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诵读,品味诗情——《观沧海》教学反思
中山市卓雅学校∣秦露
《观沧海》是七年级上册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之一,也是学生进入初中之后学习第一首古代诗歌。小学时候,他们已经学习了很多古诗,但学习方法相对简单,学习模式相对单一。古代诗歌是古代文学作品的经典,它优美的韵律节奏、凝练的遣词造句,隽永的情感意境,这一切都可以通过反复诵读来深入理解。2022年新课标中也强调要重视古诗文的诵读积累,感受文字作品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的独特魅力和思想内涵,提升审美能力和审美品位。
《观沧海》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名篇,彰显了诗歌在中国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其慷慨激昂的基调和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手法,展现了一位雄心壮志的政治家和军事家风度。在上这节课时,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歌的感情,帮助他们掌握学习诗歌的方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塑造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进取精神,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和远大抱负。
一、在诵读中感悟
七年级第一单元单元导读中强调要重视朗读,并在朗读中感受语言的美。诗人在创作诗歌的时候会有意识的选择能表达情感意识的语义符号,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会感知到诗歌背后的韵律,理解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教学的一个环节是反复诵读,感受诗意。首先让学生按照四言古体诗的节奏,即“二·二”节拍的原则,将每句诗分为两个音节组进行朗读;接着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小组合作从语气、语调、重音等方面进行诵读设计,然后全班展示。这个环节老师不用过多参与,让学生自行去设计朗读,初步感知本首诗歌的内涵,把握感情基调。初步朗读后,学生能够把握这个诗歌慷慨激昂的基调,但在重音的设计上还有所欠缺。其次播放专家范读,让学生有意识地去感受专家朗读中是如何处理语速、语调、语气以及重音:例如“水何澹澹”中的“何”字后应有短暂的停顿,以突出“澹澹”这一形容词对海水状态的描绘;“山岛竦峙”中的“岛”字后也可稍作停顿,以强调山岛的耸立之态;“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中的“观”字应重读,以突出诗人登高远眺的动作和气势等等。让学生明白这样的朗读设计是对诗歌背后情感内涵的把握。
二、在品言中体会
学生通过初步朗诵能够感知诗歌的内容和情感,但是鉴赏诗歌还要从字词入手,字斟句酌,反复推敲,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观沧海》这首诗歌由“观”字入手,描写了诗人登临碣石山的所见所感。教学的第二个环节:品味推敲,感悟诗情。在这一环节中笔者设计了几个问题让学生探讨:1、“东临碣石”是否可以更换为“东上碣石”;2、“澹澹”一词表现了大海怎样的形象?3、“秋风萧瑟”与“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是否矛盾?4、“其”字具体指什么?学生通过这四个问题,深入理解了诗歌的内容,感受到诗人笔下那个波涛汹涌、力量无穷、生机勃勃、包容万物的大海的形象。适时加入本首诗歌的创作背景:曹操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后,逐渐统一北方,但东北方的乌桓等少数民族经常骚扰边境。建安十二年,曹操毅然北征乌桓,并取得胜利,巩固了后方,为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奠定了基础。归途中,他登上当年秦始皇、汉武帝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让学生结合背景资料感受诗人在字里行间中所表现出来的博大胸怀和统一中原的强烈自信。同时品析词语的过程中,也要指导学生朗读,让他们读出:诗人以沧海自比,隐含自己有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抒发了诗人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课堂的最后以小组为单位,用自己的理解演读本首诗歌,感受诗人身上所展现出来的精神风度和人格魅力。
中国古代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凝聚着中国古代人民的思想、情感、和无穷智慧。古代诗歌的教学要以诵读为主,让学生在诵读、品读的过程中感受、理解、欣赏诗歌,从语言文字走向思想情感内核,最终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往期回顾
【写作组优秀文章荐读】严晓静∣立足言象意 体察众生相——张爱玲小说《牛》主题解读
【写作组优秀文章荐读】张文瑶∣“教室气息”的改变——《静悄悄的革命》读书笔记
【写作组优秀文章荐读】唐莎∣形成性评价在教学中的运用——《读懂课堂》读书笔记
【写作组优秀文章荐读】张慧∣着眼目标,整体构建单元学习内容——读《小学数学教学论》有感
【写作组优秀文章荐读】揭金婷∣从教材编写思路看变化——听闫赤兵老师《小学英语新教材解读与教学建议》讲座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