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街里关帝庙
江南秦人
从趵突泉东门沿泉城路到泉城广场,过广场泉标雕塑不远就是芙蓉街,无论是泉城人还是外地人,济南城里的芙蓉街都是最好的去处。芙蓉街宽不足5米,长不足500米,街的一头是泉城广场,街的另一头是大明湖。窄窄的街道两旁是一家挨着一家的餐馆、饭店、杂货店,古色古香的老街道上充满了烤肠、脆饼、油旋、小笼包子的香气,路过的人们被章鱼小丸子、冒烟冰激凌、轰炸大鱿鱼的色彩惹得眼花缭乱,各家小店的老板、伙计或站在街里,或把半个身子探出柜面,施展浑身解数吆喝着,此起彼伏的声响让芙蓉街充满了市井里的喧嚣和轻松。
芙蓉街初为小溪,小溪汇聚芙蓉泉、南芙蓉泉、水芸泉、濯缨泉、腾蛟泉、起凤泉等诸多泉水北流,北宋熙宁年间(公元1068-1077年),大明湖畔建立起府学文庙,又引溪水入府学文庙泮池,泮者盼也,入泮意味着科举考试入台阁,学子平步登青云,小溪遂作“梯云溪”。文庙周遭商民汇聚,来往日频,为行走便利,以石条覆盖溪水,石下溪水潺潺,石上作街道,名曰“芙蓉”,梯云溪北流过文庙入大明湖。
明洪武年间,山东府衙自青州迁齐州济南,山东巡抚院署建在今天的省府附近,文庙周围成了明德王朱见潾的府邸,号称“一座德王府、半个济南城。”围绕着巡抚衙门和王府的各色商号也日渐增多,加上于文庙西侧建立的学府和考试院,芙蓉街就成了商家与山东士子的流连之地。
商业兴盛,特别是大批的山陕商人在明清时期进入山东,济南府也成了通达南北、往来东西的商埠重镇,离乡背井而又非主流的山陕商人就把自家义薄云天的关圣关云长奉为护佑大神。自宋徽宗始封关羽为“忠惠公”,大观二年加封“武安王”。宋孝宗赵眘在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加封“英济王”。元文宗天历元年(公元1328年)加封“显灵威勇武安英济王”。明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封“天护国忠义帝”,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关羽被进爵为帝,庙曰“英烈”,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又封“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其子关平为“竭忠王”,关兴为“显忠王”,随将周仓为“威灵惠勇公”。清世祖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加封“忠义神武关圣大帝”。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加封“忠义神武灵佑关圣大帝”。
席卷神州大地的关帝崇拜,使历来被边沿化的商人团体找寻到了标榜自我价值和实力的突破口,以家乡、族群、经营物品等不同形式划分的商人团体,纷纷集资修建属于自己的商业会馆,鉴于世俗观念等约束,在会馆中供奉“关圣大帝”,借关圣大帝之名进而突破民建格局限制就成了唯一的选择,关圣亦属帝王,其宫殿自然能与皇宫规制齐平,富丽堂皇的关帝庙成了商人聚会的场所,更成了当地的商业中心,济南府关帝庙最多时有百余处之多,今天的芙蓉街北首关帝庙便是其中之一。而这座关帝庙因为紧邻“济南府学文庙”和“济南考棚”,在学子眼中还有关帝护佑,金榜题名,一举夺魁的深意,与其他各处关庙又有很大不同。
(泉城济南芙蓉街关帝庙)
芙蓉街关帝庙坐东朝西,正对省府东街(亦名小布政司街)。这座庙门看起来像是一处民宅的关帝庙始建于清代中期,走进庙中,正面是三间正殿,两侧是南北厢房,庙门亦如民宅为硬山顶,正殿为卷棚顶。庙门有板对联,墨底金字行书体,“街因芙蓉飘香气,庙为关帝颂圣名。”正殿门首悬舒乙书蓝底金字行书体“武圣”匾,武圣殿廊柱悬联,墨底金字行书体,“参拜而来忠义无双愿赠客,成悟而去肝胆有光可照人。”殿门柱悬联,墨底金字行书体,“右明湖左名泉湖泉共映圣德,上皇天下黄地天地共仰帝威。”殿内两侧梁下悬蓝底金字行书体横匾“精忠大义”,蓝底金字行书体“圣德英明”匾,正堂悬木纹底金字行楷体“万世瞻仰”匾,堂中供台上为绿玉雕塑关公圣像,两侧分别为捧印“竭忠王”关平和奉刀“威灵惠勇公”周仓,供台旁为墨底金字行书体抱柱悬联,“圣德与天地齐寿,英灵同日月共辉。”出正殿,南厢房门柱悬联赤底金字楷书体,“大明湖畔灵光再现,千佛山下圣庙重辉。”北厢房门柱悬联赤底金字行楷体,“愿凭忠义贯天地,敢将肝胆鉴古今。”
