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主持:刘建琼
教育部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指导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博士后导师,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刘正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博士,长沙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决策研究中心主任、理论教研员,长沙市优秀青年社科人才,湖南省青年精英教师。
《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指出:“教育科学研究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驱动和引领作用。”尤其是《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颁布实施后,特别强调中小学教师要围绕课程标准实施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教学研究和实践探索。
课题是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载体。然而,许多中小学教师面对课题时,常感压力重重,视其为难以跨越的“鸿沟”。他们既怀揣着通过课题研究深化教育理解、促进教学实践的愿景,又担忧课题研究与日常教学难以融合。更有甚者,将课题研究视为学校管理层或教研组长专属,与一线教师无关。实则不然,课题研究并非个别教师的“专利”,而是全体教师的“福利”,它本质上是“想法—做法—说法”的转化过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一旦发现问题,即可以课题的形式深入研究,将思考转化为行动,并在实践后进行总结与反思。此举不仅能够破解教学难题,更能激发教师创新思维,进而孕育具有价值的教育科研成果。因此,中小学教师只要念好课题研究的“三字经”,许多想象中的难题自然迎刃而解。
一、课题选题要做到“小清新”,做好精准研究
中小学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一旦萌生“想法”,就应当积极将其转为“做法”,即进行课题选题。好的选题要求切口小,思路清,视角新,简称“小清新”。首先,切口越小越有利于研究。中小学教师做课题切记不要贪大求全,而应量力而行,通过精确界定研究对象、细致规划研究内容以及明确设定研究目标,将宽泛的选题细化,使自己的研究更聚焦。其次,清晰的研究思路始于精准的问题定位、长期的思考酝酿以及短期的集中突破。撰写课题申报书时,教师应聚焦于短期内的突破性进展,确保思路流畅、内容连贯,力求一气呵成,避免采用零散、拖沓的“挤牙膏”式写法,但要坚持精修多改。最后,课题创新涵盖研究思路、技术和表达形式等多维度的探索。优秀的课题应力求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完全独特的课题虽少见,但可在既有研究基石上,实现研究的精细化与聚焦化,以展现独到之处。
二、课题过程要做到“专细特”,做好情境研究
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应立足校本与学科,追求专业深度,确保过程严谨有终,案例选取力求独特。情境研究是对学校特定教育场景中的关系进行专门的、细致的、独特的分析,即“专细特”。中小学教师做课题应掌握情境研究方法,以提升研究实效。首先,课题研究要立足校本、立足学科专业。符合学校实际、源自学科教学一线的课题才具备持久的生命力和推广价值。教师应秉持问题导向,将教室作为研究阵地,推动学校与学科专业的共同发展。其次,研究过程应严谨细致,力避“重两头轻中间”。教师切勿“申报忙一阵,开题热一阵,结题苦一阵”,忽视中间环节往往会导致问题悬而未决,研究成果浮于表面,最终沦为“伪课题”。课题研究必须精益求精,确保每一步都扎实有效。最后,要真做研究、做真研究,用案例说理。运用“扎根理论”,深入情境研究,确保研究贴近实际。搜集文献时,为避免同质化和“信息茧房”效应,应订阅权威期刊,阅读教育大家文章,拓宽视野,提升理论高度。如此,课题研究方能既有深度又具独特性,展现独特价值。
三、课题结题要做到“高精尖”,做好实效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是课题研究的最后“一公里”,务必要精心打磨,追求实效。优秀的结题报告要求立意高,理论精,效果尖,简称“高精尖”。首先,优秀的结题报告要立足高远,深入探究政策导向,厘清思维逻辑。研究者要紧扣“逻辑”这一核心,剖析研究政策的内在逻辑与思维,明确研究的目标方向与实施路径。课题研究要符合国家政策的动向,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应积极响应。研究不是闭门造车、自说自话,而是政策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譬如研究评价问题,就必须围绕《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小学教研则需严格遵守《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等。其次,优秀的结题报告强调精心提炼,注重理论深度。优秀成果需以理论结合实践,明确概念界定、注重抽象提炼、强化理论依据、遵循科学方法。区分普通与优秀成果的关键在于理论的独特性或创新性,以及能否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有我深,人有我破”;避免仅停留在操作方法的堆砌,应追求理论升华,以提升成果的传播价值。中小学课题应聚焦于解决教育中的真实问题,让研究成果推动教学方式变革,让成果的价值在实践中接受检验。正是这些实际问题,赋予了研究的必要性,也决定了成果的推广价值。最后,优秀的结题报告应高度凝练地展现研究成果,力求走在前沿尖端。与其说好研究是“写”出来的,不如说好研究是长期“做”出来的,是“真实、长期、扎实、有效”的,四个特征缺一不可。这里的“做”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实际研究的“做”,确保研究活动真实有效地进行;二是撰写报告的“做”,要求文字表达精益求精,视角独到,观点鲜明且有力。对于一线中小学教师来说,研究应自然融入并贯穿日常教育教学,成为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率的内在动力,而不是额外负担。
总的来说,中小学教师想要做好课题研究,就要把教育改革中个人的“想法”“做法”提炼为可普遍推广的“说法”,把个人实践经验转化为具有指导意义的文章,把个人一系列的深入思考升华为具有独特价值的教育思想。如此,教育科研才能转化为推动教育发展的动力,而教育科研课题则转变为每位教师乐于亲近、主动追求的成长阶梯与内在需求。
一审:余 柯
二审:赖斯捷
三审:倪正松
原文刊发于《湖南教育》2024年9月A刊总第129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