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山四皓庙遊记
江南秦人
商洛因其境内有商山、洛水而得名,也是汉代上雒县和商县地域的合称。《史记 殷本纪》载:“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商。”《括地志》载:“商州东八十里商洛县,古之商国。”春秋战国时期,商洛北半部属于秦国,南半部属于楚国,周显王二十九年(公元前340年),秦孝公任卫鞅为大良造发兵魏国,攻占魏国旧都安邑(今山西夏县),俘获魏公子卬,魏惠王被迫割河西地求和,孝公封卫鞅商於(今商洛)十五邑,卫鞅号“商君”,世人称其商鞅。
在商洛市丹凤县城西十五里的商镇,有一个院子,门口是秦汉时期的阙门,门额上书“商山四皓墓”,登阶入门,院内又分前后两重,前院中有三座土冢,是商山四皓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绮里季吴实三位先生的坟墓,他们和甪里先生周术都属秦朝七十名著名博士之列。后院是以李瑞环书写“商山四皓碑林”作照壁的碑林,历代诗书贤达歌颂四皓之词句皆摩崖刻石,供后人瞻仰学习。
(秦岭南麓商洛丹凤县商镇街四皓庙)
商洛地处秦岭大山深处,虽是古秦楚之交通要道,但大山隔阻,往来极为不便,众多高山大川更是人迹罕至之地,成了战时民众避乱,学子仕途遇挫,休养生息的福地。
秦始皇称帝后,在形式上大一统的国家内部各种思想莫衷一是,始皇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和货币,北筑长城,内修驰道等策略,对于各国学士提出的不同治国理论,丞相李斯认为:“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他建议:“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有有学法令,以吏为师。”一时间里,秦国都城咸阳城中鸡飞狗跳,焚书的火焰冲天而起,那些“妖言惑众”的各国学士更是抱头鼠窜,有人逃回齐鲁、赵魏,有人逃进了苍茫的秦岭山中。
夏黄公等一批从六个故诸侯国到秦都咸阳谋事的读书人,见此情景更加不愿为官事秦,便和东园公、绮里季、甪里先生躲进商洛山中,栖身山洞,采食山中的商芝(蕨菜)度日,洁身自好,淡泊名利,成为一时声名远播的高雅之士。
(四皓庙院中的参天古柏)
我们在院中仔细观摩刻石书画,隐约听见碑林中传来说话声,绕过廊柱,见一老者正在向三位干部模样的人解读“商山四皓”碑,碑是石碑,字是隶书体,三百多字的碑文却被老先生演说了近一刻钟,其中故事饶有趣味。
始皇崩,二世胡亥继位,山东豪杰举旗而起,秦亡汉立,沛丰邑中阳里人(今江苏徐州丰县)亭长刘邦作了大汉皇帝,刘邦五十五岁称帝,在位八年,他感到太子刘盈生性懦弱,加上年轻美貌的戚夫人软磨硬缠,便欲废吕后生太子刘盈而立戚夫人庶出之子赵王如意,群臣屡谏不听,这事急坏了性格刚强的皇后吕雉,她找到留侯张良问计,张良便给吕后出谋划策,吕后遂依计而行。唐李商隐有诗赞曰:“本为留侯慕赤松,汉庭方识紫芝翁。萧何只解追韩信,岂得虚当第一功。”
(商山四皓庙碑林)
吕后用张良策,密使其兄长建成侯吕释之前往商山。汉代的马车都是木轮,木轮的直径大约五尺(约150厘米),木轮套在木轴上,木轴直接固定在车厢底部,无论是牛拉车还是马拉车,行走时都是比较颠簸的,车子轿厢中多挂布帘,比较密闭,如果是年龄大的人长途乘坐,那身体肯定是吃不消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吕后派人把南方的蒲草(龙须草)运到长安城,把龙须草用麻绳一把一把地和车轮捆扎在一起,相当于给车轮安装了外部轮胎,起到一定的减震作用,四轮马车就变成了高级轿车。
吕后对她的兄长及随从再三叮嘱,请四皓的时候礼数要到位,态度要谦恭,不可出任何差池。
邀请四皓的队伍出发了,吕后一日三次问张良,四皓能来吗?张良答道:太子请四皓,属于晚辈请长辈,无有不来之礼,若不来,四皓倚老卖老,蔑视太子,必为天下人笑。太子请四皓,理在请其游览京城长安,大汉立国,武功文治,天下太平,请四皓到长安城中看一看,刘家王朝把国家治理的到底如何,如其不来,则有失德高望重之声望。四皓重德而轻仕,重名而轻利,太子有请,无不来之理由。如若不来,四皓则会得罪天下读书人,毕竟读书人梦想的是朝中要有明德之人为臣为相,也好给其他读书人开一条门路,要是太子邀请他们都不赏脸,那四皓的架子就未免太大了。
当年建成侯率领太子驷马高车和仪仗来到了商洛对面的一个垭口,把车队就停留在垭口的高岭上,就因为请四皓在那个垭口里停留过太子的驷马高车,现在那个地方还叫“高车岭”,在今天沪陕高速商洛出口处有一组车马雕塑群像,就是再现当年迎接四皓入长安的盛况。
(四皓庙前院里的四皓冢)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当时把车队不赶到四皓隐居的丹凤,那是因为当年的秦楚驰道只经过商州,并没有连通丹凤,从丹凤步行到商州才能登车赶路。
