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患者如何远离卒中?一文详解多个临床场景下的个体化抗凝策略!

健康   健康   2025-01-16 17:32   上海  






近年间,临床对如何有效预防房颤患者发生卒中/栓塞事件开展了大量探索,其相关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手段均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如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AC)、左心耳封堵等。其中,NOAC自问世以来,因其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逐渐替代华法林,成为当前房颤卒中预防的全新趋势。






本期大咖面对面,我们特邀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陈学颖教授、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王延鹏教授、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周根青教授,结合当前指南和最新循证,重点解读NOAC在不同房颤患者中的应用策略,旨在进一步提高我国房颤卒中预防的整体诊疗水平。


01


在您看来,抗凝治疗能为房颤患者带来哪些获益?我国房颤抗凝现状如何?如何为房颤患者制定合适的抗凝方案

周根青教授:



房颤是21世纪心血管流行病,罹患房颤的患者基数仍在不断增大,其危害性也逐渐显露。相关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房颤患者的卒中/栓塞风险约为未发生房颤的同龄人群的3-6倍,给个人、家庭、社会与政府均带来了巨大医疗负担。
由房颤引起的卒中/栓塞事件具有三个特点。其一,高死亡率:据统计,房颤相关卒中发生后1个月内患者死亡率约为25%,1年内为30%-35%。其二,高致残率:在房颤相关卒中后存活者中,约60%-70%会出现卒中后遗症,包括偏瘫、语言障碍、运动感觉障碍。其三,高复发率:如未对可控的房颤卒中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管理,或未能改善房颤负荷,则房颤相关卒中后存活者仍将面临较高的卒中复发风险。

针对此类严重并发症,口服抗凝药物(OAC)是重要的预防手段。既往研究表明,华法林可使卒中/栓塞风险降低64%,全因死亡风险降低26%[1]。如今,OAC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以预防房颤相关卒中/栓塞事件,但我国抗凝治疗率仍未达到理想水平。调查显示,上海松江区的房颤患者抗凝率仅有30%,以此为基础进行推算,我国相当部分地区的房颤抗凝率可能未及10%,尤其是在经济条件相对困难的偏远地区。

因此,我国房颤卒中预防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一方面,需要加强广大临床医师对于房颤卒中预防工作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也需要进一步推动OAC的临床普及,提高药物可及性,以降低广大房颤患者的卒中/栓塞风险。

王延鹏教授:



房颤是一种复杂的心律失常,因其高发病率和致死率,逐渐受到临床和患者重视。房颤可引起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预后相对更差,同时也可引起系统性栓塞。为避免房颤患者发生此类严重并发症,预防工作极为关键。目前,教科书、指南共识均明确推荐对房颤患者使用OAC进行预防性治疗。其中,华法林作为经典OAC,有数十年临床应用历史;而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AC)因其循证证据更为充足,临床效果更佳,在指南共识中得到了更高的推荐等级,且被推荐用于绝大多数房颤患者。
然而,我国房颤抗凝现状却不容乐观。除了重视程度不足以外,抗凝强度不足、随意减少药物剂量的问题也广泛存在于临床。高出血风险并非抗凝治疗的禁忌证。若患者没有明确的减药指征,例如肝肾功能不全、低体重、合并用药等,仍建议使用足量的抗凝药物,以起到充分的卒中/栓塞预防效果。需强调的是,一切治疗都应以患者的临床情况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面对真实世界中病情复杂的房颤患者,还应在指南建议的基础上,个体化地调整用药方案。

02


房颤作为增龄性疾病,多发于老年人群。我国老年房颤患者基数庞大,对于该患者群体,应如何选择合适的抗凝治疗方案

周根青教授:



