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92篇:郭哥评课∣整合问题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路径

文摘   教育   2024-10-13 14:34   广东  

整合问题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路径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我并不反对用讲授法教语文,即使是“满堂灌”,只要内容充实,学生爱听,那也可以。如果能够像百家讲坛的专家学者那样,把某个问题讲得深入浅出,这也是一项本领。让康震老师给学生讲古代诗词,那还用什么启发式、合作式教学呢,直接“灌”起来!可惜有这种本领的一线教师少之又少。如果没有深厚的讲授功底,没有精湛的“灌输”艺术,还要硬着头皮、一厢情愿地在讲台上喋喋不休地说个没完没了,学生麻木地、目光呆滞地听老师“讲课”,这样的课自然谈不上有效性。所以我说,如果没有优秀的讲授本领,那就老老实实地实现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调动起来,指导学生学习,让学生扎扎实实参与学习,这样才会有实际的收获。

有时候去听课,课堂氛围很沉闷,上课老师往往会说,这个班的学生就是这样,回答问题一点也不积极,我也没办法呀。这其实都是避重就轻的说法,学生沉闷并不是他的本性。哪怕是学生本性沉闷,教师也有责任把学生的热情调动起来。如果一节课上,学生总是游离于课堂学习,怎么可能会有好的学习效果?这个时候,教师就要反思自己设计的问题了。试想,一节课上,教师不停地提问,但问题都是不需要思考就能回答的,甚至很多问题都是“是不是”“对不对”,那还怎么调动学生呢。因此,我觉得一节课,尤其是阅读课,教师围绕课文设计的问题非常关键。

此前,我提出过“主问题式”的教学设计,即教师依据文本特质、学生阅读文本时遇到的困难和障碍等,设计一个有难度的、有挑战性的大问题,或者说是不经过思考就无法回答的问题。整节课的一半时间都围绕这个主问题展开,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学生先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答案,然后小组合作交流,形成本组的集体结论,最后由小组代表分享学习成果,教师适时进行点评指导。其中,学生应有5-8分钟的独立思考时间,而且答案不能用短语呈现,必须用完整的句子,回答问题的时间不少于1分钟。每节课都有这样的学习时间和方式,学生的阅读能力尤其是思维能力肯定差不了。还有一半时间,前10分钟安排阅读课文,包括朗读、默读等,梳理文章的内容和脉络等,后10分钟进行拓展提升,或者迁移应用。像这样的课堂,教师的难点就在于设计出有挑战性的问题,最好能够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在同化和顺应的心理过程中,实现有效的学习。

那如果说一个问题不能够涵盖文本的主要内容,那就可以设计一组问题。前几天,我听了李正华老师执教的《我爱这土地》。教师设计了“读准:感受音乐之美”“读懂:领略情境之美”“读透:掌握情语类别”等教学环节,同时还关联《艾青诗选》整本书阅读。学生在这节课上的表现很不错,有的学生朗读得非常好,饱含激情,有效调动了其他同学的情绪;有的学生对诗歌解读很深,能够发现不为大众关注的细节,提出问题;也有的同学回答问题时思路清晰,语言流畅,堪称范本。应该说,这节课从整体上讲,质量是很高的。但在问题设计与处理方面,我个人有一些建议,课后与正华进行了交流。

在我看来,如果一节课有好几个问题,这些问题最好不要一个一个地呈现,解决完一个再解决下一个,而是应该将这些问题进行整合,甚至把作为教学资料的句子都转化为问题。比如说,就这首诗而言,有一些细节就值得思考。“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就很奇怪,什么样的鸟要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呢?我们影响中鸟鸣声不是“宛转”“清脆”“美妙”的吗?为什么此处是“嘶哑”呢?还有,为什么“假如我是一只鸟”呢,而不“假如我是一只虎”“假如我是一匹马”呢?还有,“河流”为什么会“汹涌着我们的悲愤”,为什么会“刮着激怒的风”?为什么前文是“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后文突然抓到了另一个意象“来自林间无比温柔的黎明”呢?为什么前文是“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结尾却不是“为什么我的喉咙常常嘶哑”,而是“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呢?除了诗歌文本本身,还有这首诗的写作艺术有哪些,艾青说:“作家并不是百灵鸟,也不是专门唱歌娱乐人的歌妓。他的竭尽心血的作品,是通过他的心的搏动而完成的。”怎么理解这句话?这首诗和《艾青诗选》中哪些诗在意象、情感等方面有相似之处?这么多问题,应该进行一个整合。按照文本问题、创作问题、拓展问题等类别与层次,进行整合,然后形成5-6个小问题,那么这些问题就成为了“问题链”。

对于这些“链式问题”,教师应一次性地呈现出来,然后根据问题的难度、容量等进行分组,可以请每个学生都思考回答这些问题,也可以按照组别分配任务,例如第一组思考回答第1个问题,以此类推。分配任务之后,先由学生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理解,然后小组讨论,形成集体意见,教师可以穿插指导。小组学习之后,就由代表分享学习成果,教师点拨。最后进行总结,形成对这些问题的完整答案。这样的话,一节课主要是由学生在思考和学习,教师起到了一个组织活动、指导点拨的作用。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效的。而且课堂氛围不会沉闷,在小组分享的环节,说不定还会时时出现另教师拍案叫好的回答,也为这节课增光添彩。

当然,对这些问题的处理,可能要占到一节课的一半甚至60%的时间。以这个主环节为界,前面可以安排朗诵的环节,名家朗诵、教师范读、学生朗读、对话交流等,学生可以充分理解这首诗;后面可以安排拓展延伸和迁移训练的环节,由单篇阅读上升到整本书阅读。这样的话,一节完整的阅读课就设计好了。

往期回顾

2024年第91篇:教研有感∣重读张爱玲的《牛》

2024年第90篇:读文有思∣在教学中贯穿“探究性文本细读”的方法

2024年第89篇:读书有悟∣阅读陈晓明教授的《小说的内与外》

2024年第88篇:读书有悟∣学习童庆炳教授的“文学审美论”

2024年第87篇:教研有感∣深圳龙华区交流学习之感悟

2024年第86篇:读文有思∣阅读能力究竟包括哪些层面?

2024年第85篇:郭哥评课∣青年教师的高级修炼

2024年第84篇:郭哥评课∣青年教师的初级修炼

2024年第83篇:读文有思∣整本书阅读教学也要讲究“结构化”

闲人闲思录
郭跃辉,号豫北闲人,语文边缘人。先逃离北上广,后到中山误人子弟。原纪中无名教师,现混迹教研员行伍。政治经济、人事社会一窍不通,唯以读书自遣,惜半生潦倒,一事无成。如有垂青知音,不嫌弃鄙之愚钝,可私结好友,加57351722可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