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83篇:读文有思∣整本书阅读教学也要讲究“结构化”

文摘   教育   2024-09-18 07:51   广东  

整本书阅读教学也要讲究“结构化”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结构化是一种常见而不常用的思维方式。前几天,学校给小孩布置了一篇周记,题目是《和班主任谈谈我的宿舍生活》,我就围绕“宿舍生活”给了一点写作提示。题目要求和班主任谈宿舍生活,谈哪些方面呢,如果是想到哪里写到哪里,那班主任读了之后就不知道表达的重点是什么,所以要有条理地写,实际上就是一种结构化的思维。例如先写宿舍生活的实际表现,再写在宿舍生活的感受。实际生活可以从生活环境、作息规律、人际交往等方面写,感受可以从“良好的感受”和“不好的感受”两方面写。虽然只是一篇带有写实性质的周记,但也要写得有逻辑性。紧接着,我就在《语文建设》2024年第7期上读到了一篇论文《例谈整本书模块式结构化阅读教学》,一看题目,我就对文章很有兴趣。整本书阅读教学涉及到的内容很多,学生也不可能像阅读单篇文本那样,对书中的所有内容都有充分的理解。作者认为,整本书阅读教学实施的关键是要把单篇阅读方法进行有效迁移,让大部头名著分成小专题模块,同时着眼于全书或书外,串起整本书的内容和情节,这样学生才能读得清楚、明了和深入。

首先是思想主题模块式结构化专题研讨。即一部作品的主题思想是多维度的,可以化为多个主题模块,每个模块下又可以设计更小的任务,由任务驱动阅读,开展研讨。例如围绕《西游记》“别样路程,人间大道”的主题,可以设计如下六个方面的研讨任务:1.为什么悟空不教唐僧翻筋斗云的法术或者背着唐僧直接飞到目的地呢?2.有人说让妖怪把唐僧吃掉,悟空就不会再受紧箍咒的困扰了,你同意他们的看法吗?为什么?3.三界之中,很多人虽然没吃唐僧肉,但也修成了正果,可妖魔为什么非要吃唐僧肉窃取唐僧的元阳呢?4.如来佛祖为什么不把真经直接传给太宗皇帝,而非要让取经人到灵山取呢?5.悟空既然能用隐身法大摇大摆偷钉耙,为什么不顺手把妖怪打死?或者用定身法把妖怪定住,再一棍打死,岂不方便?6.在第三十二回中,悟空说道,降妖伏魔很容易,只要知道出处就可以。可真面对妖魔时,除非是打不过,否则悟空从来不先查妖怪的出身,这是为什么呢?这些问题看似刁钻古怪,实际上只有联系《西游记》“修身、修心、修善”的主题才能得到回答。只从生活角度去思考,那就会偏离文本。

其次是人物形象模块式结构化专题研讨。主要思路有二:一是内外关联,巧设模块。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与作品内人物自身前后纵向比较阅读、与作品内其他任务横向比较阅读、与作品外正反人物多向比较阅读,设计人物形象主题模块。例如以《水浒传》人物形象主题“别样绰号别样人生”为例,可以设计如下问题:1.说出一组比较熟悉的人物的绰号。2.探究发现英雄绰号的规律。3.探究吴用的绰号。为什么他被称为“智多星”但取了一个谐音为“无用”的名字?4.探究三位女性英雄的绰号。发现她们的名字虽然有点毒,但性格很好。辩论:扈三娘应该嫁给谁?5.探究作者最喜欢自己塑造的哪个人物。6.谈谈你最喜欢的人物及绰号。这样一组问题,可以使学生对《水浒传》人物群像和具像都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二是创设情境,丰富模块。例如围绕《儒林外史》设计“游儒林馆”的情境:1.结合人物身份、经历、绰号、别称、兴趣爱好制作儒林人物猜谜卡。2.替中了举人的范进发一条图文并茂的朋友圈,接着模拟作品中的一个人物,拟写一条符合人物身份和性格的点赞留言。3.给儒林中的人物立牌位、画脸谱。将儒林人物按醉心科考的酸腐儒、道德败坏的假儒、自诩风流的假名士、自私虚伪的乡绅、趋炎附势的百姓、超然洒脱的真儒、淡泊名利的真君、坚守道义的百姓、离经叛道的红颜九个牌位进行归类,然后分别为其画上京剧脸谱。这是对《儒林外史》人物群像的整体梳理,不过我个人觉得“画京剧脸谱”的任务难度过大,而且与整本书阅读本身的关联度没有那么高。

再次是表现手法模块式结构化专题研讨。除了思想主题、人物形象等内容层面外,作品的结构、手法、语言等形式层面,也可以形成专题。作者举了《艾青诗选》中“反复”与“反常”手法的例子,围绕这种手法设计如下任务:1.体味“土地”意象在不同诗歌中的反复,通过精选诗句,在诵读中感悟“土地”意象的不同语气、语调、不同情致。2.品析诗集中大量反复出现的“太阳”“光明”“火把”等意象。3.品味同一首诗歌内部的反复。4.探寻反常的意象。5.探寻反常的人物关系。比读《大堰河,我的保姆》和《我的父亲》,发现不合常理的地方。这五项任务,看似简单,实际上是由不同诗歌意象间的“反复”到同一首诗歌内的“反复”,由“反复”的艺术形式到“反复”的情感价值,由自然描写的反常到人物言行的反常,构建起一个从形式到内容再到情感的结构化整体。我个人认为,这样的问题是有价值的。

至于如何在教学中处理这些结构化的问题,作者没有明确提及。不过我个人认为,最好的方法是一次性将问题和盘托出,学生分组讨论不同的问题也好,每个学生思考解答所有的问题也好,反正就是要保证问题的整体性和逻辑性。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习惯于将问题一个一个抛出,然后一个一个引导学生解答,最终的课堂又会沦为“碎问碎答”的不良状态。如果是这样的话,这些问题设计得再好,学生所获得也只是一些碎片化的结果。那么,这是不是说单个内容或单个知识点的理解就不重要了呢?那也不是,结构化的理解也应建立在对单个学习点的理解基础之上。至少,阅读《西游记》就不可能一次性读完,也不可能一下子就全部读懂,在“单”的学习与理解基础之上,再进行“整”的梳理与学习,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有效学习。

往期回顾

2024年第82篇:读文有思∣张心科教授的“语文教学解读”

2024年第81篇:郭哥评课∣好的阅读课要做到“情理并重”

2024年第80篇:读文有思∣冯善亮老师的“整本书阅读测评”理念

2024年第79篇:读文有思∣如何从学业质量角度分析中考试题?

2024年第78篇:读文有思∣如何控制语文试卷的难度?

2024年第77篇:读文有思∣如何更好地使用教材课后题?

2024年第76篇:读文有思∣记叙文写作的三重思维路径

2024年第75篇:读文有思∣《红岩》的阅读教学要点与课程开发

2024年第74篇:教研有感∣开展原创命题比赛的得失思考

闲人闲思录
郭跃辉,号豫北闲人,语文边缘人。先逃离北上广,后到中山误人子弟。原纪中无名教师,现混迹教研员行伍。政治经济、人事社会一窍不通,唯以读书自遣,惜半生潦倒,一事无成。如有垂青知音,不嫌弃鄙之愚钝,可私结好友,加57351722可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