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旅行之十九 涅瓦大街(下)
江南秦人
在圣彼得堡涅瓦大街东、中、西部各有一个巨大的广场或花园,在涅瓦大街行走一段路程,或是在百货大楼里闲逛购物,或是在书店中浏览一番,之后来到其中的一个广场上,疲惫的神态瞬间就会被周围优美的景致所治愈,陶醉在这美轮美奂的景色当中。
位于涅瓦大街最西端靠近涅瓦河的是“十二月党人”广场,也叫枢密院广场或参政院广场。广场位于涅瓦河南岸,海军部大楼西侧,圣伊莎大教堂北面,广场西边是沙皇时期的俄罗斯参政院和东正教最高会议大厦,现在是俄罗斯联邦宪法法院。
(俄罗斯圣彼得堡市区图)
走出圣伊莎大教堂,我们踩着深达膝盖的积雪,艰难的走向离教堂不远的一尊青铜塑像,灿烂阳光照耀下,铜像上的积雪反射着阳光,在铜像上隐约还有七彩霓虹,铜像下,一位清洁工开着一台微型清雪车,围着铜像在认真工作,清雪车下的转轮把积雪圈进车内,通过车顶上一个弯曲的红色管道喷射到旁边的围栏中,看着我们走过来拍照,他停下车子,微笑着打着招呼,可惜我们都听不懂他在说什么,但微笑相视却拉进了我们彼此的距离,他拖着除雪车退到一边,给我们留下拍照的最佳角度。
(十二月党人广场中的彼得大帝铜像)
这尊塑像就是普希金著名长诗《彼得堡的故事》中盛赞的“青铜骑士像”,人们也因此称塑像为“青铜骑士”,自普希金之后,“青铜骑士”就成了彼得大帝铜像的代名词,也成了圣彼得堡的象征。
1766年,叶卡捷琳娜二世为了向世人证明自己也是俄罗斯诺曼诺夫王朝的正宗接班人,她决定修造一尊彼得大帝的塑像,1782年8月7日是彼得一世登基100周年纪念日,作为献礼,铜像被安放在了枢密院广场,彼得一世是诺曼诺夫王朝的第五位沙皇,他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使俄国成为了横跨亚欧的世界强国。铜像高达5米,重20多吨,由法国著名雕塑家法尔科内负责设计建造,铜像下部的基座是一整块来自芬兰湾重达四十多吨的花岗石,巨石上写着:“献给彼得大帝,叶卡捷琳娜二世于1782年夏。”
巨石上的彼得大帝骑在双蹄腾跃的骏马上,神情坚定,两眼目视前方,炯炯有神,骏马代表的是强大的俄罗斯,马蹄踩着的一条毒蛇象征着阻扰彼得大帝改革维新的反对势力,这座雕像被俄国人认为是圣彼得堡的象征。
从力学和美学的角度看,青铜骑士都是一件伟大的艺术品,重达20多吨的铜马和马背上的人物完全依赖于马的两条弯曲的后腿支撑,在五米多高的基石上只是微风的力量就可以摧毁它,但铜像却屹立百年,这与我国甘肃武威汉墓出土的中国旅游业标志“马踏飞燕”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虽然相差一千多年,汉代铜奔马集造型、冶炼、塑形于一体的美又出现在了俄罗斯大地上。
彼得大帝一直是叶卡捷琳娜模仿的榜样,甚至在某些方面更胜一筹。康熙六十年(1721年)彼得一世登基,面对大清帝国,彼得一世采取的是扩张对华贸易和军事影响力,可惜能力不足,未能得逞。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叶卡捷琳娜二世登基,为了实现扩大俄罗斯帝国版图的野心,她可谓是不择手段,软硬兼施,单是派往中国的“探险家”就攫取了无数的中国珍宝,今天圣彼得堡的冬宫、夏宫、圣彼得堡几所大学、研究院、博物馆、陈列馆都有中国的文物古籍。
