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管消融围术期的抗凝方案该如何选择?一文总结专家观点!

健康   健康   2025-01-08 17:32   上海  






安全有效的节律控制是房颤(AF)治疗的理想策略[1],其有利于延缓房颤的病理生理进展,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其中,导管消融技术在近年间取得迅速发展,现已成为维持窦律、预防房颤复发、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导管消融术中及术后血栓形成及栓塞事件风险明显增加,若未予以患者充足抗凝治疗,则将降低窦律维持带来的临床净获益。因此,导管消融围术期的规范抗凝治疗对于患者预后改善至关重要。






本期大咖访谈,我们特邀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刘启明教授,重点讲解房颤导管消融围术期的抗凝治疗方案,以期为广大临床医师提供更多经验参考和借鉴。


01


2020年ESC房颤指南首次提出CC-ABC整体管理路径以来,导管消融等节律控制愈发得到临床重视。据统计,2019年全国完成房颤射频更是已近10万例,预估2030年国内房颤导管消融例数将达到100万例。在实际临床中,您认为哪些患者需要通过导管消融进行节律控制

刘启明教授:



《2020 ESC房颤诊断与管理指南》[2]首次提出“CC-ABC”整体管理路径,其中,“A”为抗凝/卒中预防,“B”为优化症状控制,“C”为合并症及危险因素管理。“CC-ABC”整体管理路径着重强调了节律控制在房颤症状控制中的重要性,常见手段包括药物复律、导管消融、外科手术方式等。

该指南指出,导管消融可用于药物复律效果不佳的阵发性房颤患者(Ⅰ,A),未合并房颤复发风险因素(Ⅰ,A)的持续性房颤患者,以及合并房颤复发风险的持续性房颤患者(Ⅰ,B)[2]同时,导管消融也被推荐作为一线节律控制手段,用于治疗高度怀疑心动过速心肌病(TIC)的房颤患者(Ⅰ,B),以及经筛选的房颤合并射血分数降低心衰(HFrEF)的患者(Ⅱa,B)[2]

最新发表的《2024 ESC/EACTS房颤管理指南》[3]提出了全新的房颤管理路径“AF-CARE”,其中,“C”为合并症和危险因素管理,“A”为卒中与血栓栓塞事件预防,“R”为室率控制与节律控制减轻症状,“E”为评估和动态再评估

“CC-ABC”路径与“AF-CARE”路径的治疗理念上存在共同点,两者均强调了抗凝治疗预防卒中、房颤症状控制等环节的重要性。另外,在导管消融方面,新版指南并未进行调整,仍建议积极采取导管消融等手段对房颤患者进行有效的节律控制[3]


02


房颤患者有较高的卒中/血栓栓塞发生风险。在您看来,房颤患者是否需要在导管消融术期间持续进行抗凝治疗?其对于患者预后改善具有怎样的重要作用

刘启明教授:



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发生卒中的几率是正常人群的5倍,发生心衰的几率是正常人群的3倍。此类患者群体本身就具有较高的栓塞/卒中风险。同时,导管消融可能造成内膜损伤,进一步增加血栓形成风险。因此,导管消融围术期予以持续抗凝治疗对于房颤患者的栓塞/卒中预防极为关键

目前,肺静脉隔离仍是房颤导管消融的基石,术中需行房间隔穿刺将消融器械送入左房,再行肺静脉电隔离。一般情况下,术中会予以肝素抗凝,同时动态监测并维持ACT300-350 s之间。另外,部分中心会在房间隔穿刺后于鞘管内持续灌注肝素化盐水,以避免鞘管内血栓形成。

除了药物抗凝以外,消融器械的选择也至关重要。随着技术进步,消融导管迅速更新迭代,基于消融功率、压力监测或消融指数(AI)等不同技术进行消融所造成的损伤程度不同,术中血栓形成的风险亦存在差异。如今,AI指导房颤消融已成为临床常规选择,旨在减少血栓形成,避免术中出现血栓栓塞事件。


03


目前,国内外指南均认为,抗凝治疗需贯彻房颤导管消融围术期始终。结合您的临床经验来看,应如何开展规范抗凝治疗,以最大化患者获益

刘启明教授:



栓塞/卒中预防是房颤诊疗领域的永恒话题之一,目前,国内外指南均建议在房颤导管消融围术期积极予以抗凝治疗

一般来说,建议在术前进行3周抗凝治疗,并常规使用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或心腔内超声(ICE)排除心房内血栓;术中则需予以肝素抗凝,并动态监测ACT;同时,术后也应给予至少2-3个月规范抗凝治疗。

需强调的是,若患者的栓塞/卒中风险较低(CHA2DS2-VASc评分<2分)且消融手术成功,可以在术后2个月时停用抗凝药物;但对于高栓塞/卒中风险(CHA2DS2-VASc评分≥2分)的房颤患者,暂无证据表明其可在术后2个月时停用抗凝药物,因此,即使手术成功,也需要接受长期持续抗凝。

抗凝药物选择上,虽然华法林是临床最常见用药,但需频繁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不便于临床使用,且患者出血风险较高,因此,更推荐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包括Ⅱa因子抑制剂(达比加群酯)、Ⅹa因子抑制剂(艾多沙班等)


04


在您看来,房颤导管消融术后,是否有必要接受长期持续抗凝治疗?在实际临床中,您会如何对消融术后患者进行长期持续抗凝

刘启明教授:



