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最新官方标准,血压高不高参考这张表!收藏起来对照看……

健康   2025-01-15 17:33   上海  

我国自1999年就开始将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作为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并在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图片来源:摄图网


2017年,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和美国心脏协会(AHA)联合发布的成人高血压指南首次将高血压的诊断标准调整为≥130/80 mmHg(1 mmHg=0.133 kPa),这一变化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广泛争议。


2024年,我国多部高血压领域重要的指南进行了更新,一起来看看关于高血压诊断标准,各个指南如何描述吧!


一、《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在临床一线得到广泛应用,并在我国高血压和慢性疾病管理、基层指南撰写、临床路径制订、医保政策实施等多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是在2018年版的基础上,根据国内外高血压及相关疾病领域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修订完成的。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推荐成人高血压继续采用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的诊断标准。


并指出:目前,我国采用正常血压、正常高值和高血压进行血压水平分类,并根据诊室血压水平进一步将高血压分为1级、2级和3级。以上分类和分级适用于18岁以上任何年龄的成年人。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


1.正常血压


正常血压为收缩压<120 mmHg和舒张压<80 mmHg。


2.正常高值血压


将血压水平120~139/80~89 mmHg定为正常高值血压,旨在明确此类人群应重视进行生活方式干预。


3.高血压


在未使用降压药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诊室血压≥140/90 mmHg;或连续5~7d测量家庭血压≥135/85 mmHg;或24h动态血压≥130/80mm Hg,白天血压≥135/85 mmHg,夜间血压≥120/70 mmHg。


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使用降压药,血压虽低于上述诊断界值,仍应诊断为高血压。


4.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P)


妊娠期间的高血压定义为诊室血压≥140/90 mmHg,其中收缩压140~159 mmHg和/或舒张压90~109 mmHg为非重度高血压,收缩压≥160 mmHg和/或舒张压≥110 mmHg为重度高血压。


二、《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


结合国内外研究证据并综合考虑卫生经济学等社会因素,《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建议继续采用≥140/90 mmHg作为高血压诊断标准。


同时将收缩压130~139 mmHg和/或舒张压80~89 mmHg定义为“高血压前期 ”。


1.中国成人高血压诊断标准的合理水平


推荐我国成人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为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1B)。


推荐收缩压130~139 mmHg和(或)舒张压80~89 mmHg的血压水平为高血压前期(1B)。


2.高血压前期及高血压患者简化心血管危险分层


高危患者:①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者;②收缩压130~139 mmHg和(或)舒张压 80~89 mmHg伴临床合并症、靶器官损害或≥3个心血管危险因素者。


非高危患者:收缩压 130~139 mmHg 和(或)舒张压80~89 mmHg,且未达到上述高危标准者。


三、《老年高血压特点及临床诊治流程专家共识(2024)》


1.老年高血压的定义


年龄≥65岁,持续或者3次以上非同日坐位收缩压≥140 mmHg(1 mmHg=0.133kPa)和/或舒张压≥90 mmHg,可诊断为老年高血压。


曾明确诊断高血压且正在接受降压药物治疗的老年人,虽然血压<140/90 mmHg,也应诊断为老年高血压。


2.老年高血压的治疗时机与目标值


推荐65~79岁且血压≥150/90 mmHg或血压≥140/90 mmHg的心血管病高危患者开始药物治疗,建议将血压降至<140/90 mmHg,如能耐受,可进一步降至<130/80 mmHg;


建议≥80岁且收缩压≥150 mmHg的患者开始药物治疗,先降至<150/90mmHg;如能耐受,可进一步降至<140/90mmHg以下;


对于衰弱且血压≥160/90 mmHg的老年人,应考虑启动降压药物治疗,建议个体化制定血压目标值,但收缩压尽量不低于130 mmHg。


总之,纵观目前国内外高血压指南,有关高血压的诊断和治疗仍存在诸多争议,例如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不同高血压人群的降压目标值、何时启动降压药物治疗等。


但制定合理的高血压诊断标准还需综合考虑不同血压水平接受降压干预措施的疗效和安全性、干预措施的成本效果、医疗资源的可及性以及多方面的社会影响。

END

参考文献:

[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高血压联盟(中国),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高血压病学分会,等.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J].中华高血压杂志(中英文),2024,32(7):603-700.

[2]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高血压病分会. 老年高血压特点及临床诊治流程专家共识(2024)[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4,43(03):257-268.DOI:10.3760/cma.j.issn.0254-9026.2024.03.001.

[3]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 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疾病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 . 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4, 52(9):985-1032. DOI: 10.3760/cma.j.cn112148-20240709-00377.

声明:本文出自医会宝编辑部,旨在为医疗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文并不能取代医生的专业诊疗意见,如有罹患,需前往专业医院检查诊断。

致:读者朋友

为了不让大家错过医会宝每个工作日17:30

准时推送的医学知识和前沿资讯

下面教大家如何第一时间接收到最新推文:

点击文章开头上方“医会宝”→点击右上角“…” →点选“设为星标  ” 加上星标

这样就不会找不到我们啦!

医会宝
医会宝是面向于临床所有科室的新媒体,旨在为临床医生与学生,提供医疗领域新进展、新指南、前沿专家讲座、名医手术视频、临床经典案例讨论等内容,在这里我们与全国同仁一起学习,共同成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