建成侯吕释之翻山越岭来到丹凤,他们果然在山中找到了四位皓首白须的老先生,一番恳切相告之后,四皓决定出山入长安。入了长安城,进了太子府,四皓就成了太子刘盈的座上宾,皇后吕雉立刻封四位老先生为“太傅”,四皓也乐于接受,教导太子,不离太子左右,史称“四皓伴游”。
四皓入京城,这事慢慢就成了长安城里大街小巷议论的主要话题,此事也传到了刘邦耳朵里。想当年,刘邦也曾拜寻四皓,希望这些大才之人能为己所用,他差人请四皓出山为官,却遭到了四皓一致回绝,如今,四皓竟长居太子宫中,相伴左右,看来太子绝非等闲之辈!无论戚夫人如何鼓噪,刘邦心意已决,不再动废太子念想。《史记 留侯世家》载:“四人从太子,年皆八十有余,须眉皓白,衣冠甚伟。上怪之,问曰:‘彼何为者?’四人前对,各名各姓,曰东园公,绮里季、甪里先生,夏黄公。”四位老先生进京不到一年,高祖刘邦崩,太子刘盈继位,是为汉朝第二位皇帝,汉孝惠帝。
太子登基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封赏四位先生,但四位老先生却拒不受封,太子问其故,四皓言道:秦朝时我们隐入高山,是因为秦政不清明。到高祖时我们拒不出山,是因为高祖德行差,“轻士善骂”,看不起文化人是其一,最令人无法忍受的是他竟能若市井匹夫一般辱骂臣下。刘邦自己是个不好好读书的顽劣之人,还极度看不起读书人,少小时就曾把其他书生的帽子抢来作尿壶。当了皇帝依然生性不移,大杀有功之臣,戏弄文人。说刘邦善骂,他想骂谁,根本就不用作任何准备,张口就来,开口就骂。四位老人,须发皆白,既为人臣,就不免时常相见,时日长久也难免有失,在这样的皇帝面前就难免不挨刀了,为免吃亏难堪,索性拒不为官,也落得个老来清闲。
(商山四皓神迹图)
孝惠帝问道:“那如今是新朝,高祖已去,四老就该真正出山,你们已辅佐太子登基,理应在辅佐新皇理政才是。”四老回复道:“辅佐太子是因为太子应作皇帝,我等出山为的是大汉正统。”吕后、惠帝再三恳请,许以大司空、大司马、御史大夫等一人之下千万人之上职务,四老还是坚决不干,惠帝问:既不为官,四位老人意欲何为?甪里先生周术道:我等还想回到商洛山中隐居。孝惠帝说:你们不辅佐我也就罢了,可以留在京城养老,为什么还要再回到深山老林中去?毕竟都是太子师傅,惠帝也不便过度阻拦,就送四位老先生回到了商洛山中,但这一次隐居商洛和前一次就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了,前一次是逃进深山,这一次是被当朝皇帝送回深山,每个人还有了“太傅”的头衔,就连当地官员也不敢轻漫于他们。
丹凤县里过去有过一座周家祠堂,祠堂中曾经挂起过一幅匾额,上书“天子之师”,他们家的先人的确是给皇上做过老师。
回到山中,很快四位老先生中的三位就相继离开人世,吕后、孝惠帝感念四位先师,给他们以隆重的厚葬,据说皇帝从长安派来三千御林军,每人背负黄土十斤,四皓墓上的堆土是长安皇城的土,孝惠帝亲自书写碑文,并规定凡途经四皓墓前的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以示敬重。
汉惠帝七年(公元前188年),惠帝二十二岁崩,吕后先立惠帝小儿庶子刘恭为帝,史称“前少帝”,少帝日渐长大,知其母为吕后所害,扬言报仇,吕后便废黜前少帝并将其杀害。汉高后四年(公元前184年),吕后立汉惠帝另一子常山王刘义为帝,改名刘弘,史称“后少帝”,又四年吕后崩。惠帝执政七年,吕后还是幕后操纵,少帝八年,吕后亲自执政,吕后干政前后共十五年,史称“吕后称制”。吕后死,陈平与太尉周勃合谋平定了诸吕之乱,迎立代王为帝,把刘家江山又还给了高祖刘邦第四子刘恒,史称“汉文帝”,汉文帝为汉朝第五位帝王,在位二十四年,文帝重德治,兴礼仪,励精图治,宽仁节俭,爱民重农,与后世景帝共称“文景之治”。
今天的四皓墓园中只看见三个墓冢,这里的确只埋葬了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绮里季吴实三位老先生。三老死后,年龄较小的甪里先生周术没有了玩伴,他便到处云游,后在商南县双峰山的一处山洞中去世,后人为纪念他,就在那个山洞口立了石碑,上书“甪里先生隐居处”,双峰山也改名“甪山”,商南县城也被叫做“甪城”。
(商山四皓墓园)
北宋淳化二年(公元991年),王禹遭贬任商州团练副使,他撰写《四皓庙碑记》曰:“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惟圣人乎。先生避秦,知亡也。安刘,知存也。应孝惠之聘,知进也。拒高祖之命,知退也。四者俱备,而正在其中矣。”
四皓碑林中有唐李商隐赴桂林任途中经商州游丹凤四皓庙作《四皓庙》,诗曰:“羽翼殊勋弃若遗,皇天有运我无时。庙前便接山门路,不长青松长紫芝。”
出四皓庙院,四望群山,崇山峻岭,烟云飞腾,只是不知今日此山中还有多少隐士,他们依然隐匿在苍茫大山中等待着后人们的发现。
癸卯年九月十日于商洛丹凤城龙驹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