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融合教育不仅可以帮助特殊需要学生融入社会,也能促进普通学生对多元世界的理解和尊重,有利于构建更加和谐、包容的教育环境,对于促进教育公平、打破隔阂、提升社会包容性具有重大意义。特殊教育学校作为特殊教育的主力军,在推进融合教育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洞口县特殊教育学校将推动融合教育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从开放办学、融合教育师资培养、融合教育课程建设三方面持续发力,致力于推动县域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开放办学,促进深度融合
学校打破原有封闭的教育观念,秉持开放包容的教育理念,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积极推动开放办学,引入多方资源,努力构建一个多元共融的学习环境,为特校孩子融入社会打下基础,也促进融合教育的深度发展。
1.搭建情感桥梁,筑牢融合心理基础。学校积极与县域内普通学校携手开展融合教育活动,创设“同一个活动”“同一堂课”“结对同伴”等体验式融合性活动,搭建特殊孩子与普通孩子的情感桥梁。比如,学校先后与思源实验学校组织开展“心手相连”联合活动,与芙蓉学校携手举行心理健康教育交流活动,与县幼儿园开展迎新年活动,与文昌三小携手开展庆“六一”系列活动等。这一系列融合活动的开展,增进了普通学生与特殊学生的相互了解,促进了特殊儿童的社会化发展,也促使普通学生形成关怀弱势群体的良好品德和悲悯情怀,更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县域平等、尊重、接纳、包容的教育生态的形成与发展。
2.打造社会爱心基地,逐步破除“特殊”屏障。学校着力将自身打造为洞口县各界人士的“爱心基地”,发挥辐射功能,向社会宣传普及融合教育理念,增进社会对特殊教育的了解,让学生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与尊重,提升学生融入社会的主动性。如邀请理发师、美容师、本土歌手等爱心人士数次来校授艺,他们耐心引导学生学习社会技能。学校还面向社会聘请了两位爱心厨师、三位爱心生活老师、两位爱心保安,这些爱心人士也起到了融合教育生活技能培训师的角色:他们每天不厌其烦地教孩子们择菜、洗碗、洗脸、刷牙、洗衣、叠被子等生活技能。经过长期训练,孩子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大大提高。
3.做实“家校融合”,合力促进学生发展。学校在融合教育实践过程中,将特殊儿童家庭纳入融合教育的重要支持体系,成立了家长学校领导小组,并建立以学生家长为成员的家长学校监管小组。实行家长监厨帮厨制度,邀请家长参与每月学生集体生日会,鼓励家长在开放日走进校园、课堂,与学生共同学习。同时,学校也多方开展家庭特殊教育指导策略培训,让家长明白自身在特殊教育中的职责与义务,鼓励家长对学校办学与发展提出建议,集多方智慧共同推动融合教育顺利实施。
4.推进“医教协同”,专业赋能发展。洞口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融合教育的发展,2023年,在县委县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的统筹领导下,洞口县成立了县特殊教育专家委员会,成员单位涵盖民政、卫健、教育、残联系统,承担全县特殊需要儿童的评估安置、教康指导、师资培训等工作。2024年5月13日,主管教育的副县长组织召开了县特殊教育专家委员会联席会议,明确每月安排一名医生到县特殊教育学校定点定时做康复。此外,近年来,县中医院每年来学校开展一次义检活动,县人民医院定期到学校开展急救知识技能培训活动。县委县政府和各大医院的协同参与,为特殊需要孩子的身心健康和融合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二、赋能师资,强化融合保障
一支专业的融合教育师资队伍是推进融合教育的关键,对此,学校在融合教育师资的建设上主要进行了以下尝试。
1.以“点”带“面”,发挥资源中心辐射引领作用。2023年,洞口县教育局依托我校成立了县级特殊教育资源中心,明确了资源中心的职能和资源教师工作职责。学校充分发挥资源中心培训与指导功能,赴普通学校开展随班就读业务指导和示范课的展示及系列业务培训会,组织全县中小学校、幼儿园开展融合教育培训会,进一步优化、规范随班就读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
2.实施志愿教师计划。学校课后服务课程体系的不断完善与丰富,对教师专业结构提出了新要求。为此,在保证学校教师专业结构合理的基础上,学校一方面积极引进普校对口专业志愿教师30余人,累计上课300多节。志愿教师将普校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和管理方式融入特校课堂,丰富课堂内容。另一方面,邀请地方“非遗”文化传人到校义务授课,积极打造开放融合的特色课堂,为学生发展创设更多可能。比如,邀请洞口县汪氏彩色剪纸“非遗”传人汪阳华来校讲解剪纸艺术的起源和发展、剪纸艺术的特征和种类,并现场展示剪纸过程,指导学生创作剪纸作品,受到学生的追捧。
