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旅行之十八涅瓦大街(中)

文摘   2024-09-04 15:55   上海  

俄罗斯旅行之十八涅瓦大街(中)

江南秦人

晨曦中醒来,打开窗帘,积雪把圣彼得堡变成了一片银白,远处的天际泛着淡淡的红光,天空中是从头顶上的淡蓝色一直到西边的深蓝,街道里除了开着大灯疾驰而过的汽车,几乎见不到行人,室外毕竟是零下二十多度的低温,而室内二十四度的温度真可谓春意盎然。

(晨曦中的圣彼得堡)

冬日里的圣彼得堡人除了上班就很少外出,游客就更少,这倒给了我们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可以仔细地欣赏这座古城的庄严和美丽。

圣彼得堡城建设开始于1702年彼得大帝的总体设计和规划,这位一心想着带领俄罗斯成为欧洲一霸的沙皇,在秘密考察了欧洲各大城市之后,按照荷兰的城市模样,准备在波罗的海最东端,涅瓦河入海口的几个小岛上修建要塞和军港,之后扩大到建造了一座城市,为了加强俄罗斯出海口的防务安全,还把首都从莫斯科也迁移到此,并按照耶稣圣徒的名字给这座城市取名圣彼得堡,今天圣彼得堡的每一条大街、每一条运河、每一处建筑、每一个港口、每一座桥梁都透漏着当年统一规划设计的痕迹,按照统一风格和要求建设,使得整座城市整洁有序,特别是在其后的三百年中,众多俄罗斯文学家、诗人、画家用艺术的笔触把城市的每一处特色都记录在案,只要读过俄国的文学艺术作品,那么,圣彼得堡就是一座我们熟知的城市。

圣彼得堡最美的大街是涅瓦大街,因为,在这条大街上分布着许多著名建筑,雄伟的喀山大教堂就是其中之一。

1801年,为了供奉从莫斯科迁移到圣彼得堡的喀山圣母像,亚历山大一世下令修建喀山大教堂,建造过程耗时十年,教堂的外形酷似古罗马圣彼得教堂,教堂正门按照东正教的规矩要朝向东方,正门是典型的古希腊罗马式建筑,门前有耶稣基督洗礼堂“天堂之门”的青铜雕塑。为了和涅瓦大街保持协调,设计师在教堂北侧朝向涅瓦大街的广场上修建了有九十四根巨型大理石柱的半圆形柱廊,在回廊两端的空地处分别是俄国陆军元帅纪念碑和俄军统帅库图佐夫的雕像。

(圣彼得堡涅瓦大街喀山圣母大教堂)

在俄国的传说中,喀山圣母总能在俄罗斯遭遇危机时刻显灵,第一次是在1480年,圣母托梦给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指导他打败了统治俄国达240年的蒙古人,俄罗斯获得独立。第二次是1812年的俄法战争,圣母预言天降暴雪,法国军队冻死过半,俄罗斯转危为安。第三次是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圣母又一次托梦给教堂大牧首,寒流使德军武器无法启动,死伤惨重,俄军乘机大举反击,扭转了战局。据说圣母像真迹现藏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喀山教堂中的是复制品,虔诚的信徒们一样以最神圣的礼节顶礼膜拜。

站在喀山大教堂东面的桥上,顺着运河就可清晰地看见‌滴血大教堂,这也是圣彼得堡最为华丽的东正教教堂,他就是按照莫斯科红场的瓦西里升天大教堂的式样建造而成,是一座具有拜占庭式风格的建筑。

1881年3月,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乘坐马车从冬宫出发,沿格里博耶多夫运河准备去签署改革国家委员会的法令,在快要到达涅瓦大街时,“十二月党人”派出的刺客投出了一枚炸弹,沙皇的卫兵和车夫中弹,警卫人员劝他快速离开,但亚历山大二世执意要下车查看,第二个刺客又投出了一枚炸弹,炸断他的双腿,沙皇不治身亡,这是“十二月党人”针对亚历山大二世的第七次暗杀。1883年,亚历山大三世在他父皇遇刺地点修建了一个黑色大理石亭子,在亭子上建造了一座东正教教堂,世人称之为“滴血教堂”。教堂里祭奠的是亚历山大二世,“十二月党人”几百人也因此被捕入狱,这些被囚禁在彼得保罗要塞监狱的政治犯,其中五人被绞死,其余都被流放到西伯利亚等地,饱受折磨。

