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光40年•全国模范教师 | 杨文蕴:除了“陪伴”,还有“引领”

教育   2024-09-10 11:30   湖南  

本刊记者 赵经天 通讯员 戚家坦

杨文蕴


湖南大学副教授辅导员,英国雷丁大学学生事务管理访问学者,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兼职思政课教师。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全国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二等奖获得者,湖南省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湖南省首届网络教育名师,湖南省辅导员名师工作室领衔人。


“15年了。”

记者眼前,扎着马尾辫、满眼笑意的女生,是第十二届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湖南大学副教授杨文蕴,她正回忆着成为辅导员的这些年。

不少人都问过杨文蕴,为什么会做辅导员。

这个答案,从2009年开始,她一直很明确——

是骨血里流淌的家族基因,是为人师者内心的那份富足,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感召,更是“辅导员”三个字简单而又不简单的使命。

一年又一年,杨文蕴愈发理解“辅导员”三个字的分量,除了“陪伴”,还有“引领”。“我希望学生们的大学生活不留遗憾,遇见更好的自己;希望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坚定信念,让青春最绚丽的花绽放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学生们已经走进了我的生命,成了内心的一部分”


通过综合素质保研渠道当上辅导员的杨文蕴坦言,其实入职时并未考虑好未来是继续做辅导员还是从事本专业的工作,当一名会计。

没想到,辅导员的体验,还不到一个月,她就彻底爱上了这个角色。

“最重要的原因,可能还是源自骨血里流淌的家族基因。”算起来,杨文蕴是家里的第7名教师了。

在爷爷奶奶身边长大的杨文蕴,从小就看到不少人,毕业了很多年,还会经常去看望家里这两位老人。

“爷爷是大学老师,奶奶是小学老师,他们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绝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且尽最大努力培养他们成长成才。”杨文蕴回忆了影响她职业选择的两件小事——

第一件事,是大约在4岁时,她来到爷爷家,被告知不要进入他的房间。小孩子终究抵挡不住自己的好奇心,想知道爷爷到底经常一个人在房间内干些什么。一次,她推开了门,门内爷爷正在备课,并认真用录音机录下试讲,反复播放,不断修改精进。

“那次,他严厉地责备了我。以前,他从未这样。”那时候的杨文蕴,只知道爷爷很认真地在工作。慢慢长大后,才懂得爷爷所说的“尊重讲台,尊重学生”“课堂比天大”是什么意思。

另一件事,则源于杨文蕴的奶奶。曾有一个学生,因智力障碍,一直留级,很多人都认为他没法正常小学毕业。“奶奶把他留在了自己班上,并认真帮助他,最后那个学生毕业时,语文成绩竟然达到了88分。”

“不光是他们,家里的每一名教师,都在用行动告诉我,如何教书育人。”从小耳濡目染,成为辅导员后,杨文蕴非常清楚自己未来的路该前往何方,“我要对这份职业负责,对学生负责。”

2009年,22岁的杨文蕴成为一名辅导员后,得益于年龄优势,很快就与学生们打成一片,走进了他们心里。

在入职不足半年时,杨文蕴第一次以“家长”的身份站在了医院病床前,一直守在医院三天。正是这一次,她对辅导员一职,有了最直接的认知。

“当时接到电话,有学生说寝室同学直接昏迷了,在宿舍床上躺了很久没有一点声音。我害怕错过最佳救助时间,就让学生们尽快拨打120,我则同步赶往医院。后来,这个学生还进了ICU。因为年轻,第一次经历这种事情,很害怕,还吓出一身冷汗。”从那个时候开始,杨文蕴就对自己说:“你就是他们的‘老大’,要全方位‘罩’着他们。”

这份工作给杨文蕴带来了许许多多的人生“第一次”。“我老公开玩笑说,作为家属,他也陪我去了很多他从未去过的地方。”

