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台对联欣赏

文摘   2024-09-30 17:17   上海  

戏台对联欣赏

江南秦人

戏台又称戏楼、戏园子、舞台,是专门用来唱戏、看戏的地方,有演出的时候就热闹非凡,曹雪芹《红楼梦》第一回中跛足道人《好了歌》唱道:“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说的就是人生舞台的热闹,借用戏曲表演的动人之处,触情生情,教化民众,有立竿见影之功用。

戏台子遍布各处,县城里有,村镇里亦有,旧时山陕会馆里有,有钱人家里亦有。有乡村的土台子,有用木头和木板搭建的临时戏台子,也有钢筋水泥和砖瓦建造的戏楼或雕梁画栋,彩绘精装的木制戏台子,城里有的是雄伟的剧院。从高度论,戏台子可分成单层和双层,单层戏台有一个一米到一米五的台基,双层是戏台的台基超过两米,台基下是连接山门的通道,因为安放戏台的院落中空间有限,舞台就变成了山门的一部分,这在遗存的山陕会馆中最为常见。从戏台台口朝向又可分成一面观和三面观,一面观戏台,三面有墙体围挡,演员只朝向一面演出,观众与演员面对面正对戏台观看。三面观戏台只在前台和后台之间设一帷幕或是隔墙,戏台两边并无山墙遮挡,戏台四周的几根柱子支撑起屋顶,看戏的人可从三面围观,鲁迅先生《社戏》中所见的舞台便是水岸边的三面观。

(三面观的山东威海成山头始皇庙戏台)

戏台是面向观众的大众化场所,无论是贴金洒银、雕刻精美的木制古戏楼,还是高大宽敞,灯火辉煌的现代戏楼,除了涂彩绘画之外,在舞台最显眼的台口两边立柱上,都少不了要悬一副对联,撰联者皆能集文学、书法、哲理、人文、典故等于一体,结合当地语言特征和历史故事,利用方寸之地,字斟句酌,对仗工整,平仄考究,言简意赅,既文辞凝练而精妙绝伦,又通俗易懂而富含哲理,还深邃如诗而锦绣藏彩。读来朗朗上口,细思回味无穷,大有“三日不知肉味”之妙。

“三四步走遍五湖四海,六七人形成万马千军。”锣鼓一响,演员登场,即时就让看戏的人能进入到戏台的情境之中。“神是人,鬼是人,人也是人,一二人千变万化;车行步,马行步,步也行步,三五步四海五湖。”舞台虽小,能容下千军万马,戏文宏大,涵盖着古往今来。

“九言劝醒迷途仕,一语惊醒梦中人。”看戏看的是前人的故事,看戏想忘掉的是自家的烦恼,总有人把假戏作了真,免不了要时刻提醒看戏者,要的是置身戏外,“戏者戏也,戏尽世态;曲者曲也,曲尽人情。”“放眼台上,无数是非人;漫谈天下,多少兴亡事。”“粉墨登场,演得形形色色;彩衣飞舞,做出是是非非。”“是是非非都是醒世文章,形形色色尽是今古奇观。”

(伯父周明为周至马召虎峪村题写的“百姓大舞台”)

戏剧讲究用最朴实的言语,最优美的音乐,把观戏者自然地包容在极具冲突的故事之中,使之如亲身经历般的领会戏剧深意,但还得在关键处戛然而止,让观众回到现实生活,“戏里有真伪,分真伪,去伪存真;剧中有善恶,分善恶,弃恶从善。”“凡间诸事,万千件付与唱白中;英雄已故,千百载表在做打里。”

“你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他装谁是谁,谁装谁,谁就像谁。”“尧舜净,汤武生,桓文丑旦,古今来几多角色?日月灯,云霞彩,风雷鼓板,宇宙间一大戏台。”演戏者追求形象逼真,活灵活现,“台上笑,台下笑,台上台下笑惹笑;看古人,看今人,看古看今人看人。”在笑完了之后,还得记住做人做事的基本伦理,“看不见姑且听之,何须四处钻营,极力排开前面者;站得高弗能久也,莫仗一时得意,挺身遮住后来人。”

(演出中的周至马召镇戏楼)

