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人人都能成为新闻事件的传播者、发声人。基础教育作为舆情的高发地带,其舆情的产生方式、影响力和传播力已随时代发生了重大变化。公众的参与和互动给基础教育发展增添了活力,同时也给学校管理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新时期,中小学校长不仅要将管理视野放至校内,更要着眼校外。如何与家长互动、沟通,获得社会对学校教育发展的理解与支持,成为校长群体不得不面对的时代课题。可以说,提升中小学校长的舆情引导力已成为新时代校长专业发展的必修课之一。 一、中小学校长舆情引导力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中小学校长舆情引导力,是指在基础教育阶段,校长在处理由学校引发的公众舆论或突发事件时,能够有效引导舆论、维护学校声誉和社会稳定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舆情研判能力。作为学校主要管理者,校长要能对突发事件所造成的各种舆情进行研判,并迅速制订周密的应对方案,能积极将实事求是与正确价值观引导相结合。 2.舆情引导能力。舆情事件的爆发往往具有突发性,校长必须在第一时间借助媒介力量,准确、及时地向公众传达真实信息,引导舆论走向。 3.媒体平台应用能力。校长应该主动了解融媒体时代各个媒介平台的使用规则和传播特点,具备借助各类平台有效宣传学校、引导舆情的能力。 4.应急管理能力。近年来,校园欺凌、师生冲突、楼房倒塌等危及师生人身安全的事件时有发生,给学校管理工作带来不小压力。应急管理在维护校园公共安全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成为校长考核指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小学校长需要增强舆情意识,不断提高自身处理学校内部管理和沟通外部环境等能力,以便更好地促进学校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同时,校长提升舆情引导力还对维护学校声誉、化解舆情危机、提升民众信任度以及塑造家校和谐氛围起着重要作用,这不仅是教育之需,亦是时代之需。 二、提升中小学校长舆情引导力的现状分析 校长工作的主要职责之一是创设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但就目前学校应对校园舆情的能力而言,中小学校长在舆情引导力上还存在较大的缺失与不足。本文从当前校长面临的内外环境以及校长自身能力等方面分析其现状及困境。 1.外部环境:社会力量的理解和支持不足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民众对优质均衡的教育资源越来越迫切、渴望,社会对基础教育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尤其在融媒体时代,学校教育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千家万户的心,现有的利益冲突和矛盾问题大大超越了原有的经验范畴,让校长在办学过程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然而,改革是不断试错、不断改进的螺旋式发展过程。民众一方面对基础教育改革有较高要求,另一方面,却对改革过程中的风险缺乏容忍度,这导致学校工作常被社会舆论束缚着手脚。每当舆情爆出时,社会对学校缺乏一定的理解、包容与支持,更多的是批评和指责,甚至有时会出现非常情绪化的责难。同时,上级部门也因为受到社会舆论的压力以及出于维护安全稳定的需要,采取问责校长的方式,有时甚至可能会在真相尚未揭露之前就以“先免职后调查”的做法“平息众怒”,避免舆情造成的负面影响进一步扩散。这种做法或许短期内能够使舆情消散,但从长远来看,却对学校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伤害。不被支持和理解的校方常常处于弱势地位,这也加剧了校长在处理舆情时易产生对抗和抵触情绪,为校长舆情引导力的提升带来了现实困难。 2.内部环境:舆情管理机制的滞后与封闭 过去,舆情一直被列入政府部门的管理范畴内。学校组织对于舆情事件的引导和处理尚未形成清晰的认识,处理方式较为简单,没有在制度上做过多探索,导致学校层面长期在舆情管理机制建设上相对滞后。一直以来,学校的核心任务是教育教学,校长管理工作也围绕学校内部相关业务展开,较少与校外互动,加之校园管理环境相对封闭,这导致了校长在应对突发性舆情事件时容易手足无措。根据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看,60%以上的中小学校几乎没有专门制订过校园舆情管理方案,很多学校只能提供应急预案等资料。在舆情管理机制上,中小学校内部制度建设较为封闭,缺乏适配学校自身情况的制度作为稳定支撑。即便有部分学校构建了相关办法,但也只是一种理论或框架,其有效性仍待实践完善。许多校长过度依赖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行政命令强过沟通合作的思维较为固化,这一现状不利于校长提升舆情处理和应对能力。