“他们失落时、失恋时,我会给他们送勇气和信心;他们遇到麻烦时,我会给他们送安全感;他们犯错时,我会给他们送去‘棒子’和‘糖’……”每次送完“货”的杨文蕴,都有一种“被信任”的满足感和“被需要”的快乐。

这时候,她才真正发现,学生们已经走进了她的生命,成了内心的一部分。


“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


最初当辅导员的那段时间,杨文蕴被安排接管大三学生,这群孩子正处于对未来迷茫的时候。

因为年龄相仿,学生们愿意来与她沟通,其中很多人都来请教她“我现在,应该做些什么”。

这时,杨文蕴觉得一对一帮他们去解答,重复性沟通不说,时间也受限制。于是,她想着是否可以写点经验贴。短暂思考后,杨文蕴就用尽她的所有经验值,为学生们写下了3篇文章《大三应该干什么?》之保研篇、考研篇和工作篇。

这3篇文章迅速在学生中引起反响,并有好几个学生找她来聊人生。她欣喜地发现,原来网络是一个与学生交流的更好途径,便开始尝试网络思政的育人方式。

从中国大学生在线“文承岳麓,蕴典潇湘”辅导员博客,到微信公众号“蕴姐陪你写青春”,杨文蕴网络思政教育的受众群体越来越广,她的文字也让更多人感受到信任与力量。

针对前路迷茫的学生,她写下《我们为什么来读大学?》一文,用“晓雪的选择”“为什么优秀小伙子最后让院长大跌眼镜”“中国好‘男友’和中国好‘奶奶’”三个小故事,来告诉他们,作为一名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面对仅工作一年便陷入自我否定而辞职的班长小刘,杨文蕴撰写《你不知道的班长、团支书》来激励他,同时,杨文蕴还组织了“班长团支书吐槽大会”,驱散了班长的烦恼,也让很多同学对学生干部的工作多了一份信任与理解……

“学生的成长环境一直在变化,他们看世界的角度和处理问题的方式都在发生着变化,我只有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认真学习他们的语言体系、思想动态和偏爱喜好,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才能找到帮助他们健康全面发展的方法。”杨文蕴说,这就是她网络思政教育的秘诀,“所以,看似简单的选题,若是以别样生动的方式来讲述,便会有不一样的教育意义。”

2018年起,她又有了新的尝试——将文字变成视频。很多次,她通过自学,集编剧、导演、演员、剪辑、特效、配音等多工种于一身,打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系列思政小视频。许多作品被同行转载,或用于思政课教学。

“无论是写短文还是拍视频,思政教育一定要接地气,避免使用说教式、散文式、抒情式或者理论式的方式,这样才能让学生在碎片化的时间里,懂得什么是是非对错,什么是精华糟粕,什么是理想信念。”就这样,杨文蕴紧跟时代潮流和学生的喜好,用100多万字、400篇文章,把思政教育“送”到了学生心里。

如今,杨文蕴成立湖南省名师工作室“蕴姐微思政工作室”,并成为首批“湖南省高校网络教育名师”。她的脑子里,已经装下了一本关于学生的“大书”,建立“目录”,根据“索引”随时能变换角色,找到最适合与学生打交道的方式。有时,她是心理咨询师,帮助学生调节各种不良情绪;有时,她是生涯规划师,帮助学生找寻职业方向……

“许多人询问我是否感到疲惫,以及如何坚持。”杨文蕴始终认为,只要热爱就不存在需要坚持,“每完成一个作品,看到大家的回复、点赞和留言,又或是平时看到学生身上的些许变化,我都能感受到成就感。”


“辅导员本身就是两种身份,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


曾经,杨文蕴的学生小青(化名),因身体原因,在毕业求职中屡次受挫,甚至失去努力的信心。杨文蕴知道后,立即写下了《生命的力量》一文,被社会各界爱心人士转载,并受到小青家乡残联关注,向小青抛来了橄榄枝。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杨文蕴经常说,自己跟学生在一起,永远年轻、快乐,且有成就感。

