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联乐游大明湖
江南秦人
文之妙者为诗,诗之精者为联。诗词是文章的凝练,楹联是诗词的结晶。楹联的前身便是律诗中的对偶句,这也是大多数楹联对仗工整、朗朗上口、韵脚缜密的根本原因。古人把作对联与吟诗赋词相提并论,讲究平仄协调。古来文人又多是兴起之时提笔挥毫,一蹴而就,歌罢便扬长而去,一副干练潇洒,留下诗文楹联供后人乐咏揣摩。
作诗也罢,联对也罢,讲究的是言为心声,情意浓处化作词,但对联与诗词又大为不同,律诗、辞赋各有章法,对联却只有上下联,短者一言、二言以蔽之,长者或七言、或八言、也可九言、十言,更有几十言、上百言,洋洋洒洒,写景抒情、咏物言志,于有限的词语间尽显山川美色、人文风情,寥寥数语便勾勒得情文并茂、形神兼备,使人如沐春风,耳目一新,乐而忘忧,精神都为之一震,由此更显现出汉字的迷人魅力来。
对联的上下联句之间必须形成一个和谐的统一体,上佳对联看的是字句对等、词性对品、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平仄对立、形意对联。在追求完美对称的汉文化中,对联就成了最具观赏性的文学作品,无怪乎人们把对联称作“张贴的诗词”。
(大明湖中的藕塘荷花)
山川之美在于自然,而能乐于山川之美中者在于个人修为,但凡有了楹联的加持,山川景致便又反过来成了提升个人修为的贤师,把个静谧的山川作成了声色兼具的美景,往小处看是“萤火出深碧,池荷闻暗香”,往大处观是“烟云赏柳清韵客,沐水听涛雅吟居。”而把远近、大小景色和谐统一、汇于一处而又文、景俱佳者,非济南泉城大明湖莫属了。
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称济南城中水域为“历水陂”,陂者池塘也。到了北宋年间,曾巩知齐州,为根治济南城中水患,修水门,建堤堰,城中池塘不再恣意泛滥。元时“大明湖”始现于元好问《济南行记》,明人王象春著《齐音 大明湖》,清时《历城县志》更是明确记载下“大明湖”三个字。还记载下大明湖有别于杭州西湖和北京昆明湖的“四怪”:“恒雨不涨、久旱不涸、长虫不见、青蛙不鸣。”
(传说济南姑娘夏雨荷就是在这个亭子里与乾隆邂逅的,故事实属离奇,景色的确很美)
在小沧浪亭西侧有石碑“佛山倒影”,此碑南侧数步有临水平台,围护石栏柱头上有青蛙石雕,有蛙之处便会有蛇,但大明湖中此二君却难觅踪影。传说唐时湖畔真武庙中有一位高姓天师,他教授的徒弟要捉拿了湖中的蛙怪蛇精才能算技艺学成,方可出师自立门户,徒弟挥舞神剑斗败了长虫和青蛙,天师点化蛇精作了真武大帝的护卫,青蛙却被打成又聋又哑,从此便没有了声音,蛇精归了真武门下,青蛙更怕再被天师徒弟寻见,于是,大明湖中既无青蛙也没有了蛇的踪影。
河湖岸边最适合的树木便是杨柳,大明湖岸巨柳成行,清嘉庆年间诗人王文骧赞曰:“济南山水天下无,楼阁人家尽画图。烟雨半城秋半顷,垂柳多处是明湖。”清乾隆帝玄烨在《鹊华桥》诗中更是赞曰:“大明岂是银河畔,何事居然驾鹊桥。秋月春风相较量,白榆应让柳千条。”今人集米芾字成匾“柳岸春深”悬湖畔长廊一端,廊亭悬抱柱联“白云明月皆由我,碧水青山忽赠君。”此联出自唐徐夤《十里烟笼》:“十里烟笼一径分,故人迢递久离群。白云明月皆由我,碧水青山忽赠君。浮世宦名浑似梦,半生勤苦谩为文。北邙坡上青松下,尽是锵金佩玉坟。”取诗句为联,切中山水意境之脉象。
