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创新 |让教育充满爱——专访湘潭县云龙教育集团总校长谢水清

教育   2024-09-25 09:41   湖南  

本刊记者 郑杰 刘秋泉

湘潭县云龙教育集团创办于2004年,旗下现有云龙幼儿园、云龙小学、天易中学、天易高级中学4所学校。在这几所学校(幼儿园)的校园里,总能听到一句话:爱可以创造一切奇迹。

爱,体现在何处?又是如何体现的?

日前,本刊记者走进湘潭县云龙教育集团,与总校长谢水清面对面交流,深入探寻云龙教育人如何让教育充满爱。

爱,是学校最好的底色

记者:谢校长您好!作为把握集团发展方向的总校长,您个人秉持着怎样的教育抱负和理想?


谢水清在我看来,校长不是“官”,而是促进学生和教师成长的一份责任,是为他们服务的一种身份。如果我是一名教师,影响和改变的可能只有我所在班级的学生。现在,角色转变为校长,如果我能够让学校的每一名教师都带着对教育的热忱和理解去实现个人的教育理想和学校的办学理想,我觉得这是一件更有意义和更伟大的事。

教育,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然而,现今社会,有一些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与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发展有所偏差。学校作为教育的承载体,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做教育该做的事,及时将这种偏差调整扭转。也就是说,我们办教育,一定要有源于内心的担当和使命。

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我们都要一心一意着眼于怎样把孩子培养好以及每个阶段的教育应该怎么做。对于云龙教育集团而言,这当然会有较高的难度和不断的挑战。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每个阶段的学生特质不一样,教育的生态环境也不一样,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套用“公式”,不能用同一套教育方法教育不同阶段的学生,而要坚持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更多地,我认为还是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验、去成长。如何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我非常认同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他的“生活即教育”大道至简,给了我很多启示。

一说起校长,大家好像都比较热衷于谈论其个人的教育理念,很多校长对教育也确实有着自己非常独到和高深的见解。但是于我而言,这一常规好像“失效”了。我思考了许多年,认为无论用什么样的文字表达自己的教育理念,都不过是“爱的教育”“生活即教育”“因材施教”这些经典理念的现代化演变。如果我们能在具体的办学实践中将这些理念真正落地,能将理念内涵丰富好,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教育的理想状态呢?因此,在云龙教育集团,我期望可以把每个学段的教育都做成一种样板,让大家看到教育美丽的模样,这就是我的教育追求。

记者:您说能践行好经典的教育理念就是一种教育抱负。那么,云龙教育集团建立多年来,是如何在办学实践中保证经典教育理念真正落地的?

谢水清一种或多种教育理念在一个教育集团落地,从行动层面上看,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宏观文化构建,也就是所谓的校园文化建设。我认为,以校园文化作为全体师生的精神引领,一旦形成凝聚力,教育实践便可以水到渠成。

云龙教育集团的文化核心表现为一个“爱”字。我始终坚信,爱可以创造一切奇迹。云龙小学作为一所寄宿制学校,学生年龄最小的只有6岁。小孩来到学校,有安全感、归属感,与老师之间有亲近感,他的心才会沉下来,才会喜欢学校,才会让教育在这里发生。因此,小学阶段的这种爱,更多体现为对孩子的包容和生活上的照顾,以及及时捕捉孩子的情绪变化,给予恰当的安抚与关爱。另外,由于小学生年纪小,他们没有中学生那么“听话”,所以有些爱意就可以巧借环境来表达。例如,云龙小学在楼梯下的小角落安放棋盘桌;在校园设置小型游乐场,树立攀岩爬杆等;设置失物招领处,张贴“让心爱的物品回家”“小主人在哪里”这样的标语,让学生感受无处不在的爱。

到了初高中阶段,学校对学生的要求更高,不同于小学阶段的呵护,这时给予学生的爱体现为一种责任感的培养。这种责任感,更多地表现为教师从理想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为他们植入社会的“我”,凸显家国情怀的大爱。正处青春期的他们,对人际关系的感知较为敏感,所以我们倾向于将师生关系“软化”为保有敬畏心的朋友关系,让他们在轻松的师生关系中汲取成长的力量。学生无论是遇到学业上还是生活上的困难,都可以大大方方地向老师寻求帮助,不会因为认为老师“高高在上”而不敢靠近。这为学生打开了心扉,助力他们在校学习没有心理负担,如鱼得水。

也就是说,当学生能从方方面面感受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时,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便奏效了。

爱,是师生最大的获得

记者:构建了以爱为核心的文化体系后,云龙教育集团又是如何确保教师都能深刻理解并践行爱,并使之成为他们日常工作的指导原则呢?


谢水清教师是一所学校真正的软实力和竞争力。如何保证云龙教育集团的所有教师坚定践行爱,我认为这主要体现在学校对教师的培养和关怀上。

首先,在招聘教师时,我们会设置较高的门槛,一要看教师的专业技能如何,二要看教师的师德是否达标,是否真的喜欢当教师。对于师德,我们要求教师必须坚守原则和底线,不能体罚学生,不能接受家长的请吃请喝,不能兼课,不能收受家长的辅导费,等等。这些都是学校的硬性规定,也是最基本的师德底线。

其次,我们会引导教师发自内心地认同学校的文化、各项规章制度和办学目标,集中力量引领教师志同道合地干事业,共同将云龙教育集团教师崇高、无私的形象树立起来。同时,我们也会树立师德典范,从细微处入手,将教师日常工作中做得好的点点滴滴进行展示,小至微信群的一句夸赞,大至全校的评奖评优。这些评价和激励的方式,让教师拥有归属感,从而提升他们的职业获得感。