在她看来,辅导员本身就是两种身份,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

学生小婷(化名),不爱与人交流。杨文蕴借用一次与她吃饭的机会,讲述了自己的想法,“每个人性格是不同的,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内向和外向,是很正常的事。但就算不喜欢,也必须具备与人交往的能力。这样,今后步入社会,面对必须要做的事情时,你就有能力应对。”

自此,杨文蕴发现,小婷开始积极与人交流、重视团队合作,遇到事情也会找大家商量。

趁热打铁,一次,杨文蕴给她寄去了一个娃娃,是只披着恐龙衣服的柴犬。因杨文蕴在备注栏留下了自己办公室的电话,所以小婷立即想到了是她,并询问缘由。

“我看到它,立刻想到你,柴犬这样穿着恐龙服,容易给人一种生人勿近的感觉,但它不知道自己有多可爱,就像我可以感受到你很可爱一样。我想做你的朋友,你以后可以跟我多交流呀。”虽然小婷还是不会长时间跟杨文蕴袒露心声,但总会到她的办公室,说上几句话,哪怕就看那么几眼。

“我知道,对小婷而言,每次踏进办公室一步,就好比她踏出了自己内心的一大步。今年,她顺利毕业了,且找到满意的工作,还买了一束很漂亮的花送给我。”杨文蕴的脸上满是欢喜。

“作为朋友,我希望他们能将开心烦恼分享给我。”杨文蕴说,“当然,作为导师,我希望自己有专业的能力和水准,在他们迷茫的时候,能像一盏明灯,引领他们朝着自己想去的地方前进。”

孙童是杨文蕴思政工作室的第一个小编。本是会计专业的她,入学后非常喜欢看杨文蕴的公众号。

“公众号里的内容生动有趣且源于我们的生活,也会有一些对我们学习和生活上的建议,并且我对新媒体编辑也有兴趣和一些经验,就第一时间报名加入了蕴姐的团队。”两年左右的时间,逐渐培养了孙童对“新媒体编辑”这一职业的更多热爱。当走入大三,面临保研抉择的时候,孙童希望自己能勇敢一些,尝试自己感兴趣的方向。

然而孙童的这一决定,没有得到家人的支持。

“孙童非常有天分,她对文章的领悟力和对风格的把控都非常好,甚至她为我选配的所有图片都与我心目中的图片相同。”在孙童家人咨询杨文蕴意见时,杨文蕴丝毫不掩饰对孙童天赋的夸赞,并给出建议,“我们培养孩子,最终是让他们过上想要的生活。保研可以保三所学校,我建议让她保留一所中国传媒大学的新闻与传播专业,其他则报会计专业。如果她能上中传,说明她的专业素养被认可,无需担心她未来发展不佳;如果没有被录取,还可以继续往会计专业深造。”

在杨文蕴的耐心分析下,家人选择支持孙童。在保研面试时,面试官也对于孙童跨专业保研的出发点感到好奇,希望她能陈述更换专业继续深造的原因。当时,孙童讲述了自己在湖南大学跟着杨文蕴做公众号的相关经历,以及这段经历对她内心选择的推进作用,让面试官了解到她做出选择的原因,也让他们了解到她跨专业保研不是一时兴起,而是发自内心,且付出了具体的行动、有了一定经验积累。

如今,孙童已研究生毕业,并仍然在自己热爱且坚定选择的道路上奔跑着。

“我完全没有想到,与我共事的小姑娘,能这么勇敢朝着自己想去的地方前进。”

杨文蕴的故事里还有许多学生,找到人生方向的孤儿小何、轻生被她救下的小古、被她影响成长为优秀学生干部的偏见青年……杨文蕴陪伴与引领着一个又一个青年成长,见证他们不断提升自己,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校对:赵经天)



一审:余   柯

二审:赖斯捷

三审:倪正松


原文刊发于《湖南教育》2024年9月A刊总第1291期


在这里,读懂教育!
长按关注>>>
盘它


湖南教育
评析教育热点,推介教育人物,更新家教理念,讲述教育故事,分享读书乐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