(月下亭)
“柳岸春深”亭东行几步便是“月下亭”,亭匾为清著名学人阮元所书墨底蓝字隶书体,此亭立于大明湖北岸,六角尖顶,白柱青瓦,横梁彩绘,玲珑雅致。亭立水池中央,池周顽石卧波,石桥穿亭而过,池中锦鲤戏莲。明月当空时,清光惠洒间,湖天一色,柔波揽月,垂柳如纱,亭榭隐现,故有“月下亭”之美名。1927年夏,梁启超于亭下题赞:“数点雨声风约住,一帘花影月移来。”此联墨迹尽显先生楷书深得汉魏风骨。
月下亭北,过石桥攀上九级台阶,有东西各带一间耳房的三间正房厅堂,檐下横匾为集录米芾字“月下茗香”,今作茶社,堂前门柱联为清人贺寿慈撰联并书丹,彩底金字行楷体联:“满地月明仙鹤语,平湖波静画船来。”
“月下亭”原为山东省府主席、军阀韩复榘所建紧邻济南北城墙的“成仁祠”,亭北正房内有钢筋水泥地下掩体和地道直通城外,1948年淮海战役时,这里是国民党山东守备区司令王耀武的临时指挥所,济南战役打响,眼看大势已去,王耀武化妆从地道逃跑,出了地道就成了解放军的俘虏。在正房檐下显眼处有一木牌,上书“济南战役国民党守军临时指挥部旧址”。
(北极阁前的快乐少年郎)
“北极阁”紧邻月下亭,也作北极庙、北极台、真武庙,建于元代,是济南府里最大的道教庙宇,真武原名玄武,是道教北方神圣,色黑属水,主镇水中妖魔鬼怪,入北极阁。
全真道主王重阳仙逝,马钰、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守孝三年后于西安鄠邑秦渡镇真武庙“月夜会议”各言志向,丘处机东行入齐州真武庙传道,此庙应是全真教东方大观。
北极阁筑于高台之上,古朴典雅,我们到时正有一群儿童把高台上的大理石当做滑梯在玩耍,天真无邪的孩子在真武大帝门前无拘无束,快乐无比。
登上高台,阁前临万顷明湖,阁后依济南城墙,举目远眺,湖光山色,宦邸民宅,高楼林立。殿中真武大帝金身宏伟,殿内梁下悬“位极天枢”匾,左右是十八位道家尊神塑像,东西两壁绘有道家传说故事。阁前门柱悬清道光梁章钜《楹联丛话》录集唐人诗联,今人集王羲之字,墨底金字行楷体联曰:“宫中下见南山近,城上平临北斗悬。”又有清代浙江名士何镛撰联并书:“尽收城郭归檐下,全贮湖山在目中。”
2001年,诗人余光中游览大明湖,特意拜访趵突泉“李清照纪念堂”,大明湖“藕神祠”,赋诗《藕神》:“莲子虽心苦,藕节却心甘。情人遗憾,用诗来补偿。历史不足,有庙可瞻仰。你是济南的最爱,藕神。整面大明湖是你的妆镜。”
传说很久以前大明湖北岸就有一座“藕神祠”,但日久祠庙荒芜,清道光年间,几位文人相聚大明湖畔,其中一位符兆纶作《明湖藕神祠移祀李易安居士记》记载:“风日转清,烟波愈阔,湖侧旧有屋一楹曰‘藕神祠’,不知所祀何神。神像久毁。同人以湖山佳丽,主持宜得其人,因以易安居士代之。”易安居士者宋代婉约派词人代表,齐州章丘(今山东济南章丘)人李清照,作为齐鲁大地的才女,济南人心中的骄傲,她便被尊为藕神祠里的主人,藕神祠自此更是香火兴旺。背依大明湖风光,青瓦白墙,松柏蓊郁,竹影摇绿,石榴飞红,祠首门柱悬徐北文撰墨底蓝字隶书联曰:“是耶非耶,水中仙子荷花影;归去来兮,宋代词宗才女魂。”又墨底蓝字行草体录刘鹗《老残游记》古水仙祠联:“一盏寒泉荐秋菊,三更画船穿藕花。”