最后,在教师专业技能提升上,除了日常的备课磨课和上课外,我们还采取培训、竞赛两手抓。在专业培训方面,主要有三个维度。一是“请进来”。比如2024年,我们规划了师德、通识、新高考、校本研修、课程开发、班主任队伍建设等专题培训,邀请北京师范大学等知名院校的专家来校讲座。二是“走出去”。比如2024年暑假,我们派送了60名教师到华东师范大学参加为期10余天的业务集中培训,全方位为教师专业发展赋能。三是“交换学”。这个是其他学校可能没有过多涉猎但我们一直在做的,即与其他优秀学校建立合作关系,互相交换教师进行跟岗学习和校际交流。多年来,我们已与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多所学校建立了联系,其中不乏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这样的全国知名学校。在我看来,这样的交换学习不仅可以开阔教师的眼界,而且对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也大有裨益。在竞赛方面,我们一直都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类教学教研竞赛。在参加比赛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集体备课磨课研课,共同产出知识成果。这样的竞赛机会,我认为是最好的校本研训。

记者:您提到,教育实践中,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师德是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那么,课程作为教育教学的核心载体,学校作何建设?

谢水清多年来,云龙教育集团一直紧扣“让每个生命自信豪迈地生长”的核心办学理念,系统化构建课程这一与学生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体系,实现了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到“育人本位”“素养发展本位”的根本性转变。如今,在云龙小学,我们已经构建形成了六大课程,包括基础课程、学科特色课程、主题实践课程、社团活动课程、国际视野课程和自理能力课程。

基础课程要求全面贯彻国家颁布的各学科课程标准,加强教师参与校本化课程教学研究的有效性,分学科、分学期、分课时地梳理出完成教学目标的方法,确保学生的基础学力。学科特色课程以自主开发的校本教材为教学载体,开发各学科的特色课程,比如语文学科的经典阅读、音乐学科的小器乐、美术学科的剪纸等,为学生提供提升素养、发挥特长的平台。主题实践课程则结合云龙教育集团的十大德育主题开展,譬如学雷锋活动、科技活动节、数学文化节、英语活动周、爱国活动月、金秋体育节等。同时,学校还以班级为单位开展职业体验活动,如“小交警”“护绿队”“面点师”等,将职业体验做成课程,保证“全面发展,个性化成长”的培养目标得以落地。国际视野课程主要是通过研学旅行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开拓视野。社团活动课程属于自主拓展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课程,进行走班制学习,课程涵盖了美术、体育、文学、艺术、生活、科技等类型,保证学生都能习得一技之长。自理能力课程则是学校结合寄宿制的特点开发的课程,帮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都能养成良好的习惯。

此外,我们也构建了适合中学生的“生生课程体系”。生生课程体系基于课程理念和目标,按照“生根→生发→生创”的生命成长三部曲,以“臻美至善、博学明思、弘毅日新”这三个核心素养为目标维度,生成“生根课程、生发课程、生创课程”三个课程模块,分别覆盖生命、人文、实践三个领域,体现了“根于生命之美、发于人文之学、创于弘毅之行”的课程特点。生生课程体系以近30门兴趣课程为载体,建立学生“毕业+特长”的“双证制”评价机制,为学生提供个性且全面发展的舞台。

爱,是教育最美的灵魂

记者:据了解,您曾荣获过国家级及省市级优秀校长等众多荣誉。那么,在引导规范民办教育的大背景下,您认为县域民办学校应该如何找准自身的发展增长点?这个过程中,校长作为核心引领者,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谢水清校长不是权力的象征,而是责任和担当,是学校发展的蓝图规划者和首要执行者。作为校长,无论学校处于顺势还是逆境,都应全力以赴带动学校发展。尤其对于民办学校校长而言,需要其具有创新精神和长远眼光。民办学校作为公办学校的有益补充,社会和家长对其的需求和期待也相对更高,所以民办学校一定要有创新,尤其在逆境时,更要找准自己的发展之道。

在历史的长河中,不管什么行业,经过大浪淘沙后,最终留下来的都是高品质的佼佼者。在民办学校领域,所谓的高品质是多方面的,有文化成绩的高品质、素质发展的高品质,甚至还包括服务的高品质。因此,民办学校的校长一定要有教育家的精神情怀和追求卓越的格局,才能真正为民办教育发展作出贡献。

县域民办学校的发展环境相对局促,抓准特色促发展就成为其通向未来的关键钥匙。当前,不少县域民办学校“一条腿走路”,仅在某些办学领域凸显特色,未能全面响应五育并举的时代号召。我认为,县域民办学校首先要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尤其应关注学业成绩相对落后的学生群体,通过多元教育路径,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舞台。其次,县域民办学校要帮助学生从内心深处构建自我认同,让他们有自信的底气。这份底气是一种向上的力量,是生命成长最好的状态。学生拥有了积极的人生态度,即使文化成绩有所欠缺,最终也能在各行各业的各个岗位上发出光亮。最后,县域民办学校切勿脱离实际办学,不要因为一门心思追求培养顶尖人才而忽略了后面“沉默的大多数”。诚然,培养顶尖人才是为国家输送高端智力的重要任务,但县域的繁荣与发展,更离不开广大普通劳动者的辛勤付出。因此,县域民办学校应致力于培养具备专业技能、健全人格与良好身体素质的合格公民,真正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确保在时代洪流中屹立不倒。

在此过程中,县域民办学校校长应树立好三种姿态:抬起头思考、蹲下身实践、伸出手引领。最重要的,还要随时记得爱,因为爱是教育的灵魂。

一审:禹双文

二审:赖斯捷

三审:倪正松

原文刊发于《湖南教育》2024年8月D刊总第1290期

在这里,读懂教育!
长按关注>>>
盘它


湖南教育
评析教育热点,推介教育人物,更新家教理念,讲述教育故事,分享读书乐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