老年人群是房颤的高危群体。据报道,全球房颤患者的平均年龄约在70岁-75岁之间。同时,老年人群也是房颤相关卒中/栓塞事件的高发群体。虽然CHA2DS2-VASc评分量表中,无论患者为75岁还是90岁,均被记为2分,但两个年龄段患者的卒中/栓塞风险仍存在一定差异,且风险随年龄上升而成倍增长。相对而言,年轻人群在房颤患者群体中的占比低,其卒中/栓塞风险和抗凝需求往往也更低。因此,老年房颤患者是抗凝治疗的重点管理人群
需注意的是,老年房颤患者也面临着较高的增龄性出血风险,尤其是85岁以上患者的自发性颅内出血风险将显著增加。同时,老年房颤患者往往有更多合并症,以及重要脏器功能衰退,包括肝、肾、心脏、胃肠道等,需要服用大量药物进行治疗。
但应强调的是,卒中/栓塞事件与出血事件的危险因素存在一定程度重叠,高出血风险的房颤患者或许更能从抗凝治疗中获益。因此,临床不能将出血风险作为是否启动抗凝治疗的评判标准,但需重点关注可逆的出血相关危险因素,并积极予以纠正和管理。同时,年龄也并非药物剂量调整的参考指标。考虑到患者年龄越高、卒中/栓塞风险越高,规范且足量的抗凝治疗更有利于其预后。若患者存在特殊情况,则可结合不同抗凝药物的特性选择更合适的剂量。例如,极高龄、低体重、衰弱或肌酐清除率低的房颤患者使用艾多沙班进行抗凝时,可选择30 mg或15 mg。
整体而言,老年房颤患者的卒中预防应先以卒中/栓塞风险与出血风险评估作为起点,再进行出血危险因素识别与管理,并以此为基础来指导长期规范抗凝,同时根据患者的个体特征,针对性地优化用药方案,从而保障患者预后。

03


既往研究表明,亚洲房颤患者的平均体重明显低于非亚洲房颤患者。那么,低体重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有哪些特殊性?应如何选择合适的抗凝治疗方案

王延鹏教授:



低体重房颤患者在临床中较为常见,尤其是在我国南方地区。部分老年房颤患者的体重可能仅有四十余公斤。此类患者的卒中/栓塞风险与出血风险均较高,抗凝药物剂量略有偏高或患者合并其他危险因素时,便极有可能发生出血事件。同时,此类患者也更易复发房颤,且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效果欠佳,需行导管消融术。
以个人经验来说,低体重房颤患者的抗凝方案制定需要充分遵循个体化原则。首先,应明确患者是否有抗凝指征。在剂量选择上,理想情况是以最小剂量实现最佳治疗效果,但每位患者的基础情况、合并症、联合用药均不同。在药物选择上,与华法林相比,NOAC治疗窗更宽,血药浓度相对更稳定,治疗安全性更佳。其中,30或15 mg艾多沙班治疗低体重房颤患者有明确的循证依据。
整体而言,低体重房颤患者有更高的出血风险,在选择抗凝方案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考虑。NOAC可能是此类患者较好的抗凝选择。如患者有明确的抗凝指征,且抗凝相关风险较高,还可考虑选择左心耳封堵术。

04


2024 ESC期间发表的EPIC-CAD研究验证了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使用艾多沙班单药进行长期抗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临床上,您会如何为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制定合适的抗栓治疗方案,在提高抗栓治疗获益的同时减少出血风险?最新发表的EPIC-CAD研究对此有何指导作用

周根青教授: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约1/3房颤患者合并有冠心病。由于冠心病与房颤引起血栓形成的机制不同,患者所需服用的药物类型并不相同,但仍归属于“抗栓药物”这一范畴。对于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早期用药策略是经典的三联抗栓方案,即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华法林。然而,三联抗栓治疗的出血风险较高;相较而言,二联抗栓能在保障缺血/栓塞预防效果的同时,进一步降低出血风险,为患者带来更多获益。随着房颤抗凝进入NOAC时代,抗血小板药物+NOAC的双联抗栓方案也逐渐演变为当前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的主流选择。
目前,如何进一步优化抗栓方案、降低出血风险仍是临床的研究重点。AFIRE研究、EPIC-CAD研究均表明,对于稳定型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抗凝单药与双联抗栓的缺血/卒中预防效果无明显差异,但前者的出血风险明显更低[2-3]。另一方面,新型支架也有助于降低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的缺血/栓塞风险,与NOAC共同为缩短术后双联抗栓治疗时程奠定了重要基础,且得到了广泛的循证证据支持。
在此大背景下,临床医师可考虑缩短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的三联抗栓及二联抗栓治疗时程,尽早更换为抗凝单药。但对于部分特殊病变类型的患者(如左主干病变、分叉病变),或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发生风险较高时(如支架贴壁不良、膨胀不全),仍应适当延长抗栓治疗时程。

王延鹏教授:



以个人经验来说,通常不会直接对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使用三联抗栓治疗,NOAC+氯吡格雷的双联抗栓方案作为起始用药策略可能更为合适。而若患者确实有较高的缺血/栓塞风险(如PCI术后),则仍采取三联抗栓方案。值得一提的是,对于高栓塞风险、低出血风险的患者,可以适当延长三联抗栓治疗时程至1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另外,不推荐使用替格瑞洛进行联合抗栓治疗


