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苏庙遊记

文摘   2024-09-22 17:14   上海  

扶苏庙遊记

江南秦人

自旬邑马栏镇沿陕西306省道西行约六十里,崇山逶迤,天高地阔,车行山间,时而腾云驾雾,时而穿林过涧,游目驰怀,心旷而神怡,行至石门关附近,在公路左侧见一大山立于道旁,山为石山,上有绿树,隐约可见山顶有房舍,这里就是咸阳旬邑石门寺,寺中山巅有扶苏庙

(陕西S306省道石门寺)

驻车登山,山道阔而微陡,道旁多刺槐树,树冠为野葡萄藤缠绕,密而不透,林中清幽,倒是一凉爽地。沿山路行约五百米为石门寺山门,山门内坡陡而成石阶,石阶尽头是两层“天王殿”。路是老路,殿却是新殿,只是洁白的栏杆,在遍野绿色中更是耀眼。自天王殿下行复上行,山头上为文昌殿、三霄殿、三清殿。三清殿后有一段平坦路,宽不足一米,绿树夹道,蜿蜒直抵前方山腰,行走间,观左右山峦起伏,风和日丽,恍惚间若置身江南,毫无半点黄土高原的气息,无意间低头,顿觉两腿发软,心跳加速,透过绿树才知,这段道路两旁皆是万丈悬崖,与华岳之险相比较有过之而无不及。道路尽头为财神庙,庙侧有可容一人通过之小道,攀道拾级而上,手脚并用。台阶为在山体巨石上雕凿而成,最险处,宽不盈尺,深不盈掌,石阶近乎直立,半截脚掌悬空,似登天梯一般,及至攀上巨石,眼前豁然开朗,在一段近五十米长,最宽不足十米的平台尽头便是扶苏庙。

(山巅上的扶苏庙)

扶苏庙居于石门关东峰山脉象鼻山山巅,山下为秦直道石门关屯兵站,居山巅悬崖上,为阁楼东、南、北三面毫无遮挡,西面庙门前有一合抱橡树,枝繁叶茂。庙内塑扶苏像,端坐于庙堂中间,大将蒙恬与副将王离护卫,左侧山墙绘《大秦山河图》,右侧山墙绘《扶苏守上郡图》,扶苏佩剑凝视远方,帝王气充盈

司马迁《史记 始皇本纪》载:“二十七年,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焉。”“三十二年,始皇巡北边,从上郡入。燕人卢生使入海还,以鬼神事因奏录图书曰:亡秦者胡也。始皇乃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略取河南地。”“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三十四县,城河上为塞。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阙、陶山、北假中,筑亭障以逐戎人,徙谪,实之初县。”“三十四年,适治狱吏不直者,筑长城及南越地。”“三十五年,除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直通之。”

(起于淳化甘泉宫,通过旬邑石门关的秦直道)

几十年南征北剿,六国一统却又要面对北方匈奴的威胁,秦军四大主力之一,由蒙恬率领的精锐之师长城军团就驻扎在长城一线。除此之外,六国虽灭,秦国通过一系列变革,在制度层面上完成了统一,但六国贵族、士大夫却并未在思想根源上屈服于强秦的金戈铁马,特别是自春秋战国数百年以来,“百家争鸣”所形成的文化差异的消弥非一日之功可达,秦文化虽与东方六国皆源自周文化,但地处西土,与犬戎犬牙交错的秦地更多的吸收了戎狄文化,也更加注重以法治国,严明法典,中央集权。六国士大夫则鄙夷秦文化为“刻薄寡恩”、“虎狼之国”、“贪狼之国”、“寡义趋利”,他们在暗中鼓噪,造谣惑众,制造事端。虽然秦国也设计了完整的取士策略,以“博士”招贤纳能,但这类人即使做官也只能是个小官,秦国派往各地的官吏多是掌握秦国法度的秦人,这就让六国士子不免失望。始皇九年(公元前238年),任秦仆射的齐人淳于越博士建议始皇恢复周室“分封制”,认为“有常田、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若是朝中出现常田、六卿那样的叛乱,何人前来搭救?认为“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所非闻也。”对秦国大政提出质疑,此举遭到李斯强烈反对,李斯提出“废止诸子,以吏为师”,于是,除“医药、卜巫、种树”和官方藏书之外的所有诗书、百家言论书籍尽皆销毁,严禁民间再有诗书和非议朝政之言论,这便是“焚书”。时鲁国孔子第九代孙孔鲋掏空自家墙壁,藏入孔子书典,才在“鲁壁”中留下孔子真言。在秦国,侯、卢两位书生出逃并散播非议,始皇怒曰:“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以重吾不德也,诸生在咸阳者,使人廉问,或为妖言以乱黔首。”“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自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这便是“坑儒”。