(圣彼得堡格里博耶多夫运河边的滴血大教堂)

在涅瓦大街两边基本以古罗马风格为主的建筑中,滴血教堂的存在无异于在提醒人们,这里是俄罗斯圣彼得堡,而不是意大利首都罗马古城。

与喀山大教堂隔涅瓦大街相对的是圣彼得堡书店,它是这里最大的书店,本来和周围建筑同一高度的书店大楼,建筑师巧妙地在六楼增加了阁楼和塔楼,视觉效果上总给人以比其他大楼高一些的错觉,算是满足了房东要建高楼大厦的要求。

(圣彼得堡书店)

书店大楼建于1902年,是一座现代风格的建筑,大楼底部长约100米,宽达70多米,原是一家德国缝纫机公司的办公地和厂房,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楼一层被美国人改造成驻俄国大使馆。1938年,这里成为“圣彼得堡书店”,好奇的我们进入大楼内部,在寄存好大衣和帽子后,我们发现书店的大厅里竟然座无虚席,一直听说俄罗斯人爱好读书,没想到书店里会聚集这么多人,他们人手一册,有人手边还带着一点面包,看样子是要在这里“打持久战”了,书店专门开设了英语和中文读物区,虽然我们读不懂俄文,但那些装帧精美的图书让人爱不释手。据俄罗斯朋友讲,俄罗斯人的手机普及率也是很高的,圣彼得堡已基本达到人均一部手机的水平,但他们还没有养成依赖手机的习惯,至少在公交车站或车厢、在地铁里,在餐馆、咖啡屋等公共区域看不到埋头刷手机的盛况,他们还保持着读书的好习惯。不苟言笑的俄罗斯人在朋友相聚时也是一样的喜笑颜开,不像我们部分人总要频繁地翻看手机,似乎不把手机拿出来检查一番,自己都会被这个世界抛弃一样。

书店二楼靠近涅瓦大街一侧有一个咖啡吧,这里既可看书,也可交谈,更奇妙的是透过拱形大玻璃窗可以看见对面的喀山教堂,在困倦时抬头看看窗外,教堂巨大的圆顶在明媚的阳光下闪耀着金光。

走出书店,继续沿涅瓦大街前行,一座淡黄的大楼前悬挂着一个白色的小广告牌,上面写着涅夫斯基18号,下面是俄文字母“咖啡”和一只老鹰,这里便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决不能错过的“沃尔夫与贝兰热甜食店”,那个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莱蒙托夫、尼古拉果戈里、柴可夫斯基、舍甫琴科等人发起成立的文学俱乐部“文学咖啡”就在它的二楼。今天咖啡馆的楼梯边和墙壁上挂满了莱蒙托夫、别林斯基、普希金、车尔尼雪夫斯基等文学家的画像。

(坐落于涅瓦大街和达马尔斯卡娅街交叉口的文学咖啡馆)

文学咖啡馆位于涅瓦大街和达马尔斯卡娅街交叉口,紧邻莫伊卡运河,咖啡馆内为两层,一楼只是一个门厅,现在摆放着一张咖啡桌,桌子旁是普希金的腊制坐像,桌子上面摆放着咖啡杯和他黑色的礼帽,诗人正在奋笔疾书,一楼的桌椅都是许看不许摸,因为,这里是诗人普希金在走上决斗场前喝下最后一杯咖啡的地方。二楼有一架三角钢琴和普希金的半身大理石雕像,墙壁上悬挂着一些巨幅的圣彼得堡风景画。

