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ICH)是第二大卒中亚型,也是世界范围内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迄今为止,全球范围内的初级和综合卒中中心对ICH诊治尚缺乏有效的标准化流程。基于当前的研究进展,包括中国、美国在内的多个国家及地区的ICH领域专家于2024年提出了急性自发性ICH的早期综合管理方案——Code ICH。针对ICH患者入院初期的关键阶段,Code ICH[1]给出了完善且快速的综合管理方案,并重点强调:
综合管理可提高患者对最佳实践的依从性,并改善临床疗效和患者预后;
聚焦于早期血压控制和抗凝逆转的ICH综合管理是可行且有效的;
血压控制应给予静脉注射药物,尼卡地平、氯维地平、拉贝洛尔等是最合理的选择;抗凝逆转应尽快实施,如针对口服抗凝剂的特定逆转药物等,以降低血肿扩大风险。
那么,对于Code ICH专家共识,各位临床一线医师们又有哪些独特见解和心得体会?
早期干预对ICH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有何意义?
对于ICH患者,早期干预的意义重大,通过早期识别血肿扩大风险、快速启动降压治疗和抗凝治疗以及密切监测和调整干预方案,可以显著改善患者预后,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提高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并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其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1) 功能预后改善:ICH发病后6小时是血肿扩大的高风险期,而血肿扩大会显著增加神经功能损害和死亡。早期手术干预(如微创手术)有助于清除血肿,减轻对周围脑组织的压迫,避免长时间颅内高压引起不可逆损伤,为神经功能恢复创造有利条件。
2) 为后续治疗争取时间:通过早期控制血压、血糖等生理参数,可以为后续手术及其他治疗建立良好基础,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保障治疗的安全性。
3) 缩短住院时间:早期干预可以加速病情好转,降低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褥疮等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7天内出院的可能性,从而降低医疗负担,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
4) 改善长期预后:早期干预有助于改善ICH患者的长期预后,降低疾病复发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整体健康状况。
图片来源:摄图网
如何降低ICH患者血肿扩大的风险?
积极控制血肿扩大风险是ICH早期干预的首要任务之一,通过早期诊断、血压管理、止血治疗、镇静镇痛、逆转抗凝等手段,可降低ICH血肿扩大风险,改善患者预后。主要预防措施如下:
1) 快速诊断与风险评估:在ICH发生后,临床应尽早进行头颅CT扫描,根据CTA点征或其他影像学标志物以快速诊断、预测并监测血肿扩大风险。
2) 血压管理:患者血压过高是导致ICH患者血肿扩大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合理控制血压至关重要。
3) 止血治疗:虽然重组活化因子Ⅶ、氨甲环酸等止血药物对于ICH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存在争议,但在发病后早期予以止血治疗可能有助于降低血肿扩大风险。
4) 镇静镇痛:对于烦躁不安或疼痛明显的患者,可通过给予适当的镇静镇痛治疗,以减轻症状和避免血压升高。
5) 逆转抗凝:许多ICH患者可能同时存在凝血功能障碍,如长期服用抗栓药物。对于该类患者,及时纠正凝血功能是降低血肿扩大风险的关键措施。若为华法林所致凝血异常,可以使用维生素K、凝血酶原复合物等进行拮抗;若为新型口服抗凝药物所致,则可使用特异性拮抗剂(如依达赛珠单抗等)。
6) 手术治疗:外科手术是清除血凝块和解除血肿占位效应的重要手段,包括传统开颅血肿清除术和微创血肿抽吸术,但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避免不必要的手术风险。
需强调的是,在治疗过程中,需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如意识状态、瞳孔变化等。同时,应避免随意移动患者,以免加重出血或造成其他损伤。
图片来源:摄图网
ICH患者为什么要控制血压?如何考虑降压目标及选择降压药物?
高血压是脑出血主要的可控危险因素,占人群归因危险度的一半以上。在ICH发病早期,合理的血压控制可减少血管壁压力,降低颅内压和血管破裂出血风险,有助于避免血肿扩大、脑水肿、脑疝等并发症发生,但也应避免血压过低导致脑灌注不足。
对于ICH患者,降压目标值需综合考虑其基础血压水平、脑灌注情况、出血部位等多方面因素进行个体化选择。一般认为,在发病后6小时内,若收缩压在150-220 mmHg之间,可考虑降至140 mmHg以下;若收缩压>220 mmHg,则建议在密切监测下进行强化降压,目标值可设定为160 mmHg。在病情稳定后的恢复期,将血压控制在130/80 mmHg以下较为理想。
需注意的是,对于有脑灌注不足风险的患者(如高龄、严重脑血管狭窄、大面积出血或基础血压较低),可适当放宽降压目标值,以避免引发脑缺血损伤;同时,治疗过程中,需严格监测血压变化,结合患者的神经功能表现和头颅CT成像,动态调整降压方案。
降压药物的选择应考虑药物的起效速度、持续时间、药物相互作用、患者耐受性等因素。在ICH急性期,应考虑选择钙通道拮抗剂(如尼卡地平)、β受体阻滞剂(如拉贝洛尔)、硝普钠等静脉降压药物,以实现平稳且快速的血压控制。待患者病情稳定,可逐渐过渡至口服降压药物。
图片来源:摄图网
多学科综合管理模式如何应用于ICH诊疗?
在ICH诊疗中,多学科综合管理模式(MDT)集合了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急诊科、重症医学科、康复科等多学科专家,共同为患者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通过MDT,能够全面评估患者病情,确保治疗方案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早期识别血肿扩大风险、强化降压治疗、手术干预及术后康复等综合措施,显著降低了脑出血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
在患者发病后的急性期,急诊、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影像科等多学科团队应密切合作。急诊医生负责患者的初步评估和急救处理,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医生共同制定治疗方案,影像科医生提供准确的影像学诊断,为治疗决策提供依据。
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康复科医生应尽早介入,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治疗方案,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同时,护理团队要做好患者的日常护理工作,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此外,心理科医生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时进行心理干预,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学科交叉的深入,多学科综合管理模式将在脑出血诊疗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通过持续优化协作机制、提升团队专业能力,将为脑出血患者提供更加全面、高效、个性化的医疗服务,进一步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图片来源:摄图网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