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脂异常与基因、年龄、生活方式及环境等因素相关。老年人多存共病状态,包括糖尿病(DM),慢性肾脏病(CKD),甲状腺功能减低等多种疾病,均可导致血脂代谢异常。
图片来源:摄图网
但我国老年人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甘油三酯(TG)总体水平低于西方人群,血脂异常以轻、中度增高为主。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
血脂异常通常指血清中胆固醇和(或 )TG 水平升高,俗称高脂血症。
在常用的血脂指标中,与 ASCVD 发病风险呈因果关系且作为临床首要治疗靶点的血脂指标是LDL-C。
TG也是ASCVD的危险因素,危险分层时也作为ASCVD风险增强的危险因素。此外,严重高TG的患者,降低TG可减少胰腺炎发生风险。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治疗老年人血脂异常的基本措施。主要包括:
戒烟、限酒,均衡饮食,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摄入,增加蔬菜、水果、鱼类、豆类、粗粮、全谷类、坚果及富含植物甾醇、纤维的食物摄入,不提倡老年人过度严格控制饮食和减轻体重。
建议老年人坚持规律有氧运动,运动时应注意避免运动导致的损伤和跌倒,有条件者可在运动康复专业医师评估及指导下选择运动方案。
但需要注意的是,相较于年轻人而言,高龄(≥75岁)老年人群中,减重、运动对调脂治疗的非常有限,有研究报道其对心血管事件的影响可能来源于控制其他危险因素。
《≥75岁老年患者血脂异常管理的专家共识》指出≥75岁的老年患者应在保证热量摄入的基础上,以摄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不推荐积极的运动减重作为常规治疗。
首先进行生活方式治疗的老年人,应于6~8周复查血脂水平,达标者应继续坚持健康生活方式,3~6个月复查;如持续达标,每6~12个月复查。当生活方式干预不能达到降脂目标时,可以考虑加用降脂药物。
图片来源:摄图网
尽管老年人服用他汀类药物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好,仍应及时识别并处理相关不良反应。通常,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随剂量增大而增加,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肝功能异常、肌损害等。
在服用他汀类药物前后4周复查血脂、肌酶及肝肾功能,服药时应监测有无肌痛、乏力和消化道症状等不良反应,长期使用应定期随诊。服用他汀后出现肌肉或消化道症状的患者,应监测肌酶及肝功能。
如血肌酸激酶(CK)升高未超过正常上限4倍且肌肉症状轻微或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升高未超过正常上限3倍,可继续服用他汀类药物并复查。
血CK升高超过正常上限4倍或ALT、AST超过正常上限3倍及胆红素升高,应停用或减少他汀类药物剂量,恢复正常后再次评估他汀类药物的获益/风险,决定是否继续服用他汀或换用其他调脂药物;若需继续使用调脂药物,可更换种类或减少剂量后密切观察。
如CK升高超过正常上限10倍,应立即停用他汀并入院进行水化治疗。3~6个月未达标者,应调整他汀类药物的剂量或种类,必要时加用依折麦布或 PCSK9抑制剂,达标后每6~12个月复查。
≥ 75 岁老年人他汀类药物的证据较少,普伐他汀在高危老年人中的前瞻性研究(PROSPER)结果显示普伐他汀 40 mg组较安慰剂显著降低 MACE 发生率 15%,为老年患者他汀类药物一级预防提供了部分证据。
参考文献:
[1]中国血脂管理指南修订联合专家委员会.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J].中国循环杂志,2023,38(03):237-271.
[2]刘梅林, 张雨濛, 付志方, 等 . 老年人血脂异常管理中国专家共识[J]. 中华内科杂志, 2022,61(10): 1095-1118. DOI: 10.3760/cma.j.cn112138-20220407-11251.
[3]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 ≥75岁老年患者血脂异常管理的专家共识. 中国心血管杂志,2020,25(03):201-209. DOI:10.3969/j.issn.1007-5410.2020.03.001
[4]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脂质与脂蛋白专业委员会, 等 . 中国临床血脂检测指南[J].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22, 45(10): 1017-1033. DOI:10.3760/cma.j.cn114452-20220829-00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