(峰回路转的陕西S306省道)

作为始皇长子,秦国未来的大位继承人,面对“焚书坑儒”,扶苏痛心疾首,《史记》载:“秦始皇长子扶苏谏曰: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闻言怒,“使扶苏北监蒙恬於上郡(今陕西榆林)。”

《史记 始皇本纪》载:“秦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至平原津而病。病甚,乃为玺书赐公子扶苏曰:与丧会咸阳而葬”。“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胡亥等更书赐公子扶苏、蒙恬,数以罪。”“遂从井陉,抵九原,会暑,上辌车臭。乃诏从官令车载一石鲍鱼,以乱其臭。行从直道至咸阳发丧。”辌车即是丧车,这就是著名的始皇崩于外,为了掩人耳目,拉了一车臭鱼进咸阳的故事。

(扶苏庙中的壁画)

秦始皇三十七年,始皇死在旅途,《史记》载:“秦始皇遗诏扶苏丧会咸阳。”但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与始皇幼子胡亥密谋,拥立胡亥为太子,继承皇位。“更书赐长子扶苏曰:朕巡天下祷祠名山诸神以延寿命。今扶苏与将军蒙恬将师数十万以屯边,十有余年矣,不能进而前,士卒多耗,无尺寸之功,乃反数上节直言诽谤我所为,以不得罢,归为太子,日夜怨望,扶苏为人不孝,其赐剑自裁。将军蒙恬与扶苏居外,不匡正,宣知其谋,为人臣不忠,其赐死,以兵属俾将王离。”

(大秦山河疆域图)

《史记 李斯传》载:“使者至,发书,扶苏泣,入内舍欲自杀。蒙恬止扶苏曰: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将三十万众守边,公子为监,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来,即自杀,安知其非诈?请复请,复请而后死。未暮也,使者数趋之,扶苏为人仁,谓蒙恬曰:父赐子死,尚安复请?即自杀。蒙恬不肯死,使者即以属吏系于阳周。”

扶苏以仁义之心,父命为天命而死,蒙恬却不肯自裁,但王命不可违,不死也得死,《史记 蒙恬列传》载:“蒙恬喟然太息曰:我何罪于天?无过而死乎!良久,徐曰:恬罪固当死矣,起临洮属之辽东,城堑万余里,此其中不能无绝地脉哉!此乃恬之罪也,乃吞药自杀。”无奈之余,蒙恬给自己寻找了一个合乎情理的理由,因为修建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长城,挖断了无数龙脉,故而有违于天,当死。

(石门关秦直道马刨泉的扶苏跃马像)

唐诗人胡曾《杀子谷》诗有云:举国贤良尽泪垂,扶苏屈死树边时。至今谷口泉呜咽,犹似秦人恨李斯。

《诗经 郑风》《山有扶苏》曰:“山有扶苏,隰有荷花。不见子都,乃见狂且。山有桥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扶苏”是指枝繁叶茂的巨大树木,秦始皇为其长子取名扶苏,无非是希望儿子能成长为顶天立地的一代英豪,他怎知自己儿子却是这般屈死在一干佞臣的阴险之中。