在外部环境巨变的当下,学校内部舆情管理建设相对滞后和封闭的现状,是导致校长舆情引导力发展受阻的原因之一。 3.自身困境:校长舆情经验积累不够 随着学校组织的边际不断扩大,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不断完善,学校的辐射范围也在扩大。现代学校要求主动打破校内外边界,呈现出更多校内外的积极互动。对中小学校长而言,对内管理较为熟悉,而对外沟通则可能缺乏足够经验。以往,中小学校长的选拔、任用、评价及其专业发展都缺乏一定的行业标准。教育行政部门对校长的任用考核主要集中在教育教学成绩的评定上,对校长的外界沟通协调能力则相对要求较少。这种导向也促使校长在专业发展中,不太注重外部的动态变化,尤其在应对舆情时多喜欢凭个人过往的处事经验和判断来处理,具有随意性,容易因经验不足而造成难以掌控的局面。据了解,六成以上的中小学校长表示,自己在处理舆情时感到最棘手的是缺乏相关经验以及可学习的样本案例,且长期缺乏系统培训,导致自身舆情引导力水平难以在实践中提升。 三、提升中小学校长舆情引导力的策略 1.加强对外沟通,营造包容理解的舆情环境 提升校长舆情引导力,离不开社会的理解、包容与支持。社会舆论氛围对学校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民众的态度不仅影响着学校教育改革的发展进程,也左右着校长的办学行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浮躁、焦虑、紧张的氛围,这种氛围不自觉地向教育领域渗透,人们比以往更加在意教育的质量与公平。一旦出现涉及质量和公平的舆情事件,各种非理性责难会让学校处于“高度紧绷”状态。社会应该给予学校更多的包容与理解;媒体也应该对学校发展进行客观且公正的报道,给予教育改革一定的容错空间;上级部门要为校长舆情引导力的提升提供适宜的土壤,如出台相关政策或指导意见等,鼓励校长加强与外界的沟通交流,为校长提升舆情引导力营造包容和谐的良好环境。 2.完善管理制度,及时跟进中小学校长舆情应对机制 长期以来,我国在学校制度建设上遵循全面政府化和社会公益性质。这种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下的办学模式,容易造成学校制度建设滞后于时代发展所需。如今,学校管理的公共性显然不能仅止步在社会秩序和社会公益上,还应该注重教育发展的规律以及尊重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的个性化诉求,这些因素都影响着教育改革事业的推进。基于此,学校的管理建设也应该从“管理为主”转向“贴近民意民情”。学校是校长舆情引导力实践的核心空间,校园内部舆情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完善,直接关乎校长舆情应急处理方式的妥善与否,并最终影响学校在社会中的形象、口碑和声誉。目前,大多数学校在舆情管理制度建设上不够完善,甚至部分学校尚未起步。学校迫切需要建立常态化的舆情监测与管理体系。通过构建完备的舆情应急处置方案,建立专业的管理团队,帮助学校及时掌握舆情动向。这不仅有利于校长作出更为高效精准的民意预判,还能为校园舆情事件的爆发起到防范效果,便于学校从内部提前做好相关准备,以确保教育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减少因各类不良舆情事件给学校带来的负面影响,更保障了校长在面对突发性舆情事件时,能保持头脑清醒,游刃有余地开展工作。 3.组织舆情培训,促进校长舆情引导力专业化发展 面对发生在学校甚至学生层面的各种舆情事件,如今的校长已很难再寄希望于通过上级管理部门的权威性来“平息”舆情产生的负面影响。校长已经成为回应舆情真相的第一发言人。因此,校长必须率先建立舆情意识,通过强化学校自身媒体的权威性、敏锐性和服务性,利用学校官网、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多种网络平台,与学生、家长和社会保持积极互动。学校要有意识地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培养意见领袖引导学校舆情发展。同时,上级教育部门要为校长群体提供系统化的专业培训,从理论到实践,全方位学习掌握舆情的政策法规、舆情传播规律等相关知识,促进校长正确理解舆情管理工作的政策要求,提高舆情管理工作的理论思维,树立舆情管理工作的全局视野,自觉增强舆情管理意识。同时,还可以组织校长开展实地调研、主题经验交流等活动,重点加强校长的舆情研判、预案研制以及应急管理等关键能力的提升。 【本文为湖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青年资助专项省级课题“改革开放以来基础教育舆情的历史演变与治理探索”(课题编号:XJK21QJC003)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
一审:冯 琪
二审:赖斯捷
三审:倪正松
原文刊发于《湖南教育》2024年10月A刊总第129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