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栓症虽可分为遗传性和获得性两种,但无论是遗传性易栓症还是获得性高凝状态,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容易发生血栓。可以表现为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VTE),也可表现为年轻早发的急性冠脉综合征、缺血性卒中等动脉血栓事件。
现有研究也表明,伴有遗传性凝血系统异常的患者在暴露于获得性危险因素中时,其发生VTE的风险显著高于无凝血系统异常人群:
无VTE史但有VTE家族史的血栓形成倾向女性,妊娠期间其VTE发生的风险会增加2~4倍,且与患病亲属的数量正相关; 伴有先天性抗凝血酶(AT)缺陷的患者,其VTE风险增加5~50倍; 伴有遗传性蛋白C缺陷以及(或)蛋白S缺陷的人群,其VTE发生风险增加6~11倍,且若同时伴有服用口服避孕药,VTE风险甚至可增至600倍。
目前认为,血管壁(内皮)损伤、血液瘀滞和血液成分异常等是血栓形成的基本条件,并在静脉和动脉血栓形成中三要素发挥的作用和占据的地位也有所不同。
而检验结果对易栓症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作用,如凝血检查(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D-二聚体、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纤维蛋白原等)、免疫检查(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狼疮抗凝物,抗心磷脂抗体,抗β2-糖蛋白Ⅰ抗体)、高通量测序基因诊断等。
另外,有部分专家提出,对于大型手术的术前患者、妊娠期妇女、长期使用性激素人群及频繁长途飞行的人群,若存在VTE病史或者家族史,也应考虑对其进行遗传性易栓症的筛查。
(三)血栓形成的早期症状有哪些?
血栓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作为一种全身性的疾病,虽然部分患者的症状不太明显,但有些人也会出现相应的症状表现,血栓发生在不同部位可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1)单侧肢体麻木无力、不听使唤
经常出现单侧肢体的麻木无力、不听使唤,或者是走路腿无力,很可能是血栓堵塞了颅内的血管或颈动脉,造成脑组织缺血缺氧。一旦出现,不管是否能够自行缓解,都应及时就诊。
(2)晨起频繁出现眩晕
出现不明原因的胸闷、胸痛症状,警惕是血栓阻塞了冠状动脉,导致心肌供血供氧不足引发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血栓脱落堵塞肺动脉时,除了胸闷、胸痛,患者还可有呼吸困难、咯血等症状,务必第一时间就诊。
来源:摄图网
(4)睡觉的时候流口水
不正确的睡姿、过度劳累都可导致睡觉的时候流口水,但这些原因引起的流口水经过调整睡姿、休息后可缓解。若睡觉频繁流口水、总往一侧流,且难以缓解的时候,就要警惕是否有血栓了,尤其是要警惕血栓影响脑血管导致局部功能紊乱。
血栓形成可发生在任何年龄段的任何人群,而对于孕妈们来说,出现血栓的时候症状多样且缺乏特异性,可包括呼吸急促、心动过速、腿部疼痛或肿胀、胸闷胸痛、骨盆不适等,其中呼吸急促最常见,其次是心动过速、胸痛及腿部疼痛或肿胀。
对于已经发生血栓的患者,应及时予以治疗管理,抗栓药物是治疗基础。
抗栓治疗需根据患者发生血栓的类型来决定是以抗凝或抗板治疗为主,还是抗凝及抗板双通道处理。而溶栓、取栓及开放流出道则需呼吸科、介入科或血管外科等专科医生选择具体的治疗方案。
对于血栓反复发作且无明显出血风险的患者,应进行长期终生抗凝治疗。小剂量艾多沙班(30mg每日1次)、阿哌沙班(2.5mg每日2次)可作为预防性抗凝的初始选择。
而对于尚未发生血栓事件的患者,只需进行基础预防。如果是暴露在危险因素(高龄、长途飞行、大手术、使用特殊药物或妊娠)下,因预防性药物抗凝,有抗凝禁忌时可考虑物理预防。
此外,也应做好生活方面的管理,以预防血栓的形成,包括:
保持饮食清淡,营养均衡,平时可以多吃一些对血管比较好的食物,比如番茄、洋葱等,也可以多吃粗粮;
经常参加慢跑、快走、打太极拳、八段锦等运动锻炼,但不要剧烈运动;
注意下肢活动、避免脱水,尤其要注意避免久站久坐,或者长时间保持固定的姿势;
注意调整自身气血,在调理血瘀体质的同时调理气虚体质,多做有利于心脏血脉的运动,调整自身心理状态等。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