3.构建普特一体化教研。一是以探索课后服务课程实践为契机,充分发动本校教师,聘请专长教师和专长志愿者,共同组建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师资队伍,融合多方力量共同开展特殊学生课后服务的研究与实践。二是坚持课题引领,开展普特共研活动。2022年学校省级重点课题“县域特殊教育学校课后服务‘1+2+3+N’模式的实践研究”,由我校教师与洞口县第九中学教师共同参与,双方就课后服务的实施,定期开展教研活动,通过普特思想的碰撞与学术交流,推动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互相融合。
4.加强教师专业培训。在融合教育背景下,教师角色面临转型,教师专业能力提升迫在眉睫。从2023年开始,学校开展教师专业能力摸底测试,针对性制订教师培训方案,明确教师专业发展方向,帮助教师发展“一精多能”。学校还分批次组织3名教师远赴重庆市向阳儿童发展中心培训进修;20多人次教师参加省内外特殊教育专题培训;组织教师开展常态化阅读,定期组织专业书籍阅读分享活动,提高教师专业理论水平。
三、聚焦课程,培育学生素养
1.开展德育课程,落实立德树人。学校全面推进德育工作,以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如利用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和主题班会,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主线,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政教育;利用传统节日开展主题班会和文化周活动,加强学生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感恩意识的培养;利用残疾人“五个一”等文化主题活动,丰富学生精神生活,塑造学生良好品格;实施全员育人、处处育人理念,要求学校教师、生活教师、工友均加入育人行列,以身示范,润物无声。
2.构建适应性课程,发展融合能力。学校在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基础上,以适应性课程为补充,发展学生融合能力,最大限度为学生向普通学校安置转衔创造机会。如社交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社交礼仪和社交技能,开设生活与休闲、社交语言训练、认知训练等内容;劳动课程通过传授基本的劳动技能,培养学生的责任与分工、合作与独立意识;生活适应课程以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为目标,细化为我会整理房间、我会种菜、我会煮饭等主题内容。
3.打造特色课程,助推社会融合。一是发展职业(生存)教育。在融合教育实践的探索中,学校将民族地区的文化元素与特殊孩子的职业教育相结合,建立了以长期培养为主,兼顾短期培训的职业教育新模式,积极争取各项政策。开设了烹饪、种植、手工等职业技能课程,并经常组织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和社会活动。如手工制作、手工“爱心义卖”、残疾人文艺演出等活动。二是搭建特殊教育课后服务体系。在“双减”背景下,为充分发掘特殊孩子的潜能,学校建设了特殊教育课后服务多元化特色课程体系,分别开设了“特色+艺术+劳动技能+康复训练”多个类别的课程,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三是因地制宜,开发公共卫生教育、安全教育等特色课程。学校组织带领学生走向户外,开设环保(认识植物、捡拾垃圾等)、安全教育(拍防溺水宣传片、消防知识大讲堂等)、融合观影等课程,帮助学生融入社会和自然,不断提高学生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的能力。
近年来,通过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推进融合教育发展,学校办学水平不断提升,融合教育经验“构建教育共同体——融合视野下特殊教育学校的融合教育实践探索”荣获湖南省教育厅融合教育优秀教育教学案例二等奖,心理健康工作案例在全省特教系统年会上做经验分享。特殊教育就像一滴水,只有融入普校、职校、家庭、社会等多元“大海”中,才能焕发出生生不息的活力,才能见到更广阔的天地。
【本文系湖南省社科基金委托项目“特殊教育学校职能拓展与内涵提升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3WTC05)研究成果】
(作者系洞口县特殊教育学校党支部书记)
一审:赵经天
二审:赖斯捷
三审:倪正松
原文刊发于《湖南教育》2024年10月A刊总第129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