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术期未得到控制的高血压可能会影响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稳定,进而严重影响患者预后,增加心脑血管并发症及死亡风险。因此,对于围术期高血压,需采取良好、规范、合理的管理措施,以避免此类不良事件发生。在此方面,《围术期高血压管理的指导建议》[1]为临床医师开展相关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该指导建议[1]给出了明确的围术期高血压整体控制原则,并根据手术类型对降压药物选择、降压目标范围、注意事项等内容进行了详细说明。
为促进疾病诊疗的规范化,提升临床诊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和获益,我们邀请了大量临床一线医生,深入解读该专家共识,针对不同手术围术期的高血压管理策略,分享其心得体会和实践经验。现将部分精彩观点总结如下,希望能为广大临床医师开展相关工作提供更多帮助!
专家观点:
专家观点:
围术期血压管理需综合患者的具体情况、疾病程度、手术类型等多个因素,个体化地选择降压目标值与降压药物。
对于主动脉夹层患者,围术期血压管理至关重要,且与患者预后和手术成败密切相关。术前应将血压控制在较低水平,一般收缩压控制在100-120 mmHg,心率控制在60-80次/分;术中需持续监测有创动脉血压,使用对循环影响较小的麻醉药物,避免血压剧烈波动;术后仍需严格控制血压,避免血压过低或过高。临床可采用短效静脉降压药物进行围术期血压控制,如钙通道拮抗剂(尼卡地平)、β受体阻滞剂(艾司洛尔)等,并逐渐过渡到口服降压药物。但应避免使用硝普钠,其可引起反射性儿茶酚胺释放,并加重内膜撕裂。
对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需在保证脑灌注的前提下适度降低血压,以预防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临床可通过持续静脉给药,将收缩压控制在130-150 mmHg,如患者可以耐受,可考虑选择更低的降压目标范围,但应避免低血压导致脑灌注不足。降压药物可选择尼莫地平、尼卡地平、拉贝洛尔等,使用时需密切监测血压变化,根据血压情况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在动脉瘤夹闭术或介入栓塞术后,则需将血压稳定维持在较高水平,以保障脑组织灌注。
对于妊娠期高血压患者,应根据其基础血压水平、靶器官损害情况选择血压目标范围。如无靶器官损害,建议将收缩压控制在130-155 mmHg,舒张压控制在80-105 mmHg;如已经出现靶器官损害,建议将收缩压控制在130-139 mmHg,舒张压控制在80-89 mmHg。在药物选择上,需综合考虑母体与胎儿,并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静脉降压药物,如甲基多巴、拉贝洛尔、尼卡地平等。治疗期间,需严密监测母体及胎儿的生命体征变化,个体化调整降压方案。
总 结
血压控制是围术期管理的重要环节,其关键在于准确判断原因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如调整麻醉深度、适当镇静镇痛、减轻手术刺激等。在消除诱因的前提下,若患者血压仍偏高,则应积极采取降压措施。需强调的是,在制定降压方案时,应综合患者实情、手术类型等多方面因素;同时,应选择短效静脉用药,如拉贝洛尔、尼卡地平等,并在降压过程中密切监测血压变化情况,以避免血压波动过大或降压过快造成二次损伤。
声明:本资料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参考,请勿向非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发放!
参考文献:
[1] 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北京高血压防治协会. 围术期高血压管理的指导建议. 中华麻醉学杂志,2023,43(12):1421-1427. DOI:10.3760/cma.j.cn131073.20231019.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