1825年俄历十二月,枢密院广场一批具有民主主义进步思想的贵族军官举行了反对沙皇专制的起义,他们的目的是期望通过政治改革,废除农奴制,建立君主立宪体制,使俄罗斯能够跟上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步伐。起义遭到沙皇尼古拉一世的残酷镇压,1200多人当场殒命,超过五百名革命党人被投入位于涅瓦河中兔子岛上的彼得保罗要塞监狱,五位起义首领被绞死,其余人员皆被流放,折磨致死。十月革命胜利后,从1925年开始,这里被称为“十二月党人广场”,苏联解体后,2008年,广场又恢复了往日的名称“参政院广场”,只是民众还依然习惯称之为“十二月党人广场”。
位于圣彼得堡中心区,几乎居于涅瓦大街中间地段的是紧邻丰坦卡河岸的奥斯特洛夫斯基广场,广场建于十九世纪初期,以俄罗斯著名的剧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字命名。广场中央是亚历山大剧院,广场东侧是阿尼契科夫宫殿展览馆,广场西侧是由圆柱和雕塑装饰的白色建筑俄罗斯国立图书馆,在亚历山大剧院前面的广场上是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塑像,高大的红色大理石台基上是昂首站立的女皇,她披着华丽的斗篷,手握权杖,眼中透着聪明、果敢和坚毅,她头顶上的积雪像是一顶白色的羽毛帽子,使得威严的雕像有了几分温柔和灵动,围绕在她脚下石柱四周的是当年女皇宠爱的十二位大臣和侍女,有的在沉思,有的在凝视远方,有的昂首挺胸,也有的低眉顺目,站在雕像下的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哪位看起来像女皇的情人?”。
(奥斯特洛夫斯基广场上的叶卡捷琳娜二世铜像与亚历山大剧院)
叶卡捷琳娜二世拥有俄罗斯留里克王朝的血统,她是普鲁士贵族的女儿,1745年嫁给彼得一世的外孙,彼得一世的女儿伊丽莎白女皇死后,彼得一世的外孙继承王位,成为彼得三世,这位沙皇与皇后叶卡捷琳娜长期不睦,两人彼此冷落,十七年婚姻皇后还是处女身,在丈夫登基仅半年后,叶卡捷琳娜发动宫廷政变,囚禁了彼得三世,自己登上王位,半年后,彼得三世被赐死,叶卡捷琳娜开始了她长达34年的女皇生涯。34年中,她宠爱了二十几位男宠,包括她的将军和文臣,冬宫、夏宫以及湖心岛、叶卡捷琳娜宫都留下了她风流的身影,她发动过六次战争,三次瓜分波兰,发动了针对土耳其和瑞典的战争,疯狂扩张使俄国领土扩大了六十三万平方公里。她也以自身良好的修养和品味,从世界各地“购买”了无数的奇珍异宝,在充满了冬宫的藏室之后依然需要多次修建“艾尔米塔式”博物馆,今天冬宫和夏宫的中国藏品已经不对中国人开放,大约也是因为“赃物”太多,他们自己都觉得脸红吧!
叶卡捷琳娜二世雕像身后是亚历山大剧院,也叫普希金俄罗斯国家话剧院,与马林斯基剧院、米哈伊洛夫斯基剧院并称为“三大帝国剧院”,伊丽莎白女王时代称其为“俄罗斯悲喜大剧院”,尼古拉一世时代称其为“亚历山大剧院”,苏联时代称其为“普希金戏剧院”,现在又成了“亚历山大剧院”。
剧院内装饰豪华,是沙皇时期皇家御用剧院,虽然今天的演出票价在2000到7000卢布之间,折合人民币约200元至800元,但观看演出的要求是男士必须着西装正装,女士须穿着礼服,像我们穿着休闲服装的游客,只可参观,无缘观演。
亚历山大剧院的外观气势磅礴,它正面朝向涅瓦大街,有六根巨大的圆柱从一楼直通20多米高的屋顶廊檐,廊檐上是驾驭战车的音乐之神阿波罗,米黄色的大楼衬托着淡绿色的青铜雕像,站在涅瓦大街就已非常醒目。
位于涅瓦大街最东端靠近涅瓦河的是亚历山大 涅夫斯基广场,亚历山大 涅夫斯基是俄罗斯留里克王朝的诺夫哥罗德大公,曾在涅瓦河畔和瑞典国王的军队交战。1547年被东正教追封为圣徒,1942年斯大林追授他为俄罗斯民族英雄。彼得一世在他战死的地方修建了一座修道院,把他的遗骸供奉在修道院中,修道院前的广场中竖立着他的雕像,听说前些年俄罗斯举办过“俄罗斯最伟大的人”评选,亚历山大 涅夫斯基名列首位,尼古拉二世列第二名,斯大林位列第三,普希金第四名,列宁第六名,尽管人们对斯大林有很大争议,但带领苏联人民战胜德国法西斯功不可没。
