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湖畔铁公祠
江南秦人
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宣布自己的儿子除太子朱标外分赴各地就任藩王,他的本意在于诸王就藩各地,可极大的延伸中央强权管理的深度和广度,儿子们分散在过去历朝的都城大邑,一旦朝中有事,诸王还可进京勤王救驾,倘若诸王中有人谋反,推翻了当朝天子,称帝的也还是朱家子孙。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朱元璋驾崩,太子朱标早亡,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改年号为“建文”,史称建文帝。朱允炆一改朱元璋严猛治国,重典驭臣,严惩贪腐,不法勋贵的做法,推行优容文士,宽刑省狱,轻徭薄赋,裁减冗员,旌表节孝,赈济灾民,废除苛政,史称“建文新政”。他采用谋士齐泰、黄子澄削藩计策,试图借此强化中央集权,消除多位强势皇叔对其王位的威胁。皇五子周王朱橚、皇七子齐王朱榑、皇十三子代王(亦称豫王)朱桂、皇子中的流浪王爷皇十八子岷王朱楩被废为庶民,皇十二子湘王朱柏不堪其辱,举火自焚而亡。
朱允炆的一番神操作使各位王爷死的死、亡的亡,让远在北平的皇四子燕王朱棣惊骇不已,加上谋士姚广孝等人鼓噪,遂以《皇明祖训》中:“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为由,借口“清君侧”,起兵发动“靖难之役”。
(大明湖畔铁公祠)
朱棣大军南进,朱允炆派老将耿炳文带兵平叛,两军在真定遭遇,耿炳文兵败,朱允炆临阵换将,由朱元璋亲外甥岐阳王李文忠之子李景隆挂帅,白沟河一战,李景隆落荒逃往德州,在后方督促粮草的山东参政铁铉和参军高巍歃血盟誓,阻击燕王朱棣。《明史 铁铉传》记载:“建文初,为山东参政。李景隆之北伐也,铉督饷无乏。”
一个是走投无路,起兵南下的藩王朱棣,一个是食君之禄、忠君之事的小官铁铉,二人在齐鲁大地上阴差阳错地开始了长达四年的剧烈对撞。
北宋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57岁的范仲淹赴邓州知州任,在邓州三年,范仲淹不只是给世人留下了《岳阳楼记》,这位宋代书院和教育繁兴的第一人,为邓州留下了影响深远的“花洲书院”。元顺帝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铁铉出生于河南邓州,铁铉的启蒙教育由此开始。本是元代回回族后裔,铁铉明初入太学读书,被国子监选为礼部给事中,后调都督府,铁铉善断疑案,为明太祖朱元璋所赏识,赐字“鼎石”,以彰其功,后历任山东布政使、兵部尚书等职。
(铁公雕像)
《明史纪事本末》载,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六月,燕王兵临济南城下,“燕王围济南久,令人射书城中,有儒生高贤宁作《周公辅成王论》,请罢兵,不报。”朱棣命人将劝降书射入城中,铁铉见信即刻回复,燕王看到的是《周公辅成王论》,奉劝燕王效法周朝周、召二公辅佐子侄周成王治理天下,好生辅佐建文帝,不可败坏纲常,罢刀兵,不可不顾先王洪武的遗命而令天下生灵涂炭。劝降不成,唯有力争,燕王下令攻城,无奈城池固若金汤,久攻不下,燕军只好合围,采用困顿之策。
九月,黄河水涨,朱棣欲引黄河之水灌城,得知此讯,铁铉等决计诈降以诱杀燕王。他们在济南城西门上加装千斤铁闸,令守城士卒哀嚎:城快被淹,我们死定了!还让城里年长百姓出城投降,并要燕王退兵十里,单骑入城。朱棣南征本不为济南城,奈何半道遇到劲敌,他取城心切,想着快点结束济南之战,也好到南京去实现自己的远大计划。见济南城在合围之下不战而降,便只带数骑护卫奔城中而来,待朱棣走过护城河吊桥,就要入城时,城头将士一边高呼“燕王千岁到。”一边推下铁闸,轰然间从天而降的铁闸却只击中了朱棣的马头,慌乱中朱棣换马急返,守卫吊桥的士卒还没来得及升起桥面,朱棣已逃脱幸免一死。《明史纪事本末》记载说:“燕王比入门,门中人呼千岁,铁板垂下,伤王马首,王惊,易马而驰。”
惊恐、羞愤至极的燕王命令炮轰城门,但铁铉等在城墙上悬挂朱元璋画像和神主灵位,燕军一时无计可施,城中守军又招募习武壮士,夜间出城袭扰,“铉每出不意,募壮士突击燕军,破之,燕王愤甚,计无所出”,谋士姚广孝等劝燕王暂且收兵,另谋他策,九月燕军北去,济南解围。
是年冬,燕王朱棣整肃兵马向山东进发,攻打东昌府(今山东聊城),“铉与庸大败燕王于东昌,斩其大将张玉,燕王奔还北平。”燕王的第二次南征在山东再次遭遇铁铉和齐州都指挥使盛庸,铩羽而归。铁铉与盛庸乘机收复德州诸县,朱允炆擢拔铁铉为山东布政使,加封兵部尚书衔,赏赐金银,犒赏将士。
