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 | “1+1”怎样大于“2”——体教融合的湖南探索

教育   2024-09-18 16:01   湖南  



“1+1”怎样大于“2”

——体教融合的湖南探索

本刊记者 王黛



这个暑期,随着巴黎奥运会的盛大开幕,体育运动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本次出征奥运会的中国运动队中,有湘籍运动员15名,其中不乏“00后”小将。这既是竞技体育耕耘多年的成果,也得益于学校体育的蓬勃发展。

回顾这几年,湖湘学子在体育赛事上不断掀起“高潮”。

2024年世界中学生篮球锦标赛,以长沙市雅礼中学女篮为班底组建的中国女子一队战胜法国队,勇夺冠军;

2023年全国中学生田径锦标赛,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田径队在高中男子4×400米接力赛、男子乙组400米两项比赛中强势摘金;

2022年湖南省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长沙市周南梅溪湖中学成功卫冕初中女子甲组冠军;

…………

不仅如此,2023年,湖南校园组代表团在首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中,竞赛成绩位列全国第六,中西部省份首位。在各大重量级体育赛事中,湖湘学子的身影几乎从未缺席。

为何湖南的学校体育频频“出圈”?湖湘学子强大的体育实力从何而来?通过采访,记者发现这是一场“体育”与“教育”的“互哺”,两者的有机融合,产生了“1+1”大于“2”的多重效应。


共建:有“好政策”也有“好氛围” 

“第一次在姚明面前比赛,比较紧张,想发挥好一点。”今年5月,地质中学男篮队长张文杰,参加了一场激动人心的篮球友谊赛。

这是由中国篮球协会与湖南新华书店集团共同发起的“篮球正青春”主题公益活动之一。

赛场上,明德中学男篮、地质中学男篮、雅礼中学女篮等代表湖南高中校园篮球顶尖水平的队伍展开激烈角逐;赛场下,中国篮球协会主席姚明和观众为孩子们打气加油……

近年来,湖南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持续深化体教融合,实现了学生整体身体素质增强和体育运动竞技水平提升“双丰收”,涌现出了雅礼中学、地质中学、长郡中学、明德中学等一大批体育实力强劲的学校。

“这些学校大多具有两个共同的特点,一是注重‘体教融合’,整合体育、教育资源,共同推进学校体育;二是坚持‘五育’并举,学生不仅篮球打得好,综合素质也高,这生动体现了体育对智育的促进功能。”湖南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省教育厅党组成员余伟良表示。

让体育回归教育,让教育反哺体育,正是湖南推行体教融合的题中之义。

今年5月,在耐克中国高中篮球联赛全国总决赛上,地质中学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分别夺得男女组全国冠军。

地质中学党委书记李亮在采访中表示,此次夺冠与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学校在基地校建设、特色学校创建、体教融合等机制体制改革方面,得到了充分的制度保障,促使学校体育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正如李亮所言,从上而下的保障与支持是湖南大面积推动体教融合的坚实基础。

2021年12月,湖南省体育局、湖南省教育厅联合印发《湖南省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到2025年,基本形成以学校体育、体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为阵地,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持续提高,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渠道畅通,体育教师和教练员发展通道顺畅,保障机制健全的体教融合机制和模式。

为充分发挥体育中考的导向作用,湖南各地相继推动体育中考改革,将体育成绩纳入中考总分,提高了体育学科和体育教师的地位。

长沙,从2022年起明确体育中考总分为40分,纳入中考总成绩中,有效解决了学校挤占体育课时现象。

常德,逐步改进中考体育测试内容、方式和计分办法,从以等级计入,到以分数计入,再到2023年正式调整为以总分100分计入中考总成绩。

岳阳,早在2010年就把学生体质健康检测情况、体育锻炼情况、参加体育赛事成绩、学校体育活动开展情况纳入年度工作考核,将中考体育列入必考项目,连续十几年坚持中考体育100分不动摇。

篮球、足球、排球、游泳等技能类项目,也逐渐被列入选考科目。

2024年1月,湖南又迎来了重磅消息!