汉唐时后人为扶苏鸣不平其石门自刎处立庙祭祀虽历烽火连天,但庙中香火从未中断每年七月十四、十五庙会日,前来烧香祈福者更是络绎不绝虽风雨侵蚀,扶苏庙多有重修,清顺治年宋振麟《重修公子扶苏庙记》载:云陵之北,傍山而窈者曰石门。其西岭曰何村,高敞辽曼。距邑十五里有庙,祀秦冢君公子扶苏……秦有累世之虐而公子无一日之祀;秦以不祀而公子长祀于后,至今不绝岂所谓仁暴之征,历久而难昧者也……伤其志、慕其义、庙貌而俎豆之,宜出于孔子徒,令数百里皆有事祈报,而庙宇圮毁,其何以妥神灵,吾将集三乡,易旧构而新之……独古松八九围、樛枝参天,相传自元大德年修复,至今已三百六十余岁矣。”清史学家洪亮吉编乾隆《淳化县志 祠庙记》载:“旧传,元大德中修复。国朝顺治初年,邑人张志炜修康熙十年张风翼重修”扶苏庙历朝历代既有官方修建也有地方贤达修补

(旬邑石门寺中的扶苏庙)

自扶苏庙返回财神庙,见一老者,细问,知其为驻山道士,看管三霄、三清、财神诸殿和扶苏庙,每日早中晚各焚香一次,财神庙是其长居处,遂与老道至其道房中。

老道言说:扶苏生死还有一说,始皇病重,料不久长,下召立扶苏为太子,命其返回咸阳候命,扶苏至旬邑未及入都,始皇崩,赵高、李斯拥二世胡亥为帝,扶苏便埋名隐姓于石门山中,二世屡寻不得而罢,当时扶苏就住在旬邑的“苍儿沟”,其实就是“藏儿沟”,扶苏为人忠厚,当地人知其为始皇太子更是敬爱有加,当地富家有女嫁予扶苏,现在旬邑娶媳妇还要耍姑爷,其实是对扶苏的尊重和念想。

扶苏死后就葬在石门山中,老道手指东北方说:那里有一座封土墓,周围都是石头山,唯有那里是堆土,大如山丘,就是扶苏墓,每年四时八节还有信众焚香祭奠。此地人都把扶苏尊为“石门神”,称作“石门爷”。

这座山底下还有一个“百湫潭”,潭里是神水,洗脸明目,饮用提神,还能舒筋骨,治百病,早年远近人都来汲水。最灵验的提水取雨,天旱时节,有人取了“百湫”神水,供奉在扶苏爷像前,便有及时雨落下,灵验异常。

(扶苏仗剑戍边图)

山上一座庙,山下一座冢。千年石门爷,至今香火盛。人们崇敬的是千年的仁义道德,崇敬的是为了正义的事业视死如归的精神。历代文人墨客多有拜谒石门扶苏庙,触景生情,为文赋诗,传流后世。唐郑谷《春过旬邑》诗曰:“百里花封俗化淳,名踪盛迹半犹存。峪坪白虎藏岩洞,地涌金泉过石门。”明代旬邑刘翀《石门即事》诗曰:“崚峥石壁千山遥,豁达双门一径开。更有藤萝淹日月,岂无龙虎出蒿莱。空中楼阁供奇玩,眼底风云起俊才。闻说扶苏遗庙在,年年烟雨为谁哀?”

出财神庙,下山至省道,回望石门东峰象鼻山,扶苏庙独耸斜阳中,一介太子,却死在千古一帝的父皇手中,有人说:若是扶苏不谏便不会死,秦朝也便不会至二世而灭,始皇恐天下读书人,实在是小题大做,焚书坑儒阻断视听也非为政者上策,反倒是毁了自家长城:石门弥望咸阳远,遗诏纷扰语难忍。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不读书

甲辰年九月十五日于沪涌泉斋静听“贝碧嘉”台风中


江南秦人
在下久居江南地,然来处却是周风汉文唐韵之长安,古国文明腹地,千年浸润沃土,食其蔬果米粮,习其文武风尚。改革开放,国运兴发,入东海垂滨之热土。而今赋闲,走南浪北,把观感心得付笔端,虽不登大雅,却惹良朋益友惦念,千磨万击,以飨尊友美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