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解析|多维度探索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急救策略

健康   2025-01-08 17:32   上海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动脉壁异常膨出所形成的突起,其是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由于颅内动脉瘤通常无明显症状,直至动脉瘤破裂引发出血才被发现;同时,动脉瘤破裂所致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的致残和致死率较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并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负担

那么,对于疑似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如何通过早期诊断和干预,以改善其预后?


病例分享

突发剧烈头痛伴严重血压升高一例


01


病例情况


基本信息:老年女性。

主诉:突发头痛晕倒伴意识不清30个小时

现病史:患者入院前30小时于家中无明显诱因突发头痛、恶心呕吐,头晕倒地,当时尚能言语,打电话通知家属,待家属赶至家中,患者神志不清,言语不清,急送往当地医院急诊抢救,行头CT示蛛网膜下腔出血,行DSA结果不详,未予治疗。为进一步诊治,前往我院急诊就诊,急诊行头CT、CTA示蛛网膜下腔出血,前交通小突起,考虑前交通动脉瘤,急诊以“前交通动脉瘤”收入我院病区。

既往史:脑出血病史20余年。高血压病史25年,最高值200/120 mmHg,平素服用卡托普利1片Bid,硝苯地平缓释片1片Bid。心肌缺血病史1年余,间断自服参滴丸。膝关节术后5年

02


诊断经过


体格检查:

体温36.3℃;脉搏90次/分;呼吸25次/分;血压200/120 mmHg。神志昏迷,气管插管,呼唤睁眼,双侧瞳孔等大,对光反射灵敏,双眼向左凝视,四肢肌力查体不合作,四肢及躯干感觉无法检查,双侧病理征阳性,脑膜刺激征阳性,其余查体不合作。

影像学检查:

(1)头颅CT:蛛网膜下腔出血,前交通动脉瘤。

(2)肺部CT胃管置入状态;气管插管状态;两肺炎症,部分坠积性;右肺上叶微小结节;两侧胸膜局部增厚;右侧胸膜局部钙化;两侧少量胸腔积液;纵隔内多发淋巴结,部分钙化;主动脉及其分支、冠状动脉管壁多发钙化斑块

诊断结果:

1前交通动脉瘤破裂伴蛛网膜下腔出血;(2陈旧性脑出血;(3高血压病3级;(4冠状动脉性心脏病;(5陈旧性膝关节韧带损伤;(6坠积性肺炎

03


治疗经过


治疗方案:

(1)手术治疗右侧脑室外引流术+左侧额颞开颅前交通动脉瘤夹闭术。
(2)术后管理:给予持续泵入盐酸尼卡地平管理血压治疗,同时予加强镇静镇痛治疗、综合措施,以降低颅内压、保障脑灌注充足;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神志和瞳孔变化,早期识别颅内血肿增大和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给予抗感染、抗癫痫、控制脑水肿、防治脑血管痉挛等对症治疗。

预后转归:

术后第一日,患者神志昏迷,给予尼莫地平泵入解除脑血管痉挛,左乙拉西坦预防癫痫,密切观察患者神志瞳孔变化。由于患者血象异常升高,肺CT提示感染,暂给予头孢曲松抗感染治疗。复查头颅CT示,左侧额颞开颅前交通动脉瘤夹闭术后改变;右侧脑室外引流术后;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纵裂积血;脑室内积血;脑内多发缺血性白质病变、腔隙灶;右额底片状低密度影;颅内大动脉管壁钙化斑;鼻窦炎。

图1. 术后第一日复查头颅CT

术后第四日,患者神志较前变浅,GCS评分10分,体温36.8℃,脉搏92次/分,呼吸16次/分,血压136/85 mmHg,继续予以呼吸机辅助通气,持续泵入尼卡地平以及镇静、镇痛药物,以维持生命体征稳定。

术后第六日,患者神志清醒,体温36.6℃,脉搏96次/分,呼吸15次/分,血压135-145/85-93 mmHg,主动被动咳嗽反射功能恢复良好,予拔除气管,面罩吸氧,并停用尼卡地平及镇静镇痛药物,改用既往口服降压药。

术后第七日,患者拔管后第二天,病情稳定,神志清楚,在口服降压药治疗下血压水平良好,当天转回神经外科普通病房治疗。复查头颅CT示,右侧侧脑室引流术后改变,引流管周围少许出血;SAH、脑室内积血;纵裂积血;脑内多发缺血性白质病变、腔隙灶;双额底、左侧基底节片状低密度影;右颞叶局部密度略显低;鼻窦炎、双侧乳突炎。

图2. 术后第七日复查头颅CT


专家见解
基于个体化差异的SAH综合管理策略


为更好地凝缩病例精华,开拓临床思维,促进临床诊疗能力的提升,我们邀请了大量临床一线医生,深入分析该病例的诊断要点、治疗方案,并重点分享其对于此类疾病的救治经验与心得体会。现将部分精彩观点总结如下,希望能为广大临床医师开展相关工作提供更多帮助!