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年底,燕王再次发兵南下,鉴于前面三年两战的教训,燕军绕过济南,直取徐州、镇江、威逼南京,朱允炆大惊失色,急令关东守军回师勤王,《明史 铁铉传》记载:“比燕兵渐逼,帝命辽东总兵杨文将所部十万与铁铉合,以绝燕后,文师至直、沽,为燕将宋贵等所败,无一至济南者。”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五月,燕军攻破南京,明惠帝朱允炆不知去向,有人说为乱军所杀,有人说其逃脱削发为僧,朱棣在南京自立为帝,改国号永乐。
夺得帝位的朱棣首先想到的就是征讨山东济南,他要报险些命丧于此的一战之仇,虽然铁铉率军死守,但终因寡不敌众弃城而去,在淮南被燕军擒获,铁铉被带进南京,面见朱棣,铁铉骂不绝口,立而不跪,以背对之,朱棣命人割下铁铉耳鼻,烹而塞其口,问他是何滋味,铁铉怒目而答到:忠臣孝子的肉有什么不好吃的?朱棣命人对铁铉施以“凌迟”之刑,为解心头之恨,又命人架起油锅,烹炸铁铉的骨头,熟料骨头爆裂,伤者人众。
燕军攻陷南京,翰林学士方孝孺拒绝为朱棣草拟继位诏书,被凌迟于南京聚宝门外,灭十族,计有八百余人,明弘光帝追谥“文正”。
御史大夫景清明里投降,暗中却伺机行刺燕王,被以“磔刑”致死,灭九族,“转相攀染”,累及师友、故旧、亲朋、学生,景姓几近死绝。后世明廷追封“忠烈”。
明初靖难之变,铁铉、景清、方孝孺等就义于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七、八月。明神宗朱翊钧于隆庆六年(1572年)继位,年号万历,以铁铉等人之忠义,下诏“祀建文朝尽节诸臣与乡”,立铁铉等七位建文朝忠臣之庙,南明弘光帝追赠铁铉为太保,谥号“忠襄”。
济南人民为纪念济南“城神”铁铉,在古城西门外建铁公祠,后因年久失修而荒芜败落。
(重修铁公祠记)
铁保,字雨窗,又名阿林保,满洲正黄旗人,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任山东盐运使,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任山东巡抚,是清代乾嘉时期书法大家。铁保捐资将铁公祠移至大明湖北岸重修,新祠占地近十亩,有堂、廊、楼、阁等数座。园内杨柳垂荫,藤萝盘绕,北临城墙,密松幽静,南临明湖,清明旷远,近有柳岸荷香,远见佛山倒影。
距铁公祠不远处是用建祠所余工料修建的小沧浪亭,时任山东提督学政使的著名学人阮元著《小沧浪亭记》云:“运使雨窗阿公既建铁公、佛公二祠于济南明湖之北渚,于是事举而人和,气舒而民乐。渚面故多植莲,自历下亭沿苇荡而西北,境愈旷,眺愈远,莲亦益靓且深,爱因筑祠馀工,度面势,构轩槛,周以回廊,带以弯桥,有亭翼然,有台豁然,地不加高,而城南千佛诸山皆在几席。水香花气,摇杨于半坡峰影之间。”
清代诗人严遂成《铁尚书铉》诗曰:“百万旌旗一夜摧,金陵王气渐寒灰。天留铁汉居中坐,手挽燕军向北回。雷电直教平地起,鱼龙不敢上城来。全齐无恙屯淮去,南望遗民哭草莱。”
清代诗人严正琅为铁公祠撰联曰:“湖尚称明,问燕子龙孙,不堪回首;公真是铁,惟景忠方烈,差许同心。”清人王士禛撰联曰:“湖尚云明,问燕子皇孙,于今安在;公真是铁,惟景皮方血,可许同称。”晚清重臣左宗棠撰联曰:“执节坐庭南,百折不回,应知鼎石肝肠皆铁;奇忠钟塞外,寸磔以报,谁识先生色目中人。”清代降雪老人杨庆琛撰联曰:“晴雨皆宜,诗爱赓吟苏学士;湖山绝胜,天教供养铁尚书。”清同治三年,萧培元撰《重修铁公祠像碑记》:“铁公誓义师勇也,拒燕王兵智也,被执不屈忠也,鼎油殉难烈也,鼎沸而反面不顾,英且神也。”满清担任过直隶总督、湖广总督、山东巡抚、漕运总督的讷尔经额撰联曰:“大节凛东藩,四百载至今如昨;崇祠留北渚,万千劫虽死犹生。”
(铁公祠内“浩气长存”匾)
在如今的铁公祠内,碑石楹联众多,堂中为铁公坐像,上悬匾额“浩气长存”,神龛两侧为铁公手书“泽广恩波远,麟游瑞应多”。
南明吏部尚书并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黄道周赞曰:“铁公名铉,忠瘁英英。督饷不乏,收饬溃兵。婴城自矢,礟烁倾横,幅布外张,缮筑完城。密诱入彀,将次功成。误中马首,脱易跃行。进攻益急,牌悬息征。休养待劳,东昌捷赢。天心何有,势失孤鸣。割燕问甘,忠何惧烹。芳名千古,虽死犹生。”
甲辰年六月二十四日于济南西门内贡院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