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80篇:读文有思∣冯善亮老师的“整本书阅读测评”理念

文摘   教育   2024-09-11 07:12   广东  

冯善亮老师的“整本书阅读测评”理念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语文建设》2024年第5期发表了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冯善亮老师的论文《导向真实阅读的中考整本书阅读测评》,这篇论文的出发点不是依据已有的中考试题来梳理总结整本书阅读测评的特点与规律,即“整本书阅读时这样测评的”,而是从“整本书阅读应该测评什么、应该如何测评”这个逻辑原点出发,然后以中考试题作为印证,阐述自己对整本书阅读测评的思考。对我来说,这也是一种新的试题分析的方式。

“应该测评什么、应该如何测评”,与这个话题直接相关的问题是整本书阅读测评的目标。就像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思考“这件事应该如何做”“应该做什么”,首先要思考的问题是我要通过这件事达到怎样的目的,而不是“这件事以前是怎么做的”或者“别人是怎么做的”。这一点也是冯老师在这篇论文中阐述得最为透彻的内容。在他看来,整本书阅读测评和文学类文本测评有着重要的区别,后者考查的是学生在考场上对一篇文本的真实反映,学生和文本都是“在场”的,而前者中的文本是缺位的,学生要通过回忆的方式与文本对话。或者说,整本书阅读考查的不是学生对名著文本的反应,而是学生日常阅读名著及参与读书分享交流活动的积累。从这个意义上讲,今年的广东省名著阅读题不能不说是一种退步。冯老师所说的“学生日常阅读名著及参与读书分享交流活动的积累”,其实就是一种“真实阅读”。在冯老师看来,这种“积累”主要包括如下内容:一是对名著信息的识记与了解,二是阅读名著的感受与经验,三是进行读书分享时的体验与反思。此处,冯老师还举了一个日常生活中读书或观影交流的例子。在日常生活中,观众看了一部电影后,交流的往往是作品中令人印象深刻、记忆犹新的内容,以及欣赏过程中的个人感受、见解,交流也可能因为对作品的看法不一致而发生争论。同理,中考整本书阅读实际应该考查的是:在考场这一特殊情境下,学生基于日常名著阅读的积累而进行(虚拟的)读书分享与交流的真实表现。这种“真实表现”应该是:第一,日常认真读过名著,并和他人进行过读书分享交流,对名著的某些部分印象深刻,对名著的核心内容及其基本特点有较清晰的认识。第二,能根据需要与他人进行阅读分享,参与读书交流活动,负责任地发表个人见解,真实地交流自己的读书经验。这些内容就是冯老师所说的基于“真实阅读”的整本书阅读测评的大方向。

在这个大方向的指导下,整本书阅读应该具体测评哪些内容呢?冯老师的做法依然是“回到原点”,即回到课标对整本书阅读的要求。我们知道,“整本书阅读”是新课标的学习任务群之一,课标明确了该任务群的学习内容与教学提示,即学生应该通过这个任务群学习什么,教师应该如何落实这个任务群的要求。根据第四学段的相关内容,冯老师提炼出了整本书阅读应该考查的三个内容:一是阐述阅读理念,发表个人见解,二是推荐所读名著,撰写鉴赏短评,三是总结读书经验,反思读书方法。这些内容背后的理念在于,整本书阅读测评的考查内容要从事实性知识转向策略性知识,注重考查学生在读书分享交流中表现出来的阅读体验广度、深度以及思维能力水平;从单向的阅读理解转向读写的深度融合,注重考查学生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感受美、发现美的能力和运用语言进行有效读书交流的能力;从静态的作品解读走向动态的方法建构,注重考查学生的整本书阅读经验和元认知能力。

据此反思我对整本书阅读测评的研究及命题实践,我觉得需要改进的地方有:一是整本书阅读测评的研究要回归课标和教材,尤其是关注课标的相关要求。除了课标中的“课程内容”部分,还要关注“课程目标”“学业质量”中的相关表述,看看课标对整本书阅读的基本要求究竟是什么,然后再去分析中考试题,而不是直接从试题出发,总结出所谓的“命题特点”与“命题规律”。前者是一种研究的态度,后者是一种应试的态度。应试本身无可厚非,但应以研究为基础。二是在命题实践中,我注重的还是名著的内容,较少关注学生真实的阅读体验、经验,较少关注整本书阅读的方法,较少关注学生在整本书阅读中的交流,这是我需要不断改进的。当然,这并不是说名著内容不重要,而是说要与阅读方法、阅读体验等结合起来考查。

“整本书阅读应该这样测评”和“应该测评这些内容”的指引下,再去研究命题,思路就更清晰了。符合这个要求的命题策略和内容,就值得推崇;不符合的,就需要反思。冯老师提出了两点:一是尊重阅读个性。理想的测评应该是:根据高层级能力覆盖低层级能力的认知规律,设计考查能力层级高的试题,设置开放性强、具有弹性的答题空间,引导真正读过名著的学生,根据自身的阅读积累、偏好和特长自主选择名著的相关内容完成作答,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发挥出最高水平。这类试题的特点自然是开放性,没有固定的答案,类似于作文的测评。例如“从读过的文学名著中推荐一位令自己感动的英雄人物,仿照《感动中国颁奖词》写一段简短的话介绍这位英雄人物,要求既能概述其主要事迹,又能反映人物的性格”,这道题就带有较强的开放性,可以体现学生对英雄人物的认识与感知,从而实现个性化阅读。二是强化关联整合。这一点与我过去对整本书阅读测评的研究就有了相通之处,即命制关联类、整合类的试题,体现综合性和探究性。同一作品内部,可以实现不同主题、内容、人物、情节、艺术特点等的关联整合;不同作品之间,也可以实现关联整合,例如将整本书阅读与文学类文本、实用类文本等进行关联耦合。同时,还可以实现作品与生活之间的关联,例如温州市2022年中考题要求学生从五部名著中选择两部围绕“责任与担当”进行关联思考,拟写一个小论文标题,并结合名著内容进行简要论述。这道题既能体现对阅读个性的尊重,同时也实现了名著之间的关联与整合。

往期回顾

2024年第79篇:读文有思∣如何从学业质量角度分析中考试题?

2024年第78篇:读文有思∣如何控制语文试卷的难度?

2024年第77篇:读文有思∣如何更好地使用教材课后题?

2024年第76篇:读文有思∣记叙文写作的三重思维路径

2024年第75篇:读文有思∣《红岩》的阅读教学要点与课程开发

2024年第74篇:教研有感∣开展原创命题比赛的得失思考

2024年第73篇:读文有思∣原创命题的关键在选择语料

2024年第72篇:读书有悟∣如何“认识”唐朝诗人——读陈尚君教授的《我所认识的唐朝诗人》

2024年第71篇:读书有悟∣《文学理论:从现代到后现代》阅读札记(下)

闲人闲思录
郭跃辉,号豫北闲人,语文边缘人。先逃离北上广,后到中山误人子弟。原纪中无名教师,现混迹教研员行伍。政治经济、人事社会一窍不通,唯以读书自遣,惜半生潦倒,一事无成。如有垂青知音,不嫌弃鄙之愚钝,可私结好友,加57351722可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