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耳顺

文摘   2024-07-13 21:54   上海  

六十耳顺

江南秦人

孔老夫子十五岁立志好好做学问,二十六时开学馆收徒教学,五十五岁时从鲁国曲阜出发周游列国,他一路经过卫国帝丘(今河南濮阳)、过济水(今黄河)到曹国陶丘(今山东菏泽)、宋国商丘(今河南商丘)、郑国新郑(今河南郑州),又到陈国(今河南周口)、蔡国下蔡(今安徽凤台),古楚地叶国(今河南平顶山驻马店之间),六十三岁时由叶国再次来到卫国,五年后,六十八岁的孔子回到了鲁国曲阜,十四年奔波于济水、黄河、淮河之间的孔子,回望自己的人生历程,感慨颇多,《论语 为政》载:“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一生创业辉煌,弟子三千,育贤人七十有二,但仕途却是屡试不顺,虽官至大司寇,但时日短暂,于列国中苦苦寻找,也是四处碰壁。但孔子的人生轨迹却成了中国士农工商普遍崇敬的榜样,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几乎成了人人追求的人生目标。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在物质财富积累的同时,自家的精神财富也能如孔子一般到达理想的平台,六十耳顺更是深入人心。

在宋理学家朱熹看来,耳顺是“声入心通,无所违逆,知之之至,不思而得也。”耳顺就是听什么都能明白,对于别人的评价也能平心接受,更能知道言者的言外之音,就像孔子“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一般。

耳顺的内涵不只限于接受,更重要的还在于准确的判断。“耳闻其言,而知其微旨。”听人所言,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经验已经可以秒言者隐涵于言辞之内微妙意旨,以及言辞之外尚未说出的深意。南北朝皇侃《论语义疏》道:耳顺者,听先王之法言,则知先王之德行,从帝之则,莫逆于心。心与耳相从,故曰耳顺也。就是这个道理。

耳顺还在于包容和理解。包容的要义在于“善于人同”,在坚持己见的同时还要有能发现别人正确意见的胸怀和眼界,不排斥别人的正确意见。包容还在于“乐取于人”,不固执己见,乐于采纳别人的正确意见,择其善而扬之。正如清人焦循《论语补疏》所言“耳顺即舜之察迩言,所谓善与人同,乐取于人以为善也。顺者,不违也。舍己从人,故言入于耳,隐其恶,扬其善,无所违也。学者自是其学,闻他人之言,多违于耳。圣人之道,一以贯之,故耳顺也。”

耳顺更在于“知之之至”,一个人活到了六十岁,穿过了人生的风浪,踏平了一世的惊涛,在精神上进入到了成熟的境界,对于各种声音能够气定神闲地予以接受,再也不会一惊一炸,更不会让别人有针对自己的违逆之言,在心知其意的同时更能“知之之至”,进而通透到让别人也能领悟到自己到底想知道的是什么东西,把处理事务的圆通上升到了道德和智慧的新高峰。

刘宝楠《论语正义》“闻人之言,而知其微意,则知言之学,可知人也。”人听声,锣鼓听音,大凡从咿呀学语开始,一个人便就学习起了言语的内外之义,及至成年,也都不同程度的知晓彼此之间话语的表义和涵义,即使未到六十岁,能听到什么,想听到什么,自家心里也多少都是有了谱子的事情,未必非要等到六十岁了才修养达致这样的境界,而那些早日参透者便是人生宠儿孔子以一己之力,在芒芒混沌中四处碰壁终而悟透人生真谛,今日之人在前人经典加持下“立地成佛”也有可能。

人人皆欲耳顺,但却“逆耳”者居多,为何止于此?简而言之,所谓“逆耳”,皆在于心中的自我与外部的对抗。以己之历阅人,以己之心辨人,无限放大而膨胀的自己足以闭塞耳目,把些鸡毛蒜皮的事情都要与人理论的面红耳赤,更莫论自家所谓的“原则性问题”,争到剑拔弩张也是常事,而每一个辩论者所追求的就是用心中的自我去征服别人。听别人所言都是在找寻破绽和漏洞,一有机会便是乘下山之势而秋风扫落叶,莫说“耳顺”,即使“逆耳”之言能听进几句已是不易。

