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81篇:郭哥评课∣好的阅读课要做到“情理并重”

文摘   教育   2024-09-14 22:38   广东  

好的阅读课要做到“情理并重”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我说的阅读课,侧重于文学作品阅读课。本学期刚开学,我听了一节《济南的冬天》阅读教学课。从教学评一致性的角度看,这节课还是很有可取之处的,能够依据教材单元导语、预习提示、课后习题等内容制定出合适的教学目标,同时能够围绕目标设计相应的教学环节,确保目标与教学环节之间的一一对应。从文本解读的层面看,教师能够敏锐地捕捉开篇中两处“像我”这种从句子中独立出来的成分,将其还原到正常语序中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同时能够捕捉到本文特殊的儿化音、句末语气词以及反复出现的“小”字,引导学生揣摩作者老舍的情感。不过,在评课的时候,我提到了一个观点:好的阅读课要做到“情理并重”。

我说的“情”指的是课堂的感染力。教学生阅读一篇优美的文学作品,不能沦落为中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复习课的预演,只会抓可能考到的知识点和能力点,而是要真正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所营造的那种独特的情绪氛围中,进而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精神世界。一节阅读课上,学生对优美的句子无动于衷,不能读出任何美感和感动,对作者的情感置身事外而没有任何共鸣,这样的文学作品其实已经异化为“外在对象”。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导语中,“感受”一词出现了三次,分别是“抒发了古往今来人们亲近自然的情怀和对生活的丰富感受”“可以让我们感受到自然的美妙”“在朗读中感受语言的美”;“体会”一词出现了两次,分别是“体会声韵和节奏”“体会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领略”出现了一次,即“领略景物之美”。这三个词都指向了读者的情感状态,与“认识”“理解”“分析”等词语的含义是完全不同的。一方面,学生刚升入初中学段,对于课文首先要有一个感性的把握,另一方面,阅读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肯定要充分调动自己的审美感知和想象,鉴赏文学语言,把握作者的情感。

那么,这种情感氛围是如何营造出来的呢?我个人觉得主要靠教师的范读与朗读指导。语文教师能够在课堂上饱含深情地朗读课文或者课文的片段,再稍加解说,就能营造出一种文学的意境。如果不会范读,那就要去苦练基本功。如果苦练时候实在学不会,那就可以播放名家的音频等,这样也可以间接地营造一种氛围。此外,还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文中的重点词句,包括富有文采的句子、饱含感情的句子等。朗读指导重在“读”,包括重音、节奏、停连等,而不在于用什么符号表示出重音或者停连。当然,情感氛围的营造要自然而然,不要刻意为之,以至给人一种虚假造作的感觉。

我说的“理”指的就是调动学生的思维,充分地解读文本,思考文中的关键处尤其是矛盾处,进而提升独立阅读的能力。关于这一点,我提出了两个要点:一是要善于设计主问题,或者说主要的教学环节。教学环节过多,肯定会导致重点不突出,学生被动地跟着教师的教学,而没有独立思考的机会。我最反感的“碎问碎答式”课堂就是如此,一节课教师提出了数十上百个问题,每个问题都不需要学生深入思考,甚至很多问题都可以用“是”来回答,这样的问题如何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我看来,主问题就是关系到理解这篇文章的关键问题,最好是能够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例如这篇课文的题目是《济南的冬天》,但是结尾作者却说“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我们平时教学生要结尾点题,但此处的点题句与题目存在着偏差,这是作者的失误,还是另有深意?或者说,你认为文章的结尾要不要改成“这就是济南的冬天”,或者题目要不要改为《冬天的济南》?这就是一个主问题,关系到写作对象的特征和行文的脉络。如果可以的话,给学生8至10分钟的学习、思考、讨论、分享的时间。而且,学生回答问题也要有所要求,要善于用完整的句子进行回答,答案要讲究逻辑性和层次性,同时要讲够1分钟。这些训练就能有效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是要重视课堂教学的逻辑,结构化地呈现教学内容。零散的内容学生听过了也记不住,只有结构化的东西才能转化为学习的结果。这节课先是朗读指导,后是概括美景,然后是赏析句子,最后是知人论世,把握主题,外加一个设计宣传文案的任务情境,看似什么都涉及到了,但实际上学生所获得的就是碎片化的内容。从结构化逻辑的角度看,如果遵循“文本逻辑”,可以指导学生关注题目,分析题目和各段内容的关系,分析各段之间的关系。例如课文第二段说“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这就提示了文本的脉络结构,即先写山,再写水,兼写雪、天空、阳光等。如果遵循“创作逻辑”,那就可以设计三个关键问题“这篇文章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要写这个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写”,重在还原作家的创作过程,不仅有助于提升阅读能力,也能提升写作能力。如果遵循“教学逻辑”,那就应该先看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哪些地方读不懂,哪些地方读懂了但未能把握语句的精妙之处,也就是说针对“读不懂”和“读不好”设计学习支架,引导学生既能“读懂文章”,又能“读好文章”。例如作者写山,写得好好的,突然蹦出一句“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山”后怎么会有“们”呢?平时只听说过“你们”“我们”“它们”“人们”,这里的“们”字又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这就是一个能够读懂但不一定能读好的句子。如果是“情境逻辑”,那就要按照任务完成的先后顺序设计教学环节,例如本节课要完成一篇文案,那就首先要讲解文案的缘起、要素与要求,然后指导学生撰写文案,最后是分享、评价和使用文案,而不是在情境任务的幌子下,设计的依然是课文阅读的教学环节。

总之,“情理并重”,“情”是基础和前提,“理”是重点和难点。有情无理,或者有理无情,都会损害语文课的“味道”。

往期回顾

2024年第80篇:读文有思∣冯善亮老师的“整本书阅读测评”理念

2024年第79篇:读文有思∣如何从学业质量角度分析中考试题?

2024年第78篇:读文有思∣如何控制语文试卷的难度?

2024年第77篇:读文有思∣如何更好地使用教材课后题?

2024年第76篇:读文有思∣记叙文写作的三重思维路径

2024年第75篇:读文有思∣《红岩》的阅读教学要点与课程开发

2024年第74篇:教研有感∣开展原创命题比赛的得失思考

2024年第73篇:读文有思∣原创命题的关键在选择语料

2024年第72篇:读书有悟∣如何“认识”唐朝诗人——读陈尚君教授的《我所认识的唐朝诗人》

闲人闲思录
郭跃辉,号豫北闲人,语文边缘人。先逃离北上广,后到中山误人子弟。原纪中无名教师,现混迹教研员行伍。政治经济、人事社会一窍不通,唯以读书自遣,惜半生潦倒,一事无成。如有垂青知音,不嫌弃鄙之愚钝,可私结好友,加57351722可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