湖南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新修订的《湖南省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规定,“中小学校应当保证体育课时,将在校内开展的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纳入教学计划,保障学生在校期间每天不少于一小时体育锻炼”“每学年至少举行一次全校性的体育运动会”“中小学校可以设立专(兼)职教练员岗位,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应当设立专职教练员岗位,优先聘用取得一级及以上运动技术等级的退役运动员”。这是全国首个体教融合改革立法成果,明确了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坚持体教融合的原则,强调了让体育回归教育。

在湖南,体教融合已从口号变成政策,从愿景转为现实,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热衷于体育运动,“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共育:能“读好书”也能“踢好球”

提及体教融合,百年名校雅礼中学,无疑是先行者之一。

早在20世纪90年代,原长沙市体委就指派优秀篮球教练员彭丽君,入校驻点指导女篮训练工作。在彭丽君的带领下,雅礼中学不仅在篮球赛事上屡屡夺冠,热爱体育的氛围也逐渐从训练队传递至全校师生,由女篮拓展到足球、田径等多个项目,体教融合的广度和深度逐渐延伸开来。

这些年,从雅礼中学这方体育场,走向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高水平运动员有20余名,学校累计为多所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省青年队及国家少年队输送数百名体育后备人才。

体教融合,不仅让体育专长人才得以迈入更高、更好的平台,更唤醒了校园里每个热爱运动的生命。

“我们现在是每周两节体育课。”现任校长王旭,沿袭了雅礼中学的一贯传统,高度重视体育教育。为了增加学生在校运动时间,学校一天组织两次大课间活动,广播体操由学生与教师共同编排。今年两会期间,王旭还提出,建议中小学每天开设一节体育课。

能“读好书”也能“踢好球”的学子,并非只出现在雅礼中学的校园里。

“我非常喜欢学校的体育课,上体育课能让我从紧绷久坐的学习状态中抽离出来,舒展身心。”长郡中学高一学生杜悦宁告诉记者,在学校的体育小班教学中,她选择的是武术课程。“每一次出拳,我都能感受到中华武术的魅力所在。练习武术的过程,也是我磨炼意志的过程。”杜悦宁说。

自2007年起,长郡中学就推出了独具匠心的体育课程模块式教学方案,根据不同运动项目进行小班教学,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迄今为止,已开设了十几门体育选修课程,既有篮球、乒乓球、排球、田径、羽毛球、足球等传统热门项目,也有健美操、瑜伽、武术等“时髦”课程,充分激发了孩子们的激情和活力。

高中名校探索体教融合的脚步,向更多中小学释放了信号,各地也相继开始探索自己的体教融合模式。

曾培养出杨霞、龙清泉、向艳梅3名奥运会冠军及一大批世界冠军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湘西州”),构建了“节、赛、会、展、演”相促进,“班、校、区、州、社”全覆盖的学校体育体系。同时丰富体育项目内容,幼儿园重点推广快乐体操,小学重点推广游泳、篮球、乒乓球等项目,初中重点推广田径、足球、羽毛球等重点项目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保证课后服务的50%必须为体育且100%的学生能够选体育。

湖南湘江新区实施体育走班制教学,以“一校多品、一师一专、一生一长”为目标,确保每名学生熟练掌握一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明华小学,飞盘项目走进体育课程;雷锋第二小学,独轮车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运动;雅礼麓谷中学,射击课成了学校的特色“招牌”……

株洲天元区则“牵手”湖南工业大学体育学院,邀请专项技能突出的“大学生老师”到部分中小学,为课后服务社团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体育运动指导。

在各地的积极探索下,湖南逐渐形成了人人都参与、班班有队伍、校校有比赛、地地有特色的学校体育发展格局。

截至目前,湖南已创建1546所全国足球特色学校、300所全国篮球特色学校、50所全国排球特色学校等一批体育传统特色学校,以及武术、游泳、摔跤、柔道等一批体教融合试点学校。

值得一提的是,体教融合的推行使得“小胖墩”“小近视”现象得到有效改善。据统计,2023年全省中小学生体质健康优良率相比2018年提高了15.4个百分点。

只有抓好身心健康这个“1”,后面的“0”才能充分发挥价值。体育与教育双向赋能,为青少年的成长成才奠定了身心健康基础,也成为湖南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突破口。