导管消融术可以帮助房颤患者恢复窦律,但并不能满足其栓塞/卒中预防的需求。同时,抗凝治疗需贯彻房颤治疗的始终,其与患者的房颤类型、疾病负荷均无关。因此,在导管消融术后,仍应根据手术是否成功、栓塞/卒中风险高低,综合评估患者接受长期抗凝治疗的必要性。
在消融手术成功的前提下,患者若为阵发性房颤且栓塞/卒中风险较低,便可在术后2个月停用抗凝药物;患者若为长程持续性房颤且栓塞/卒中风险较高,则仍需继续服用抗凝药物。另外,对于消融手术失败、术后复发房颤的患者,即使其栓塞/卒中风险较低,也应重启抗凝治疗。
值得强调的是,基于“AF-CARE”管理路径,房颤抗凝治疗应是一个长期动态管理的过程。若血压、心衰等相关因素得到有效控制,患者的栓塞/卒中风险也会随之降低。此时,应重新评估患者的栓塞/卒中风险,以判断是否需要继续抗凝。
对于有抗凝治疗需求的房颤患者,应进一步评估其出血风险,但不建议因高出血风险而停用抗凝药物,并积极纠正可纠正的出血相关风险因素,如高血压、肾功能不全等。同时,部分患者可能有其他合并症,需注意用药安全性问题,避免发生药物间相互作用。若使用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还应关注患者的目标范围内时间(TTR)。
整体来说,房颤导管消融术后的抗凝治疗方案需遵循个体化原则,在降低栓塞/卒中风险和减少出血事件之间寻求平衡。


总结


导管消融是房颤节律控制的重要手段,其可帮助患者恢复窦律、改善症状、减少或终止房颤发生。然而,导管消融并不能用于预防房颤相关栓塞/卒中事件,且可能一定程度增加该类不良事件风险。无论在“CC-ABC”路径中,还是在“AF-CARE”路径中,抗凝治疗始终是房颤整体管理的“主旋律”之一,是预防栓塞/卒中事件的重要手段。因此,临床应充分重视导管消融围术期及术后长期抗凝治疗的必要性,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抗凝方案,以保障其长远期预后。



专家介绍


刘启明 教授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

医学博士,二级教授/一级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美国心脏病学会资深会员FACC/美国心律学会资深会员FHRS

中华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常务委员/中华心血管病学分会委员

中国医促会心律与心电分会副主任委员

湖南省心血管病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湖南省心电生理与起搏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湖南省心血管病介入诊疗质控中心副主任

湖南省医学科学骨干人才,湖南省普通高校骨干青年教师

国家卫健委授予“健康卫士”荣誉称号

《PACE》、《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等期刊编委

美国Oklahoma大学和德国汉堡St. Georg医院访问学习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项,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3项,国家科技部重点专项1项,湖南省科技创新重大项目1项

主编国内首部《无导线心脏起搏器》专著



END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 心房颤动诊断和治疗中国指南.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3,51(06):572-618. DOI:10.3760/cma.j.cn112148-20230416-00221

[2]Hindricks G, Potpara T, Dagres N, Arbelo E, Bax JJ, Blomström-Lundqvist C, Boriani G, Castella M, Dan GA, Dilaveris PE, Fauchier L, Filippatos G, Kalman JM, La Meir M, Lane DA, Lebeau JP, Lettino M, Lip GYH, Pinto FJ, Thomas GN, Valgimigli M, Van Gelder IC, Van Putte BP, Watkins CL; ESC Scientific Document Group. 2020 ESC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atrial fibrillation developed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Cardio-Thoracic Surgery (EACTS): The Task Force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atrial fibrillation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ESC) Developed with the special contribution of the European Heart Rhythm Association (EHRA) of the ESC. Eur Heart J. 2021 Feb 1;42(5):373-498. doi: 10.1093/eurheartj/ehaa612. Erratum in: Eur Heart J. 2021 Feb 1;42(5):507. doi: 10.1093/eurheartj/ehaa798. Erratum in: Eur Heart J. 2021 Feb 1;42(5):546-547. doi: 10.1093/eurheartj/ehaa945. Erratum in: Eur Heart J. 2021 Oct 21;42(40):4194. doi: 10.1093/eurheartj/ehab648. PMID: 32860505.

[3]Van Gelder IC, Rienstra M, Bunting KV, Casado-Arroyo R, Caso V, Crijns HJGM, De Potter TJR, Dwight J, Guasti L, Hanke T, Jaarsma T, Lettino M, Løchen ML, Lumbers RT, Maesen B, Mølgaard I, Rosano GMC, Sanders P, Schnabel RB, Suwalski P, Svennberg E, Tamargo J, Tica O, Traykov V, Tzeis S, Kotecha D; ESC Scientific Document Group. 2024 ESC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trial fibrillation developed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Cardio-Thoracic Surgery (EACTS). Eur Heart J. 2024 Aug 30:ehae176. doi: 10.1093/eurheartj/ehae176.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39210723.
审批编码:CN-20250103-00014
声明:*仅代表个人学术观点

 *本资料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参考,请勿向非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发放

致:读者朋友

为了不让大家错过医会宝每个工作日17:30

准时推送的医学知识和前沿资讯

下面教大家如何第一时间接收到最新推文:

点击文章开头上方“医会宝”→点击右上角“…” →点选“设为星标  ” 加上星标

这样就不会找不到我们啦!

医会宝
医会宝是面向于临床所有科室的新媒体,旨在为临床医生与学生,提供医疗领域新进展、新指南、前沿专家讲座、名医手术视频、临床经典案例讨论等内容,在这里我们与全国同仁一起学习,共同成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