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对于疑似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如何通过早期诊断和干预,以改善其预后?
病例分享
突发剧烈头痛伴严重血压升高一例
01
病例情况
基本信息:老年女性。
主诉:突发头痛晕倒伴意识不清30个小时。
现病史:患者入院前30小时于家中无明显诱因突发头痛、恶心呕吐,头晕倒地,当时尚能言语,打电话通知家属,待家属赶至家中,患者神志不清,言语不清,急送往当地医院急诊抢救,行头CT示蛛网膜下腔出血,行DSA结果不详,未予治疗。为进一步诊治,前往我院急诊就诊,急诊行头CT、CTA示蛛网膜下腔出血,前交通小突起,考虑前交通动脉瘤,急诊以“前交通动脉瘤”收入我院病区。
既往史:脑出血病史20余年。高血压病史25年,最高值200/120 mmHg,平素服用卡托普利1片Bid,硝苯地平缓释片1片Bid。心肌缺血病史1年余,间断自服参滴丸。膝关节术后5年。
02
诊断经过
体格检查:
体温36.3℃;脉搏90次/分;呼吸25次/分;血压200/120 mmHg。神志昏迷,气管插管,呼唤睁眼,双侧瞳孔等大,对光反射灵敏,双眼向左凝视,四肢肌力查体不合作,四肢及躯干感觉无法检查,双侧病理征阳性,脑膜刺激征阳性,其余查体不合作。
影像学检查:
(1)头颅CT:蛛网膜下腔出血,前交通动脉瘤。
(2)肺部CT:胃管置入状态;气管插管状态;两肺炎症,部分坠积性;右肺上叶微小结节;两侧胸膜局部增厚;右侧胸膜局部钙化;两侧少量胸腔积液;纵隔内多发淋巴结,部分钙化;主动脉及其分支、冠状动脉管壁多发钙化斑块。
诊断结果:
(1)前交通动脉瘤破裂伴蛛网膜下腔出血;(2)陈旧性脑出血;(3)高血压病3级;(4)冠状动脉性心脏病;(5)陈旧性膝关节韧带损伤;(6)坠积性肺炎。
03
治疗经过
治疗方案:
预后转归:
术后第一日,患者神志昏迷,给予尼莫地平泵入解除脑血管痉挛,左乙拉西坦预防癫痫,密切观察患者神志瞳孔变化。由于患者血象异常升高,肺CT提示感染,暂给予头孢曲松抗感染治疗。复查头颅CT示,左侧额颞开颅前交通动脉瘤夹闭术后改变;右侧脑室外引流术后;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纵裂积血;脑室内积血;脑内多发缺血性白质病变、腔隙灶;右额底片状低密度影;颅内大动脉管壁钙化斑;鼻窦炎。
图1. 术后第一日复查头颅CT
术后第四日,患者神志较前变浅,GCS评分10分,体温36.8℃,脉搏92次/分,呼吸16次/分,血压136/85 mmHg,继续予以呼吸机辅助通气,持续泵入尼卡地平以及镇静、镇痛药物,以维持生命体征稳定。
术后第六日,患者神志清醒,体温36.6℃,脉搏96次/分,呼吸15次/分,血压135-145/85-93 mmHg,主动被动咳嗽反射功能恢复良好,予拔除气管,面罩吸氧,并停用尼卡地平及镇静镇痛药物,改用既往口服降压药。
术后第七日,患者拔管后第二天,病情稳定,神志清楚,在口服降压药治疗下血压水平良好,当天转回神经外科普通病房治疗。复查头颅CT示,右侧侧脑室引流术后改变,引流管周围少许出血;SAH、脑室内积血;纵裂积血;脑内多发缺血性白质病变、腔隙灶;双额底、左侧基底节片状低密度影;右颞叶局部密度略显低;鼻窦炎、双侧乳突炎。
图2. 术后第七日复查头颅CT
迅速而准确地做出诊断是SAH的治疗关键
在诊断过程中,应重视鉴别诊断,明确是否存在其他原因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如脑动静脉畸形破裂出血),或颅内其他病变导致意识障碍(如脑梗死)。临床可通过进一步检查(如脑血管造影、磁共振成像等)以完全排除其他病因。
及时干预与个体化治疗缺一不可
SAH起病急骤、病情凶险,接诊此类患者时,应尽快评估生命体征,并稳定呼吸与循环。以本例患者为例,可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加强吸痰及起到湿化;同时,可积极给予镇静镇痛药物,血压控制,并预防血管痉挛和癫痫发作。
合理的早期血压管理有助于控制疾病进展,实现重要靶器官保护
良好的并发症预防与预后管理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SAH治疗期间,应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预防和处理并发症。术后可给予镇静镇痛药物以降低脑氧代谢速率,和脱水剂以降低颅内压,同时,也有助于改善局部及整体脑水肿情况;还可根据患者情况给予预防性抗癫痫治疗,以减少癫痫发作。由于SAH患者窒息风险较高,可给予气道保护治疗,并根据患者神志恢复情况来决定是否行气管切开。针对本例患者所出现的坠积性肺炎,应积极予以抗感染治疗,加强翻身、拍背、促排痰。考虑到患者年龄较大、病情较重,有长期卧床可能,需积极预防压疮、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
SAH患者的康复期较长,需要长期的康复治疗和随访。在康复期间,应注意心理疏导和功能锻炼,以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应定期复查头颅CT或MRI,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并发症。
总 结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严重的脑部疾病,需要临床医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通过早期识别、及时干预、个体化治疗和并发症防治,可降低SAH致残率和致死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对于SAH患者,早期血压控制极为重要,需在保证脑灌注的前提下,使用静脉降压药物以实现逐步血压降低。其中,尼卡地平可迅速降低血压,并维持血压在一定范围内,还有助于维持脑部血流灌注,避免因血压波动引起不良脑血管事件,在SAH合并高血压患者中具有较好的临床效用。
声明:本资料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参考,请勿向非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发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