1

迅速而准确地做出诊断是SAH的治疗关键

对于有头痛症状、突发意识不清的患者,应警惕脑卒中发生,并尽快完善头颅CT明确诊断。若头颅CT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应优先考虑为颅内动脉瘤破裂所致,并完善脑动脉CTA检查,以明确病因以及动脉瘤位置及形态,为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关键依据。

在诊断过程中,应重视鉴别诊断,明确是否存在其他原因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如脑动静脉畸形破裂出血),或颅内其他病变导致意识障碍(如脑梗死)。临床可通过进一步检查(如脑血管造影、磁共振成像等)以完全排除其他病因。

2

及时干预与个体化治疗缺一不可


SAH起病急骤、病情凶险,接诊此类患者时,应尽快评估生命体征,并稳定呼吸与循环。以本例患者为例,可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加强吸痰及起到湿化;同时,可积极给予镇静镇痛药物,血压控制,并预防血管痉挛和癫痫发作。

由于SAH患者的个体差异较大,治疗时应充分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对于出血量较小、神志清醒的患者,可优先选择药物保守治疗,严格控制血压、减轻脑水肿,并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对于出血量较大或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的患者,则需由神经外科评估手术指征,并尽早给予微创动脉栓塞或外科血管夹闭。如患者已经发生脑疝,应及时开展去骨瓣减压术。

3

合理的早期血压管理有助于控制疾病进展,实现重要靶器官保护


本例患者有25年高血压病史,且入院时血压220/120 mmHg,同时合并有脑出血、潜在的动脉瘤破裂等严重并发症,符合高血压病3级(很高危)的诊断标准。
针对此类患者,快速且平稳的降压治疗是早期处理的关键,有助于降低再出血风险,为后续治疗奠定有利条件为满足SAH患者的急性期血压控制需求,降压药物的选择也极为重要,既可迅速起效以达到快速降压的目的,又可在达到目标血压后通过维持一定剂量以保持血压相对稳定。在此方面,国内相关指南建议使用钙通道拮抗剂(如尼卡地平、尼莫地平)等,将收缩压维持在<160 mmHg,并根据患者情况个体化选择降压目标值。对于基础血压偏高或偏低的患者,可适当放宽要求。

值得强调的是,尼卡地平不仅降压效果较为显著,还对冠脉和脑血管有一定的扩张作用,有助于增加心肌和脑组织供血,这使其在合并急性冠心病或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中具有独特优势。对于SAH急性期患者,可采用静脉滴注尼卡地平以快速控制血压,起始剂量一般为5 mg/h,根据患者血压反应,可每5-15 min增加2.5 mg/h,直至血压达到目标范围。另外,尼卡地平可与多种降压药物联合使用,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进一步增加降压效果。

4

良好的并发症预防与预后管理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SAH治疗期间,应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预防和处理并发症。术后可给予镇静镇痛药物以降低脑氧代谢速率,和脱水剂以降低颅内压,同时,也有助于改善局部及整体脑水肿情况;还可根据患者情况给予预防性抗癫痫治疗,以减少癫痫发作。由于SAH患者窒息风险较高,可给予气道保护治疗,并根据患者神志恢复情况来决定是否行气管切开。针对本例患者所出现的坠积性肺炎,应积极予以抗感染治疗,加强翻身、拍背、促排痰。考虑到患者年龄较大、病情较重,有长期卧床可能,需积极预防压疮、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

SAH患者的康复期较长,需要长期的康复治疗和随访。在康复期间,应注意心理疏导和功能锻炼,以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应定期复查头颅CT或MRI,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并发症。



总 结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严重的脑部疾病,需要临床医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通过早期识别、及时干预、个体化治疗和并发症防治,可降低SAH致残率和致死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对于SAH患者,早期血压控制极为重要,需在保证脑灌注的前提下,使用静脉降压药物以实现逐步血压降低。其中,尼卡地平可迅速降低血压,并维持血压在一定范围内,还有助于维持脑部血流灌注,避免因血压波动引起不良脑血管事件,在SAH合并高血压患者中具有较好的临床效用。

如患者有手术指征,应积极予以干预治疗,并根据术前影像学检查结果,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术后,需充分重视并发症防治和脏器功能支持;同时,对于生命体征平稳、病情稳定的患者,可积极开展康复治疗,以改善其肢体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
END

声明:本资料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参考,请勿向非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发放!


致:读者朋友

为了不让大家错过医会宝每个工作日17:30

准时推送的医学知识和前沿资讯

下面教大家如何第一时间接收到最新推文:

点击文章开头上方“医会宝”→点击右上角“…” →点选“设为星标  ” 加上星标

这样就不会找不到我们啦!

医会宝
医会宝是面向于临床所有科室的新媒体,旨在为临床医生与学生,提供医疗领域新进展、新指南、前沿专家讲座、名医手术视频、临床经典案例讨论等内容,在这里我们与全国同仁一起学习,共同成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