市于梁下大什子,建玉皇楼于市心,明末流贼陷二城火市。清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移今所......建文昌阁、关帝楼,今改关岳楼、孔文阁,移玉皇楼于镇西门外,建火神庙于东门外……可证,古址马召村名由马融赴召而得。”
马召镇原本是两座城池,于元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修建,东城在今金盆梁,称“东堡梁”,西城在东堡梁正西二里地外的兴龙山下曹家梁,今马召镇西南水渠沟梁垴上,称为“西堡梁”,两处皆有通往位于两城中间翠薇山下涌泉寺的道路,二路相连接处往北行约一里地为曹家什子,又称”大什子“,此处为平原通往山区的交关要道,人来人往,马召人于此设市,建玉皇楼于市中心。明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流贼混世王、八大王、张胖子、随山虎等一杆贼人入马召抢掠,遭遇马召官民誓死抵抗,无奈弱不抵强,死伤惨重,马召民勇退入大什子玉皇楼负隅顽抗,丧尽天良的贼人引火焚楼,可怜几十位勇士被付之一炬,邑人归而葬之,垒“乱单坟”,设“孤魂庙”以祭,至今仍办“孤魂会”永志先烈。
清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马召东西二城人移村至山下平原今址,为防匪护民修建新城。原金盆梁东堡子村人在东距黑水河二里处筑新城率先告竣,城设西门和城楼,其余三面无门。曹家梁民众于东城西一里处修建马召街城,城设东西南北四个城门和城楼,东城门外城墙上嵌“起凤”石匾一通。
在我幼年的记忆中,虽不曾见过马召城的四门,但城墙我还是见过并真切地攀爬过的,和几位小伙伴玩耍时最喜欢的地方就是已成残垣断壁的城墙,站在城墙上可以看出去很远,城内大部分人家的房子都低于城墙,就是解放前我家由爷爷经营设于镇中心的商号和药房,也不过就两层高,倒是商号门口的那棵大槐树很是醒目,站在城墙上一眼便知。
马召镇四门皆有庙宇,南门外是佛爷庙(今涌泉寺),西门外是玉皇庙,对应着镇外兴龙山(又称圆疙瘩山)顶上的玉皇殿,北门外为牛马王庙,供奉的是村人祈求保佑牛马康健的牛马王神,东门外设三霄庙(又称娘娘婆庙)和火神庙,与街城相隔一里的东堡子在火神庙以东,村名就称了“东火村“,西城内南北又划分成了”崇耕村“和”中兴村“。
马召城四门外庙宇无论大小都有庙会,各门庙会均由居住于寺庙周遭的居民负责承办,东门附近村民负责三月二十六日三霄庙会,南城门和涌泉寺村居民负责承办正月二十三日涌泉寺古会,西城门附近和兴龙山居民负责承办六月二十八日圆疙瘩山庙会,北城门居民负责承办十月十日牛马王庙会。
在“破四旧、立四新”年代,庙会成了封建残余,也成了革命小将坚决反对的斗争目标,尽管自家小脚奶奶骂骂咧咧的还是要按时节到庙会上去烧香叩头,但在巨大的革命浪潮面前,多么顽固的反动势力也只有偃旗息鼓,改弦更张,小脚奶奶们至多就是偷偷摸摸地进行些“地下活动”。
但北门外的十月十日“牛马王庙会”却奇迹般地得以保留,不是牛马王有多么厉害,而是马召街里有能人,既然庙会不能办,那就改成“物资交流大会”,向政府报备,得到政府授权并堂而皇之地举办,老时间、老地点,有了文明称号的加持,马召镇的诸多庙会中唯有“十月会”在文化革命年代成了独有的存在,一年一度的十月会既为四面八方的村民提供了物资交流的机会,也为周遭山民提供了储备过冬物资的场所,还为我和同龄人雕刻下永恒的记忆。
疫情三年,马召庙会有史以来第一次被迫中断,三年中每到“十月会”时间,马召人都在万分的煎熬中度过,唯盼疫情早日结束,国泰民安,十月会得以恢复。
2023年疫情后,我们回故乡探望父母亲朋,正好赶上几十年里都不曾亲历的十月会现场,时隔三年,政府与民间被持久压抑的热情如火山喷发一般,十月会有了盛大的规模和空前的盛况,让我这个久居江南的秦人在十多天时间里充分地弥补了往昔的缺憾,而给我印象极深的除了久违的古会外,还有过去不曾有过的书画展,在千年古镇的百年古庙会上,我竟看到了在大城里才能见识到的规模空前的画展,这马召十月会已由过去祈神庙会进步而为物资交流会,更从物资贸易发展成了如今的文化艺术成果展示盛会。
马召镇古来是人文荟萃之地,昔有财神赵公明伏虎于兴龙山,秦王李世民降龙黑水芒谷口。周文王、周武王伐纣起兵于马召南原,秦穆公女弄玉吹箫引凤于马召仙游寺,汉挚恂、马融游学于马召南山,唐白居易《观刈麦》于马召窑头坡,王质夫、卢纶游历于马召芒谷间,马嵬驿玄宗遭兵谏,金蝉脱壳杨贵妃潜行涌泉寺,宋苏东坡仙游寺调水凤翔府,古蜀地往返长安的名士多经此地蜀道,历代先贤留下了不灭的足迹,历史的印记注定了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对文化的热爱,对精神的想往和追求,十月会上的书画展正是这成果的展示。
(盩厔大儒雷继敏先生自书《读白乐天诗》)
周至大儒雷继敏老先生的神品,马召镇老年派书法家李金魁、张居仁、赵育民、周星等的墨宝。青壮派书画家雷俊雅、倪安民、石引成、张勘仓、赵保印等人的芳墨。还有十几位少年书法爱好者的作品,虽略显稚嫩,但假以时日,必成大器矣!
