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路上亭口驿
江南秦人
在《西游记》第九、第十和第十一回中,罗贯中先生用大量的篇幅描写了一个死而复生的故事。话说隋朝末年,隋炀帝杨广耗费巨量财富凿通南北大运河,自己率领三宫六院浩浩荡荡南巡江都(今扬州),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作为隋炀帝禁宫统领的宇文化及发动政变,弑杀隋炀帝于江都。隋炀帝统治时期,各地因为繁重的劳役和自然灾害,地方列强纷纷独立,山东、河南、安徽、四川等地成规模的起义队伍就有七处之多。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五月,与杨广同为西魏柱国独孤信外孙的唐王李渊在陪都晋阳(今太原)起兵,十一月攻入大兴城(今西安),推举杨广孙儿杨侑为帝,史称隋恭帝,遥尊杨广为太上皇,自任大丞相。
杨广死后,李渊以恢复正统,重建大隋为幌子,对各地义军展开了围剿,各地武装力量要么被消灭,要么投诚加入李唐军队。公元618年,李渊逼迫杨侑退位,禅让帝位于自己,改元武德,改都城大兴为长安城。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四日(公元626年7月2日)李渊次子秦王李世民在长安城中发动玄武门兵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胁迫李渊把皇位禅让给自己,改元“贞观”,是为唐太宗。早在李渊起兵反隋过程中,李家兄弟尚能合力共进,尤其是李世民,左冲右突,前后剿灭山东、河南等处诸豪杰,战胜了来自甘肃的薛举、薛仁杲父子的威胁。
民间传说,秦王李世民在今天陕西长武浅水原迎战三十万西秦军队,薛举病死军营,薛举子秦王薛仁杲兵败,在溃逃途中遭遇泾河最大支流黑水河河水暴涨,退路被截,唐军乘势掩杀,俘获大批人马,李世民带兵渡河攻城时,黑水河河水退去,唐军顺利渡河。李世民登基后,为感谢泾河龙王在浅水原大战中曾助一臂之力,就加封泾河龙王为“龙伯”。有了天子封赏,泾河龙王在同行中便日益气焰嚣张。
武则天朝时有一位知前知后,能断阴阳的术士袁天罡,他的叔父袁守诚是李世民时代的一位术士,因他能算出泾河中鱼虾每日出没于何处,有渔翁便每日依此收获颇丰,此事惹恼了泾河龙王,他和袁守诚打赌下雨时辰和点数,龙王为取胜,私改天命,被玉帝判处由丞相魏征斩首,龙王知事不妙,向李世民求情,希望李世民劝魏征莫要杀他,李世民应允,在处斩时辰,李世民邀魏征下棋,想借此助龙王逃脱,熟料魏征对弈中昏昏入睡,秦王一旁摇扇,魏征借了秦王李世民扇扇之力,才有“梦斩泾河龙君”的神话故事,龙头落地,成了今日长武黑水河入泾河口的老龙山。
泾河龙王被斩,每日里于长安城中向李世民索命,还在阴司阎王面前状告李世民失信,李世民被黑白无常带往阴司与龙王对薄,魏征给崔判官带信修改生死薄,李世民还魂得二十年阳寿,观世音长安城里觅高徒,才有了江流儿西天取真经。
出彬州县城沿国道西行便是黑水河与泾河交汇处的长武亭口镇,老龙山坐北向南,如同一道雄关,扼守着关中通往西凉地的要冲,自汉代开始,张骞凿通西域丝绸之路,老龙山就成为了黑水渡通往长武浅水原的一座屏障和要隘。在河边的原坡上,几千年碾压出的车辙历历在目,1920年前后修筑的西兰公路从老龙山盘旋而上,山高坡陡,弯多路急,老龙山成了一道险峻路段,上世纪末年,亭口黑河大桥建成,道路直通老龙山顶古城堡,气势恢宏无比。老龙山居泾河西岸,黑水河北,山南水北为阳,朝阳普射,金乌高照为明,老龙山又被称作“阳明山”。
(长武亭口镇)
亭口镇位于长武县城东南四十里,东、北接彬县,南接甘肃灵台县,西接长武碾子坡,“地处泾、黑、磨子河三水交汇处,山川雄浑,风光旖旎。” 古丝绸之路自长安西出到达亭口镇就是陕甘交界处,亭口驿站也成了最重要的驿站之一,加上驿站位于河川和高原台地连接处,渡河登原就是另一番风光。
《咸阳大辞典》载:“亭口地处陕甘大道上的黑河渡口旁,古时设有驿亭,成村后取名亭口,后设乡沿用村名。”
据老龙山上一位老人讲,黑河渡口一年四季往来客商众多,在河水暴涨时摆渡停航,交通阻断,亭口就成了过往官旅商贾不得不停下脚步等待渡河的口子,所以就被称为“停口”。而亭口人最认可的说法是,亭口东距彬县县城、西距长武县城、南距甘肃灵台县邵寨镇、北距彬县北极镇均为四十里路,陕西人把处在前后左右相等长度的中间位置叫做“停当”,大约就是处在中间位置的意思吧,亭口位置适中,处在停当的渡口,就简称“停口”,而古人建设驿站时就是相距四十里设亭,既是驿亭,又是渡口,合二为一称作“亭口”。
彬县人还有一种说法,唐朝初年,李世民为他母亲祝寿,就在邠州石崖上修造了一座佛寺,寺内石佛高大精美,远近信众多来此焚香诵经,石窟内富丽堂皇的雕塑,使寺院成了丝绸路上远近闻名的名刹,紧邻的泾州丈八佛听闻之后就很不服气,扬言要和邠州大佛比试一番,当丈八佛走到距大佛寺还有二十里路的黑河岸边时,他远远地就看见邠州大佛坐着比自己站着还高出一大截,就只好甘拜下风,不再大夸海口,站在邠州大佛身旁作了侍卫,邠州人就把丈八佛停夸海口的地方称作“亭口”,以示邠州大佛高大威猛,邠州人引以为傲。