共享:有“好教练”也有“好场馆”

体教融合关键在“融”,要让师资、场地等资源在体育与教育领域内流动起来。

“拇指在上,四指在下,手腕稍微用力往下扣……”

只见30多名学生,两两一组,面对面站立在田径场上,正跟着梁君进行柔道基础动作练习。这是龙山县里耶民族中学的一堂柔道专业课,授课的是来自湘西州体校的金牌柔道教练梁君。

湘西州深化体教融合,推出了“三互派”“六进校”活动。

所谓“三互派”,就是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体育学校、单项基地三方之间师资“三互派”。近年来,仅在州级层面,湘西州体校就选派了23名优秀教练员前往州直中小学校,开展培训体育教师、指导课外体育活动等工作,实现了优质师资共享共用。“六进校”,就是广泛开展奥运冠军、金牌教练、名运动员、体育俱乐部、体育协会、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六进校园”活动。

体教融合不仅为学校补上了师资的缺口,还解决了体校文化师资紧缺的难题,实现了普校学生体育锻炼和专业运动员文化学习两不误、双促进。

岳阳、娄底等地,也相继恢复县级体校,并打通与中小学的交流壁垒,双方进行基地共建、设施共享、赛事共办等尝试。

当然,畅通优秀退役运动员、教练员进校任教通道,也是湖南强化学校体育师资的重要方式之一。

2023年9月,一场面向湖南省退役运动员的培训在长沙举行。来自全省各运动管理中心13个项目的36名运动员参加,这是由湖南省体育局组织开展的“2023年湖南省优秀退役运动员转型学校教练员培训班”中的一项活动。专业体育人才进校园,能帮助学校规范体育教学、培养专职体育教师、选拔体育苗子、组建学校代表队,大大提高学校体育教学质量,也能为退役运动员解决后顾之忧。

场馆和设施,是学生开展体育运动必不可少的条件,但这又恰恰是不少学校面临的难点。学校体育是公益性事业,撬动多方资源为体育服务,是湖南的另一个选择。

比如政策赋能。

常德市石门县,就将足球场地等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全县国土空间规划和教育发展规划,先后投入资金上千万元建成标准化足球场22个,县内完全小学以上规模的学校都拥有了一个满足教学、训练、竞赛要求的足球场地。

又比如企业协同。

近日,长沙市开福区青竹湖湘一外国语学校“上任”了几名“AI助教”。

操场上,“AI助教”依托于先进的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对学生体育运动成绩、运动姿势、运动过程,进行实时采集、分析与指导。目前,这套智慧系统覆盖了实心球、立定跳远、引体向上、仰卧起坐、短跑等多个项目。

这是湖南省中小学校“智慧操场”试点建设项目,由中南传媒旗下湖南新华书店集团负责承建并运营。

今年6月,湖南省教育厅与湖南出版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携手推进湖南教育事业和出版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其中,探索体教融合发展的创新路径是双方战略合作的重要内容和关键举措。在湖南省教育厅的指导支持下,湖南出版集团投资8000多万元,在全省122个县(市、区)中小学校建设130余个“智慧操场”,促进中小学生体育锻炼和身心健康,因地制宜发展中小学体育新质生产力。

只有调动各方力量,形成全社会关心青少年体育、共抓体教融合的良好氛围,体教融合才能走得更深更远。

不论是体育,还是教育,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育人。促进体教融合,不仅关乎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关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更关乎全体社会成员身心健康的提升。

湖南通过共建、共育、共享,探索出了一条“体育回归教育、教育反哺体育”的体教融合路。在这条阳光大道上,一批又一批“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新时代青年,正昂首挺胸走向未来。

(校对:唐炜逸)

一审:周凯迪

二审:赖斯捷

三审:倪正松

原文刊发于《湖南教育》2024年8月B刊总第1288期

在这里,读懂教育!
长按关注>>>
盘它


湖南教育
评析教育热点,推介教育人物,更新家教理念,讲述教育故事,分享读书乐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