此次画展凝聚着市县及乡村书画艺术家和爱好者的智慧、心血及汗水,展现出新时代农村、农人对文化的眷恋和热爱,笔墨盛事,直抒胸怀,既促进交流,又增进乡情。
(退休老干部李金魁先生书法)
(盩厔书法家周星先生书宋徽宗赵佶《牡丹诗》)
陕西盛唐书画艺术研究院众多书画名家亲临马召镇十月会现场,援纸操管,挥毫泼墨,笔作龙蛇纸上飞,蒿矢风驰挥翰疾。观者大开眼界,古会平添光彩。原陕西广电厅厅长骞国政,陕西省书画名家李艳秋、叶炳喜、张新堂,于右任先生后人于媛,于右任书法学者董瑞琦等更是芳翰如云。
(于右任先生后人于媛书丹)
“昔者舜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周设采诗之官,孔子集归为典,而作国经。不学诗则无以言,诗言志而成传统。泱泱古国,诗礼以传,代承薪火,数千年矣。”
马召镇居终南山下,终年盛行南风,古存之文脉至今不曾羸弱,而随着岁月演进,文风日增,佳作纷呈。2001年马召镇乡贤张谋来、李焕勋、刘应生等人发起成立“马召镇书画学会",邀雷继敏先生出任会长,张居仁先生出任副会长。于同年农历十月“物资交流会”期间举办第一届书画展。2003年经周至县民政局批准成立“南风诗社”,雷继敏先生为社长,张居仁先生为副社长,石引成先生为秘书长,诗社社员逾35人。2014年秋雷继敏先生作《南风社记》。周至县人大主任张长怀先生陪同原中国作家协会诗歌散文小组组长、人民文学副主编、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周明先生专程回乡,亲临南风诗社,为诗社题写社名。今南风社已成马召镇十月古会书画展的主要组织者,诗社成员更是多有个人书画作品专场展出和诗词歌赋专辑问世。2012年西安中国画院院长王西京为马召文化站题字,并设“西安中国画院马召创作基地”,由此,马召镇上一群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奔忙于田间地头的“山野邨夫”和省城里的名家大腕成了书坛挚友,画坛金兰,原本在大地上作画的大手也握起彤管,开始玉叶走笔,赋得无声诗。
(极善撰联赋辞的南风诗社秘书长石引成先生亦是丹青妙手)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正如雷老先生《南风社记》所言:“国学者,吾国精神所在也。灵魂陶铸,力量凝聚,岂可缺哉。物质富翁,精神乞丐,能有为乎?生长文明国度,基因岂可断绝!今国倡传统,志在矫枉,民众雀跃,不禁以手加额矣。” “有文则明,能化则雅,其理至切,其言信然。”“近睹马龙车水,感触社会骎骎猛进;远观雄岭阔原,叹羡宇穹浩浩无垠。”“聚乡里有识之士,图谋共进之议……习文研联,敲诗考义,其乐融融……泼墨挥毫,畅言品评,每日暮而不疲也。”
(盩厔乡党、原陕西广播电视厅厅长骞国政先生墨宝)
也正是有了雷继敏、张居仁二位先生的引领,有了石引成、雷俊雅、陈索劳、倪安民、赵宝印等一众弟子的追随,这十月古会上的书画展便逾办逾有了规模和特色,正是:墨香浓芳起万壑,山水悬梁凝佳境。一展风华石破惊,筠管犹淌岁月情。
2024年11月4日作于美国加利福尼亚洛杉矶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