作为新时代志在引领社会风尚和启迪民众智慧的西安“易俗社”,他在所有秦腔爱好者心目中的地位是神圣的存在,距西安钟楼咫尺之距的易俗社,门口悬联“移风易俗,启迪民智。”联出易俗社创社宗旨“移风易俗,启迪民智,辅助教育,推陈出新。”在新旧文化剧烈转化的年代里,易俗社对于西北文化改良功不可没,1924年7月,鲁迅先生到西安讲学,多次观摩易俗社演出,并欣然题词“古调独弹”。

抗战时期,西安易俗社为抗战募捐,赴西北各地演出,在临时搭建的舞台两侧常悬妙联曰:一字狱二度梅三闯辕门四进士打坐五福堂六月雪七星剑八仙庆寿九连灯悬挂十王庙。”一联嵌进十本戏,匠心独具,清新文雅,天衣无缝,此联对仗工整,文理畅通,极富深意。懂戏者看戏,识文者看文,巧夺天工,别具匠心。

(周至广济大坪村戏楼)

改革开放,百废俱兴,秦腔亦迎来新的历史机遇,易俗社经历了动荡年月的老艺术家们重整旗鼓,再次粉墨登场,面对滚滚商业浪潮,易俗社重挑振兴秦腔的历史重任,于新修剧场中高悬八水绕长安五角闹市,一腔震寰宇四面回声。”如今的易俗社戏楼已是西安省城里重要的演出场所之一,再也不必为着新时代人如何回归老戏剧而纠结。

艺术与生活,就如同月光和水面,相互映照,艺术是生活之树上盛开的花朵,让平淡的日子充满色彩与韵味,仓廪实而知礼节,向往美好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如今的易俗社台子不大,经古来今可家可国可天下角色寻常淡妆浓抹有笑有泪有人生

陕西宝鸡岐山为周秦发祥地,人脉古老,文脉深厚,戏曲艺术也就非同一般,有一家戏台悬对联曰时维九月九伐中原九龙峪会同八社八件棉衣八义图”联中既有周武伐纣的典故,还有杨家将《九龙峪》儿女情仇,又有《八件衣》才子配佳人,《八义图》赵氏灭门独余《赵氏孤儿》,联中还巧妙嵌入了戏台所在地“八社”地名。在岐山另一戏台有联如此:“一封书二进宫三击掌四进士五福堂堂堂都摆千秋剑六追车七剪梅八件衣九莲灯十王庙庙庙皆立春秋碑”一联嵌入十二本大戏,读来可谓回肠荡气。

(山东聊城山陕会馆二层戏楼)

西安城大皮院两广会馆戏台悬联:百粤两省廿七君诸同乡于时语言于时庐旅五声六律十二宫大合乐可与酬祚可与佑神”五声即五音,宫、商、角、徵、羽,六律即是黄钟、大蔟、姑洗、蕤宾、夷则,为十二律中的六个阳律,可定乐音高低强弱。宋苏辙有诗曰:“雷雨连年起卧龙,穆然台阁有清风。一时画诺虽云旧,此日都偷本自公。松竹经霜俱不改,盐梅共鼎固非同。一篇和遍东西府,六律更成十二宫。”

在今存的诸多山陕会馆中,戏台的数量可谓庞大,这些旧时山陕商人们耗费巨资打造的华丽戏台,在数百年时光中都是当地商业、文化的中心地带,戏楼上除了精彩的演出外,戏台上的对联在今天依然是光彩夺目的存在。

山陕商人皆崇敬武财神关羽关帝君,会馆主殿敬关圣塑像,正对大殿为戏楼,正殿后多为关公夜读《春秋》的“春秋楼”,文官武将都讲究要学习武圣“上马能与贼人战,下马能把春秋观”,追求的是“文武全能”。在关公故里山西运城解州“关帝庙”,戏台对联为“匹马斩颜良,诛文丑,河北英雄丧胆;单刀会鲁肃,戏周郎,江南文武寒心。”

(河南开封山陕甘会馆二层戏楼)

洛阳山陕会馆戏台的对联是“爵追王帝,无贵贱皆宜顶礼,品是圣贤,非忠孝漫许叩头。”关公重士卒而轻士大夫,忠义见称于后世,民间尊为“关公”,清雍正时尊为“武圣”,儒家尊为“文衡帝君”,佛教尊为“护法珈蓝菩萨”、“盖天古佛”,道教尊为“协天大帝”、“翔汉天神”。爵位高过古代诸多帝王,见者均应参拜。关羽以忠义为本,讲究“仁义礼智,孝信廉洁”,那些心存邪癖者则需先清心才好面圣。