1831年,在莫斯科的一场舞会上,29岁的普希金遇到了16岁的美丽姑娘娜塔莉亚,普希金对娜塔莉亚展开了浪漫的追求,他们很快就坠入爱河,普希金赞美娜塔莉亚“我爱你的心灵,胜于你的容貌。”婚后六年,他们共同养育了四个孩子,但貌美如花才二十出头的娜塔莉亚更热衷于上流社交,她频繁的出没于宫廷舞会,一位风流倜傥的法国军官成了她的绯闻男友,闻听此信而又视声誉重于生命的普希金怒不可遏,他向这位法国军官发出了决斗的通知。但这位法国的情场老手怎会轻易拿自己的生命当儿戏,他为了更加隐蔽地接近娜塔莉亚,就和娜塔莉亚的姐姐结了婚,如此,姐夫纠缠小姨子更让普希金难以忍受,他再次发出决斗通知书。

1837年1月27日,普希金先来到文学咖啡馆,他没有上楼,只是在楼下小坐,服务生给他端来他最爱的咖啡,之后,他毅然决然地走出咖啡馆,坐上马车直奔决斗地“小黑河”,谁也不知道诗人在最后时刻经受了何等的煎熬。决斗结果可想而知,一个是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一个是职业军人,腹部中弹的普希金在经过了近两周的痛苦挣扎后离开了人世。

一位年轻诗人莱蒙托夫在咖啡馆里完成了悲愤激昂的诗篇《诗人之死》,从此,他就成了俄罗斯伟大诗人亚历山大 谢尔盖耶维奇 普希金的接班人,不幸的是,1841年,莱蒙托夫也在一场决斗中以和普希金同样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年仅27岁的生命。

(阿尼契科夫大桥的驯马师和骏马雕像)

沿涅瓦大街往东到丰坦卡河,这里差不多是涅瓦大街的中间地段,河上横跨着阿尼奇科夫大桥,桥头有四组驯服烈马的青铜塑像,马是阿拉伯马,体型高大,体格匀称,健壮的四位驯马师牵引着烈马,形象栩栩如生,圣彼得堡人称这座桥为“驷马桥”,有些人还诙谐地称之为“十八蛋桥”。其实,这并非人们在调侃这座大桥和雕像,而是,在这些塑像背后还有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

1825年尼古拉一世登基,在他的授意下,人们开始对原本平淡无奇的阿尼奇科夫大桥进行二次装修,雕塑家克洛德准备在桥头安装他设计的四组驯马师和阿拉伯马雕塑,当尼古拉一世看见塑像后,他大为赞赏,并把其中的两件雕塑作为国礼送给了普鲁士国王。

克洛德无奈只能再打造两件青铜雕像,这一次沙皇尼古拉一世又把其中的两件送给了意大利国王,铜像被运到那不勒斯的皇家广场,今天那不勒斯皇家广场的驯马师和烈马原是圣彼得堡驷马桥头的雕像。克洛德只有重新设计,补足缺少的两件作品。

本来要完成的工程就一波三折,更令克洛德不堪的是在他专心致志忙于工作的同时,他的妻子却忙着“红杏出墙”,克洛德在痛苦中没有选择用决斗的方式解决恩怨情仇,他发挥特长,把那位给自己送了绿帽子的“小三”雕刻在了一匹大马的睾丸上,诅咒那位小人长了一颗充满“小蝌蚪”的脑袋,于是,这桥头的四组雕塑中就有了四匹公马,五个男人。

二战时期,圣彼得堡人为了保护珍贵的铜马雕塑,把他们拆卸下来,深埋在了阿尼奇科夫花园里,直到二战结束才又把几组雕像安放在原来的位置。

(华灯初上的涅瓦大街)

这就是圣彼得堡的涅瓦大街,当华灯初上时,夜幕成了他的背景,绚丽的灯火把建筑轮廓勾勒在天空中,忙碌了一天的人们,有的走进教堂祈祷,有人走出书店呼吸着新鲜空气,年轻的情侣们依偎着漫步街头,美丽的圣彼得堡又迎来了一个魔幻般的神秘夜晚。

甲辰年七月三十日于沪涌泉斋


江南秦人
在下久居江南地,然来处却是周风汉文唐韵之长安,古国文明腹地,千年浸润沃土,食其蔬果米粮,习其文武风尚。改革开放,国运兴发,入东海垂滨之热土。而今赋闲,走南浪北,把观感心得付笔端,虽不登大雅,却惹良朋益友惦念,千磨万击,以飨尊友美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