人们都习惯于原则性的坚持,却不善于把无原则的事情做周全的处理。宁愿痛苦地坚持错误,也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方式,原因在于“受苦比解决问题容易,承受不幸比享受幸福来得简单。因为人类的大脑很懒,我们常常情不自禁地滑向更容易、更简单的选项。”这个容易且简单的事情就是坚持原则,但现实生活中大半都是些无原则的事情,比如人与人相处、家庭的家长里短。用坚持原则的态度讨论无原则的事情,其结果就是于事无补还伤了感情。根本原因就在于“原则”下的自我会用一种标尺来测量接受的信息,凡不合乎原则者就成了“谬论”,不被接受,更谈不上“耳顺”了。

无法“耳顺”的另外一个情形在于所论者高下不同,这里的高下是指论者所处的学识水平和人生境界,简而言之就是心智有别,别人的心智在什么状态就要用那个状态的方式与他进行交流。一位老和尚带着一个小和尚下山化缘,行在一处河边,见一妇人无法涉水过河,老和尚遂背起妇人渡河,良久,小和尚已无法再忍,他向师傅责问道:师傅终日教诲,出家人六根清净,不近女色,为何今日师傅却背那女人渡河,违反清规戒律?”师傅笑到,“洒家背妇人渡河之后就已将她放下,而你却至今都不肯将她放下,我渡她过河是行善,把她放下是从戒,而你却是弃善而违戒。”放下执念之心,修炼豁达之胸怀,参禅的目的和读书学习一样,都是为着提升我们的心智,让人的思想境界尽可能地提高到新的层面,所谓“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耳顺还要学会“知之之至”,不能做“杠精”,把自己有限的学识用在无限的争论之中,培养自己知之、能之的同时,更要培养自己知所未至,知所不能,至少在学理和信仰层面不与人做无谓的辩论。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而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韩婴更是“学而不已,阖棺而止。”每个人掌握的知识都各有千秋,以己之见而论,无异于“盲人摸象”。

耳顺是人人追求的境界,如何才能达而成之,外乎以下诸条:

其一为遵命命乃元气,可积而不可改,命乃天赋本性,可优化而不可移,提升自己的世界观,光大生命中的优良因子,为自己集存更多的正能量。

其二为顺运运乃变化,是生命气动变化的规律,有起有伏,顺应这种变化的自然规律,有效加以利用,对本命则有百益而无害,顺应运势就要先改性格,再改思维,形成新的人生价值观。

其三为环境“昔孟母、择邻处。”“良禽择木而栖,良民择世而处,贤臣择主而事。”不与失德之人为伍的目的在于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人能改变环境,环境能改变人生。

其四为积德持自身,戒骄戒躁。人生在修,生命在行。格物致知,知行合一。为修德好命可期

其五为读书行万里路莫如读万卷书,无他,前人认知尽在书中,“读书读出味来,语言自然有味,语言有味,做文章亦必然有味。”照着前世贤人的样子,做人也就更加有味道起来了一个有趣的人便少有人会“逆言”相加,更莫说污秽之言了。

为修为间功名利禄皆是身外之物虽不超然于世俗之外而不近人情,但也绝不可为名利而不择手段,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物随心转致中和,物随心转不执着。

为立业孔老夫子三十而立,立志立人立家,立志在于确立明确的人生目标,立人在于练就独立承担责任的本领,立家在于锤炼成自己完整的思想意识

其八为借势俗语有云:好风凭借力,扶我上青云读书、行路,莫若贵人相助,贵人扶一步,胜走十年路。借力使力,顺势而为。

为修身修身既是自律,自律在于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运动、饮食、睡眠、心理健康皆在修为之列,无一不可荒废,养成一个好习惯有时会胜过你一生的努力。

“耳顺”是“知”的极致,是对可视世界中的事物和本质的理解都达到了顺畅的境界,在孔子看来,他到六十才实现了耳顺,而这个年龄却并非一定是耳顺的时间节点,个人只要自我积累、自我修为、自我领悟,那么“知天命”无需五十,而耳顺亦无需六十。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壮心不已,雪染鬓角。花甲初度,是以为歌:

树披硕果立庭前,忙忙碌碌六十年。晓月躬身应笑我,几番拼搏入江南。最是商海征战多,而今卸甲归田园。有幸拾得霞客履,千般思絮付笔端。

甲辰年七月十三日于沪涌泉斋

江南秦人
在下久居江南地,然来处却是周风汉文唐韵之长安,古国文明腹地,千年浸润沃土,食其蔬果米粮,习其文武风尚。改革开放,国运兴发,入东海垂滨之热土。而今赋闲,走南浪北,把观感心得付笔端,虽不登大雅,却惹良朋益友惦念,千磨万击,以飨尊友美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