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主持:刘建琼
教育部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指导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博士后导师,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融合与创新:中小学美育工作优化路径
作者简介
邹婧
2023年12月,为进一步加强学校美育工作,强化学校美育的育人功能,教育部发布《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提出以浸润作为美育工作的目标和路径,将美育融入教育教学活动各环节,潜移默化地彰显育人实效。面对新时代赋予的这一命题,如何持续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美育素养,成了我们亟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尤其在新课程标准全面实施的背景下,探索并实践一套既适应当前教育环境,又能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美育提升策略,其重要性与紧迫性日益凸显,是教育改革与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
一、当前美育工作的困境与反思
美育教育边缘化现象突出。在传统中小学美术课堂中,美育教育往往被边缘化,成为教育体系中的“副科”。这一现象深受社会环境影响——过度关注文化课成绩,导致社会普遍忽视对学生审美情趣与创造力的培养,既限制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也偏离了教育培养人才的初衷。教师须打破传统教育思想的桎梏,转变教育观念,结合“互联网+美育”构建美育发展新模式,促进各学科知识的融合。
教学方式单一缺乏创新。美术教学内容曾长期围绕固定教材展开,课程偏重基础绘画训练,应试导向显著;且多数学校对美术课的场地需求重视不足,教室资源紧张、教具匮乏,导致美术课程常常与文化课共用教室,教学模式也因此显得单一乏味。教学手段的单一以及艺术类学科教室的缺失,都是当前美育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美育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限制学生美育素养的提升。
二、新时代中小学美育工作的使命
审美启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在新时代背景下,学校教育要更加注重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不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还要鼓励他们勇于跨越学科界限、探索未知领域,增强自我掌控力。
情操陶冶。情操的陶冶深植于对美与文化的探索。美育教育以名画、器物、建筑等富有艺术价值的作品为载体,引导学生感知美、鉴赏美,触发情感共鸣;通过丰富的文化活动,鼓励学生深入探索文化根源,培养健康情感与道德观。此过程不仅能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更在其心灵深处播下文化认同与情感共鸣的种子,陶冶并升华学生的情操。
文化传承。美育教育通过精心设计传统文化课程,如古琴演奏、诗词吟咏与绘画创作,循序渐进地引领学生探索中华文化的精髓。此过程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更在潜移默化中促进了文化的传承,让学生在学习与创造中,深刻理解并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与价值,成为文化的继承者与传播者。
三、新时代如何优化中小学美育工作
“以美启智,以美育德”已成为新时代中小学美育教育体系的核心理念,这一变革不仅彰显了教育理念的升华,更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路径的优化。
创新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激活学生艺术潜能。中小学美育的根基在于学生个体对艺术作品产生好奇并引发反思后的领悟与升华。教师应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艺术感知及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参与艺术活动的兴趣和热情。为此,教师可设计跨学科的艺术项目,将历史、文学与美术学科有机融合,引导学生将自己对古诗词的独到理解进行再创作,或是对历史事件的艺术性再现;利用举办玉器鉴赏会、实地探访历史建筑、参与编钟系列古乐器音乐会等契机,鼓励学生参与社区文化服务,将美育成果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实际行动,以此深入挖掘美术课程所承载的美育与德育价值,让学生在主题式学习过程中感受美的多样性。
拓展中小学美术课程资源,培育核心素养。新时代年轻教师的优势在于他们敢于突破传统,勇于尝试新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能够有效融合社会丰富的文化资源与先进的互联网技术。鉴于此,学校应紧跟时代步伐,依托互联网的强大功能,引入高校优质教学资源,开启智慧课堂模式,让学生有机会沉浸式体验虚拟现实人机交互技术,从而调动并丰富他们的美育实体感触;进一步地,学校还可以与省内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艺术实验室等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直接而深刻的实物认知与体验机会,让学生直面历史的厚重与艺术的精湛,感受实物所承载的美感。这不仅能拓宽学生的视野与知识面,还能充分展现新时代年轻教师勇于创新、善于整合资源的独特优势。
构建家校协同美育机制,营造浓厚美育氛围。当前中小学生家长普遍年轻化,往往更易于接受新观念,对美育有更深的理解和追求,且“双减”政策赋予了学生更多自主时间,学校应强化家校合作,在美育实践中融合双方优势资源,创新教育内容与形式。家长应以启发者和伙伴的身份积极参与合作,鼓励孩子勇于探索,即便在条件有限的地区,也应引导孩子尝试利用现有资源进行创新,如手绘、手工等;在条件较好的地区,可以进一步鼓励孩子探索数字绘画、3D打印等新技术,实现艺术创作与跨学科知识的融合创新。这一过程不仅促进孩子的自由表达与创新能力的发展,还让家长认识到校外教育的多元价值。同时,家校需共筑一个鼓励探索、包容失败的学习环境,激励学生将理论知识付诸实践。例如,参与社区美化项目,用所学知识设计环保标语、绘制壁画,既能锻炼艺术表现力,又能增强社会责任感。
融合与创新,作为新时代背景下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正借助现代科技手段与跨学科教育理念,为中小学美育工作探索出一条新的发展路径,这不仅丰富了教学手段,更拓宽了学生的艺术视野,使美育教育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
一审:李 婧
二审:赖斯捷
三审:倪正松
原文刊发于《湖南教育》2024年10月A刊总第129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