总结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房颤相关疾病负担逐年增加,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1]在房颤相关卒中预防方面,NOAC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更佳,为临床医师与患者提供了更合适的抗凝选择。然而,出于对抗凝出血风险的担心以及低体重、合并症、合并用药、抗凝重视程度不足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房颤抗凝治疗率和抗凝质量均未达到理想水平。未来还需要从多方面努力,进一步改善我国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情况。

在此次大咖面对面的最后环节,陈学颖教授总结并表示,国内外指南均明确推荐使用NOAC进行房颤卒中预防,而在实际应用中,需以指南为参考,结合患者个体情况,在兼顾安全性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NOAC应用方案。例如,对于高龄、低体重、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可以选择30 mg艾多沙班,甚至更低剂量(15 mg)进行抗凝。除药物治疗以外,房颤消融、左心耳封堵等介入手段也是房颤卒中预防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应用不同治疗手段,为患者提供多样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能为房颤患者带来更多获益。



专家介绍


陈学颖 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心血管内科博士、硕导
美国心律学会Fellow(FHRS)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青年委员、希浦系统起搏工作委员会委员、女医师联盟委员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青年副主任委员、女性心律失常工作委员会委员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心血管病分会委员

中国老年医学会心电与心功能分会委员

上海心律学会委员、青年委员会副主委

PACE杂志编委、《实用心电学杂志》中青年编委、《Europace杂志中文版》编委、《中华心脏与心律电子杂志》编委

主要从事心血管疾病的临床与研究工作,特别擅长心脏起搏器的植入和随访

曾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下州医学中心进修学习

已发表SCI及核心期刊论文70余篇,授权实用新型专利4项,副主编专著3本

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上海市卫计委、上海申康中心等的课题4项

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2022年度上海市医学科技奖二等奖

作为主要完成人获2019年度上海医学科技奖二等奖

作为第一完成人多次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临床新技术推广奖三等奖、入围奖和新技术认证

王延鹏 教授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
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

上海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专业委员会委员

擅长心血管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治,以及危重症的处理

主要从事缓慢心律失常的起搏治疗和快速心律失常的消融治疗

在Cardiovascular Research等SCI杂志发表论著数篇

以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参与面上项目多项

周根青 教授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病医学中心主任助理、医疗组组长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入选医院特色人才计划

国家卫健委心律失常介入培训导师

中组部“西部之光”计划带教导师

左心耳封堵全球带教专家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心房颤动学组成员、起搏学组成员

上海心律学会委员、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

擅长于心律失常的诊断和治疗,累计手术近8000例,每年个人手术量约1000例,帮助国内多省市100余家医院开展心律失常介入手术

主持课题9项,参与课题20余项;起草了我国第一个心房颤动数据集标准;副主编专著1部;发表学术论文63篇,其中SCI 论文52篇;授权专利4项
END

参考文献:

[1]赵志宏,张邢炜.中国心房颤动流行病学调查20年[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23,37(03):232-235.DOI:10.13333/j.cnki.cjcpe.2023.03.008.

[2]Cho MS, Kang DY, Ahn JM, Yun SC, Oh YS, Lee CH, Choi EK, Lee JH, Kwon CH, Park GM, Choi HO, Park KH, Park KM, Hwang J, Yoo KD, Cho YR, Kim JH, Hwang KW, Jin ES, Kwon O, Kim KH, Park SJ, Park DW, Nam GB; EPIC-CAD Investigators. Edoxaban Antithrombotic Therapy for Atrial Fibrillation and Stabl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N Engl J Med. 2024 Sep 1. doi: 10.1056/NEJMoa2407362.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39225258.

[3]Matoba T, Yasuda S, Kaikita K, Akao M, Ako J, Nakamura M, Miyauchi K, Hagiwara N, Kimura K, Hirayama A, Matsui K, Ogawa H; AFIRE Investigators. Rivaroxaban Mon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After Coronary Stenting: Insights From the AFIRE Trial. JACC Cardiovasc Interv. 2021 Nov 8;14(21):2330-2340. doi: 10.1016/j.jcin.2021.07.045. PMID: 34736731.

审批编码:CN-20250115-00016
声明:*仅代表专家个人学术观点
         *本资料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参考,请勿向非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发放

致:读者朋友

为了不让大家错过医会宝每个工作日17:30

准时推送的医学知识和前沿资讯

下面教大家如何第一时间接收到最新推文:

点击文章开头上方“医会宝”→点击右上角“…” →点选“设为星标  ” 加上星标

这样就不会找不到我们啦!














医会宝
医会宝是面向于临床所有科室的新媒体,旨在为临床医生与学生,提供医疗领域新进展、新指南、前沿专家讲座、名医手术视频、临床经典案例讨论等内容,在这里我们与全国同仁一起学习,共同成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