在山东聊城,山陕会馆中戏台为双层,步入会馆回头望,戏台上楹联醒目宫商翕奏,赏心是金榜题名洞房花烛扮演成文,快意在坦道骏马高帆顺风。”人生得意处无外乎金榜题名、洞房花烛,生意兴隆时最应该马走平川,船行顺风。

(河南南阳社旗县山陕会馆八卦楼)

在河南南阳社旗县,赊旗山陕会馆的对联是:幻即是真世态人情描写得淋漓尽致今亦犹昔新闻旧事扮演来毫发无差”社旗是东汉初年刘秀扯旗举义的地方,刘秀穷困潦倒,就连买一块布做旗子的钱都没有,他向当地商人赊账才置办下义旗,“铜马帝”刘秀立东汉于洛阳。地名因此取“赊旗”,解放后改做“社旗”。戏台上演出的是幻境,但叙述的俱都是人世间家国情怀,推古论今,新旧事竟毫发无差。

安徽亳州是淮河流域巨埠大码头,特别是古来药材的重要集散地,山陕商人中的药材商人多聚于此,亳州北城外涡河边“亳州老街”中的“花戏楼”更是名闻遐迩,花戏楼为山陕商人所建,戏楼成了会馆的代名词,楼上对联为“一曲阳春唤醒今古梦,两般面貌做尽忠奸情。

戏台上“学君臣,学父子,学夫妇,学朋友,汇千古忠孝节义,重重演出,漫道逢场作戏;或富贵,或贫贱,或喜怒,或哀乐,将一时离合悲欢,细细看来,管教拍案惊奇。”哪怕他“四百八十寺,皆成灰劫,山水结奇缘,尚留得两晋衣冠,隐迹神仙堪合传;三万六千场,无非戏局,春秋多佳日,好演出历朝人物,忠奸贤妄有分明。

西安周至县马召戏楼曾有一联:披志有马融应召白傅赋诗苏子三访不尽文风荣梓里登台演武穆精忠云长大义包公刚正直教浩气壮乾坤。”撰联者乡友石引成,书丹者乡友雷保护,文辞云章俱是上品

(安徽亳州山陕会馆二层“花戏楼”)

周至“巨儒”雷继敏先生,善辞赋亦善撰联,先生联对诙谐而趣味无穷,用典亦精准而恰如其分,对秦腔戏曲更是情有独钟,戏文无不熟稔于心,曾撰联戏曰:马莲城里二虎韩娃旦旦撵黑狗郑金莲旁桂珍绒仙月月赏冬梅。

一九九六年春,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肖若兰辞世,先生自撰挽联以祭名伶:“无戏不精,神品、妙品、逸品;是迷皆痛,忆君、惜君、悼君。”时县剧团欲往省城吊唁,托先生代撰挽联,先生痛思片刻,挥毫写下:“《玉虎坠,《蝴蝶杯,《软玉屏,《夺锦楼,《红梅岭呜呼兰萎叶枯,《火焰驹讯传,《扫窗会时活疼杀妇女代表》;《韩宝英,《姜琴秋,《王春娥,《许翠莲,《孙玉姣苦也喉嘶肠断,《三滴血泪尽,《于无声处直哭坏田姑赛花》。肖若兰经年饰演剧目和担纲的角色镶嵌其,情深意重,《西安晚报》发专文以叙其盛。

文之妙者为诗,诗之精者为联,悬于戏台两侧的对联也和戏台上演绎的故事一起,让识文者品联赏戏,懂戏者看戏赏联。

甲辰年八月十七日静观台风“桑普拉”于沪涌泉斋


江南秦人
在下久居江南地,然来处却是周风汉文唐韵之长安,古国文明腹地,千年浸润沃土,食其蔬果米粮,习其文武风尚。改革开放,国运兴发,入东海垂滨之热土。而今赋闲,走南浪北,把观感心得付笔端,虽不登大雅,却惹良朋益友惦念,千磨万击,以飨尊友美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