(芙蓉街关帝庙里供奉的岫玉关公)
据《重修芙蓉街关帝庙记》碑载:关庙重修还挖掘出了历史上颇有名气的武库泉、芙蓉泉和飞霜泉。庙内建碑廊、放生池、琉璃影壁、石头牌坊、万斤铜钟、铁铸香炉等,更有圣庙天、地、人“三绝”景观。传说齐州籍商人郭某重回桑梓,斥资千万,重修关庙。初拟为关公泥塑金身,却几度遇挫,遂赴新疆、陕西、内蒙等地遍寻料石不得,终于辽宁采得岫玉,雕成关帝坐像,天公恩赐玉像,这是一绝。为时间长河所隐匿的武库、芙蓉、飞霜三泉在重修时得以重见天日,此为二绝。芙蓉街关庙从门外观看并非庙门,而是与民宅一般模样,天下无双,虽不知其所指为何意,但也绝非无意而为,实为高人所设,此为三绝。
清代济南诗人董芸作《济南诗咏》百首,其中《芙蓉泉》曰:“老屋苍苔半亩居,石梁浮动上游鱼。一池新绿芙蓉水,矮几花阴坐著书。”芙蓉泉周围的读书声陪伴关帝庙已逾几百年之久。
关帝庙内有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重立考棚碑记》石碑,碑文为山东府学贡院考试规则。这是这座关庙与他处最大不同之一,贡院考试规则适当公布于贡院,抑或公布于文庙也还说得过去,公布于关庙就十分费解。原来,明洪武年间济南成为省会,贡院随之立于济南,至清中期,泰安、济宁、淄博、潍坊等处学子亦需赴济南参考,府学贡院建考棚万间尽皆在关庙、文庙附近,学子临考,有求于关帝,庙内香火因而十分旺盛。考规立于此,让关帝在为各家学子提供庇护的同时又提醒他们公平考试,切莫做下些有辱斯文的勾当。
科举考试分为童试、乡试、会试与殿试,童试是科举考试中的最初级考试,童生经童试合格后成为新进生员,俗称秀才。秀才多经孔庙中泮桥入大成殿拜孔子,叫入泮或游泮。按周礼,天子的学宫建于四周环水之地,称为“辟雍”,诸侯的学宫可建于半面环水之处,称为“泮宫”,因孔子曾被追封为文宣王,依礼制可与诸侯同,在孔庙建泮池、修泮桥就成为尊孔和兴学的标志,国家级文庙称国子监,州府级为府学文庙,乡县级为县学文庙。济南府曾辖德州、滨州、泰安等,山东乡试从会试到张榜皆在芙蓉街贡院一带,学子拜关公以求高中金榜,拜孔子以谢师恩,就使得关庙亦如隔壁孔庙一般的兴盛起来,虽规模上不可同日而语,但在学子心中的地位却是不分伯仲。
唐杜甫《陪李北海宴历下亭》曰:“东藩驻皂盖,北渚凌青荷。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云山已发兴,玉佩仍当歌。修竹不受署,交流空涌波。蕴真惬所遇,落日将如何。贵贱俱物役,从公难重过。”在近千年的时光中,从大明湖畔走出的“山东籍”名臣良相多不胜数,即使是屡试不第的蒲松龄、孔尚任也因着《聊斋志异》和《桃花扇》而名传天下,在今天的芙蓉街关帝庙中一定也留下了他们的脚印和身影。
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芙蓉街上的吉祥号、同祥永、制香楼、信义号、瑞宝楼等二十家商铺为首事,组织两街商家捐资兴庙,关帝庙被重新修缮,并立《重修芙蓉街北首布政司小街东口路东关帝圣君庙碑记》作念,这座出身非同一般的关帝庙再次容光焕发。
说它“出身高贵”在于关帝庙顺应了府设贡院“左文右武”的规制。明洪武年间,山东承宣布政使司与都指挥使司从青州(今潍坊青州市)迁到济南,把贡院设在府院近旁,府院的左侧为文庙,右侧是关帝庙,在重立贡院考棚碑时,碑石选立在了关帝庙里,造成了关帝庙“数百年如一日,香火万家,灵验异常”景象。
关公在中华文化中是忠和义的化身,关帝庙使现代人在欣赏古代建筑的同时不自觉地接受着传统文化的熏陶。忠就是要忠诚于人民、忠诚于国家,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义是正义,是对正义事业的坚持和追求,是对国家、对人民的高度责任感和对社会不公的勇敢挑战,正如关庙楹联所谓:“赤面秉赤心骑赤兔追风驱驰时无忘赤帝,青灯观青史仗青龙偃月隐微处不愧青天。”
甲辰年6月28日于山东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