藕神祠北土台上为“汇波楼”,亦称汇波门,为宋代曾巩曾南丰所建,楼在济南城北水门上,为悬崖歇山重檐两层城楼式建筑,登楼可览泉城景色,傍晚时分,夕阳西下,可观当代书画大师刘海粟题“汇波晚照”匾,亦可观广东书画家黎雄才书题“汇波楼”匾。高楼白杨簇拥,风铃音韵铿锵,丹柱绿瓦生辉,吻兽栩栩如生。
出汇波楼沿百花堤南行,百花堤又称曾堤,为宋时齐州知府曾巩所筑,堤接大明湖南北水岸,亦有百花桥、凝雪桥、竹韵桥、南丰桥相连接,世人多以此堤与杭州西湖苏堤相提并论。曾巩虽在齐州尽一年多功夫,但古来如大禹般治水者则声名远播,美名流转。
过南丰桥左手可见“超然楼”,欧阳中石撰联歌曰:“寄兴超然物外,承天德化心中。”
《历城县志》载:超然楼为元代翰林大学士李洞所建,清代著名文人蒲松龄曾在此地居住。明代诗人杨衍嗣《超然楼》诗曰:“近水楼台草木欣,朱楼百尺回波濆。窗寒东海蓬瀛雨,槛俯南山岱岳云。柳色荷香尊外度,菱歌渔唱座中闻。七桥烟色谁收却,散入明湖已十分。”现超然楼为今人在旧址重建,依照的是旧制,屋顶交错重叠,歇山重檐轻巧,檐角伸展如翼,恰似振翅欲飞,不愧为“江北第一楼”。
登大明湖南岸过“悠然亭”,可见明湖南门,此亦是明湖正门,也是大明湖的标志。门为六柱支撑,石鼓抱柱,五间单檐式牌坊,金色琉璃瓦覆顶,飞檐起脊,上饰吻兽,檐下有云头斗拱承托,额枋为山东登州人于书佃题匾鎏金大字“大明湖”,彩绘“旭日云鹤”、“金龙戏珠”等,整座牌坊造型优美,富丽堂皇,极富气势。
(大明湖中历下亭)
自牌坊北行入湖心,隔水相望为“历下亭”,因其南临历山,故名历下亭,亦称古历亭。亭距湖中岛上,非舟楫不能及。此亭建于清代,八柱矗立,红柱青瓦,斗拱承托,八角重檐,檐角飞翘,攒尖宝顶,亭脊饰有吻兽,亭身空透,亭下四周有木制美人靠,亭内有石雕莲花桌凳,二层檐下悬清乾隆帝所书红底金字匾额“历下亭”。
唐诗人杜甫与北海太守李邕曾饮宴于此,杜甫赋诗《陪李北海宴历下亭》“东藩驻皂盖,北渚凌青荷。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云山已发兴,玉佩仍当歌。修竹不受暑,交流空涌波。蕴真惬所遇,落日将如何。贵贱俱物役,从公难重过。”一曲“济南名士多”让此亭千百年来成了济南的骄傲。
清时历任东昌、济南知府的龚蔼仁先生为历下亭撰联曰:“李北海亦豪哉,杯酒相邀,顿教历下古亭,千古入诗人歌咏;杜少陵已往矣,湖山如昨,试问济南过客,有谁继名士风流。”
道光进士何绍基为历下亭书联曰:“山左称有古历亭,坐览一带幽燕之盛;当今谁是名下士?不觉三叹感慨而兴。”如诗如画的历下亭更是:“风雨送新凉,看一派柳浪竹烟,空翠染成摩诘画;湖山开晚霁,爱十里红情绿意,泠香飞上浣花诗。”
乐山乐水得情趣,作诗作对自风流。回望大明湖,湖光水色,亭台楼阁,多少仁人志士于此挥洒一番便又走进了历史的烟雨之中,古典在岁月中凝练成经典,传统在传承中演变为现代。
诵读古人楹联,于其中体会他们把对山、水、人文的理解凝练成极富韵律的文字,字句对等,词性一致,使人乐在其意。看到的是楹联结构对应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学形式美,使人乐在其形。目力所及皆是山水绿树,楹联与之形对意联,使人乐在其色。听到的是平仄雅韵,节奏对拍,使人乐在其声,形意声色皆有,能不陶醉于泉城大明湖独具的美丽乎?
甲辰年6月26日于济南悠然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