(亭口镇黑水河大桥)
《汉书》记载:“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三老掌管教化。啬(色)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徼徼循禁贼盗。县大率方百里,其民稠则减,稀则旷,乡、亭亦如之。皆秦制也。”“亭”在周朝是一级行政建制,专指设在边防要塞的小堡垒,每一亭都有亭吏。周朝末年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边境显得愈发重要,在毗邻他国的重要地点设亭,置亭长,对外负责防御入侵,对内负责治安警卫,负责管理来往边境的官吏商旅和当地民事治理。秦始皇统一六国,过去的诸侯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中央集权和郡县制,全国分作三十六郡,郡下设县(道),县下设乡,乡下为亭,亭下设里,“郡县乡亭里”五级管理一直贯穿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亭”就成了承上启下,非常重要的管理机构,设于城内或城厢的亭称为“都亭”,设于城门的称作“门亭”,负责人都负有亭长职责并享受亭长待遇,历史上最显赫的亭长非汉高祖刘邦莫属,他早期就曾担任泗水亭长(在今山东济宁泗水县)。
据《陕西古代道路交通史》记载:“汉武帝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在北方沿边一带构筑城、障、亭、燧。称为“避虏障”或“居延塞”,派兵屯戍经营。”为的是消弱北方匈奴对西汉帝国所造成的威胁。“汉武帝对西域的每一次出击,即设置军事机构和校尉管理屯田,并于沿途筑亭障,置驿站。保证长安与西域之间驿道交通的安全。”这时的“亭”就是一级军事组织。设置于长武县亭口镇的亭口驿更多地具有这样的功能。
史籍载:“长安通往西域的道路,汉初多取回中道。后辟漆县、萧关、安定郡道。”这条道路的大致走向是西出长安,过渭城(今咸阳市)西北上原,经平陵、茂陵、好畴(今乾县东部)、漆县(今彬州市)、入安定境(今甘肃泾川县),过萧关至安定郡治所在地高平,这是长安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北线。但无论是丝绸之路南线、中线,还是北线,在进入甘肃之前,三条线路都集中到了亭口驿站所在地黑水河渡口,使这里成为“秦陇门户”、“三秦屏障”、“丝路码头”。
两千多年里,西行的商旅赶着马车把棉花、布匹、瓷器、茶叶从关中源源不断地运送到甘肃、青海、宁夏和西域各国,又把那里的皮草、药材、食盐等运回关中。秦时蒙恬、扶苏率军修长城,路过长武浅水原,看到这里原高谷深,便决定于此建筑城堡,置酒祭天时,有鹑鸟落于酒器觚爵之上,始皇得闻,视为灵异,大喜过望,赐地名曰“鹑觚”。此地汉时与西方屡有战端,鹑觚遂称“长武”,而亭口驿道的历史使命直至陇海铁路通车后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亭口老龙山上的红色教育基地)
《兰州府志》记载,清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陕甘总督衙门自西安移驻兰州,不再设甘肃巡抚。1872年,晚清重臣左宗棠平定陕甘回乱并奉命为钦差大臣,督办陕甘军务,他尝试和洋人协商建造横跨黄河的桥梁,但因洋人漫天要价而作罢。
清光绪三十二年六月(公元1906年),天津泰来洋行经理、德国商人卡尤斯到兰州游历,陕甘总督升允、兰州道台彭英甲借机与卡尤斯达成协议,由德国商人包修兰州黄河铁桥。光绪三十二年九月(公元1906年)签订造桥合同,德国商人委托美国桥梁公司设计,德商泰莱洋行承建,在上海、天津招募技术工人。
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工程正式开始,桥梁所有物料全部由德国海船运输至天津港,甘肃派员至天津港接货并启动火车运输,从天津大沽至北京丰台,再由丰台转运到河南郑州,甘肃官民靠人力畜力经西安运回兰州。从郑州到兰州主要为骡马大车,还有骆驼和人力推车,整个陆路运输里程长达两千余公里,耗时二十三天,全部桥梁结构重达一百五十万斤,只是运费就花费白银一十二万四千余两,骡马更是累死无数。清宣统元年六月十一日(公元1909年7月)“天下黄河第一桥”大功告成。
从鹑觚原下行亭口,在老龙山坡道上可以清晰的看到深深的车辙印记,这里既有大汉王朝出使西域的车印,也有西域各国车马驼队的足迹,有为戍边将士运送粮草的车印,也有甘肃官民运输黄河铁桥时碾压的车辙印迹,今天抚摸着留在峭壁巨石上的印记,仿佛还能听见马蹄牛掌踩踏石道的踢踏声,也还能听见巨大的马车轮在石坡上滚动的磕愣声,更能听见赶车人洪亮的喊声和噼啪作响的鞭子声,虽然,新的丝绸之路替代了这条古道的功能,但丝路精神不灭,华夏民族历代以礼仪相待域外民族的传统不灭。
甲辰年10月22日于洛杉矶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