(亚历山大 涅夫斯基修道院)
涅夫斯基修道院也和其他几处修道院一样,周围有几块墓地,修道院西侧的拉扎列夫墓地埋葬着俄罗斯的文学家、哲学家、音乐家和科学家,建筑师沃罗尼欣、扎哈罗夫,化学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者门捷列夫、科学家罗蒙诺索夫,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穆索尔斯基,文学家陀思妥耶夫斯基都在这里,特别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死后,与他年龄相差二十多岁的妻子去世后也被埋葬在他的身旁,这位令托尔斯泰羡慕不已,发出“如果谁能够拥有和安娜一样的贤惠妻子,那他也多半会成为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样伟大的作家”的感慨,为自己不幸的婚姻所导致的痛苦寻得一点安慰。
从涅夫斯基修道院沿涅瓦河往北行进到河流大转弯处,临河广场上蓝白色相间的建筑物就是斯莫尔尼宫。“斯莫尔尼”的俄文意思是“沥青”,这里是圣彼得堡大建设时期的沥青厂,1748年彼得一世的女儿伊丽莎白 彼得罗夫那女皇下令修建莫斯科大学、凯瑟琳堡、冬宫,还有斯莫尔尼宫,1806年亚历山大一世在此修建了贵族女子学校,典雅的三层建筑正面东西长约200米,主体建筑的两侧向外延伸出近50米,使之构成一个庞大的庭院式建筑群,主体建筑的正门有八根圆柱和七个拱门,与附近的斯莫尔尼修道院浑然一体。
(斯莫尔尼宫)
1917年,列宁从芬兰返回圣彼得堡,住进了布尔什维克军事革命委员会的总部,从1917年11月至1918年3月的整个十月革命期间,除去外出演说,列宁就在这栋大楼内办公和生活。
(斯莫尔尼宫门口的列宁铜像)
我们到达斯莫尔尼宫,得知这里还是圣彼得堡市政厅的办公地,并不对外开放,只有站在远处眺望,沿着宫殿门前的大道,我们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往前走,在接近列宁塑像的地方被两名俄国士兵拦下,他们指着路旁的一块牌子,一边说着俄语,一边比划,意思是再不能往前走了,他们伴着我们退回到大街边,不远处停放着一辆发动着引擎的十轮大卡车,车后还站着几位荷枪实弹却眉飞色舞聊天的士兵,回头望,我们突然发现在宫殿前的雪地里,马克思的雕像上站在一只海鸥,这只大不敬的海鸟已经弄脏了马克色黑色的礼服外套,我们抓起地上的积雪投向大鸟,却被冲过来的卫兵厉声阻止,只有悻悻地离开,那只得意的鸟儿还站在雕像上鸣叫着。
(卡尔马克思和站在伟人头上的海鸥)
大雪之后的圣彼得堡天空是湛蓝的,原野上覆盖着厚厚的积雪,桦树上脱落的树枝留下一只只像眼睛一样的疤痕,他们注视着这座城市的变化和发展,植根在这片土地上,与之密不可分,正如诗人亚历山大 谢尔盖耶维奇 普希金在《青铜骑士》中写道:
我爱你啊,彼得的杰作,
我爱你端正而严峻的容颜,
涅瓦河汹涌澎湃的波涛,
两岸用大理石砌造的堤岸。
我爱你护栏上的铁铸花纹,
我爱你沉寂幽静的夜晚,
没有明月倾洒的银辉,
天空却笼罩着透明的薄暗,
那个时刻,我无须点灯,
便可以读书和创作诗篇。
甲辰年八月一日于沪涌泉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