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光40年•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 | 向南社:坚守苗乡教育34年

教育   2024-09-12 10:13   湖南  

本刊记者 王黛


向南社


城步苗族自治县红旗小学党总支书记,邵阳市督学,中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全国小学骨干校长,湖南省优秀指导教师,湖南省国培教育优秀培训者,湖南省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

1991年,刚刚中师毕业的向南社,来到了离家100多公里的城步苗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城步”),一个位于湖南省西南边陲、当时的国家级贫困县、至今仍未通火车的少数民族聚居地。

城步县城再向东走约30公里,是他此行的目的地,浆坪乡中学。这也是他执教生涯的第一站。

此后,他从一线教师成长为书记、校长,从一所学校调至另一所学校,不论身份如何改变、学校如何改变,他都未曾离开过这片苗乡大地。“越是偏远的地方,越需要教育的坚守,越需要用心来做教育。”为了这一教育初心,他在此默默无闻坚守了34年。

在他的治理下,一所又一所深山里的学校发生“蝶变”,一批又一批学子从乡村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

“环境是一种无形的教育”


2003年,向南社调入清溪乡中学任校长、书记。

现在若是走进乡村学校,大部分都已拥有崭新的校舍、标准的跑道、功能齐备的活动室。但是在20多年前,一个国家级贫困县里的乡村学校,只能用“老破小”来形容。

在清溪乡中学,学生宿舍是由废弃房屋改造而成的,教学楼的窗户是用报纸糊住的,勉强遮挡风雨。校内没有自来水,全校师生的饮水全靠附近的小溪,卫生条件堪忧。

向南社说,刚调来时,他天天发愁,“教师不愿来、学生想转走,办学难以为继。”“这可不行。”他下定决心,要彻底改变学校面貌,给师生一个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

那几年里,向来“脸皮薄”的向南社,也不得不“厚着脸皮”“硬着头皮”,到处拉资源、寻帮助。在他的反复报告和积极争取下,上级主管部门终于同意下拨资金,为学校新建一座教学楼。紧接着,他又多次到省妇联“化缘”。省妇联领导来校实地查看后,当场解决了近40万元的资金问题,新的学生宿舍这才有了着落。

不仅如此。当他听说曾经的学生杨荣钦,已成为武汉一家大公司的领导时,他又特地跑去武汉向这名学生“求助”。不巧,杨荣钦当时正在外出差。向南社便在当地住下,为节省开支,他住的是30元一晚的私人旅店,吃的是最便宜的盒饭。

4天后,杨荣钦回到武汉。当他看到老师的吃住情况时,忍不住红了眼眶。后来,他不仅帮学校接通了自来水,还为师生配置了40多台电脑,孩子们终于有了一间多媒体教室。“有向老师在,相信母校会越来越好。”杨荣钦走时,留下了这样一句话。

如他所言,环境的极大改变,让师生获得了更多的安全感与归属感,学校越办越好。3年后,清溪乡中学发展为城步的农村窗口示范学校,后更名为“城步县儒林镇初级中学”。

向南社认为,美丽的校园环境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不会说话,但能量十足。后来,他每到一所学校,便从校园环境入手,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价值。

在城步第四民族中学时,他兴建校内文化墙、楼道文化展板,提出办公室文化、教室文化、寝室文化。力倡“艰苦奋斗、仁爱包容、工作第一、学习第一、他人第一”的校园精神,树立师生的精气神。如今,该校已是“县内一流,县外有名”的优质学校。

调任红旗小学后,他又通过危旧房改造,为学校腾出了运动场地,还添置了几十张乒乓球桌,“让学生有个锻炼的场地,保持健康快乐的心情,这是很重要的。”向南社强调。后来,他又争取到原城步第三民族中学的校舍,创办红旗小学南湖校区,既有效地化解了“大班额”压力,也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更多可能。

在向南社看来,人是环境的产物,美丽的心灵需要美丽环境的孕育,办学首先就要“办”出好的环境。

“把每一个学生装进心里”



“把每一个学生装进心里”,是向南社的育人原则。

“城步山多,交通不便,经济发展困难。”向南社语气有些沉重。据农业农村部数据,2014年时,城步人均年纯收入仅4687元。“家长和学生对教育的认识程度有限,学习不好且家境贫困的孩子,往往容易辍学。”

于是,向南社给自己定了个规矩:每周进行一次家访。他希望通过家访,让老百姓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在了解到学生的家庭情况后,自己也能更好地给予他们帮助。

比如塔溪乡中学70班学生小梅。母亲服毒自尽,父亲经不起打击,丧事未办就离家出走,留下她和年幼的弟妹。得知小梅这一不幸的遭遇后,向南社带头并号召全校师生捐款,最后为小梅的母亲凑到了5600余元安葬费。为让小梅安心读书,向南社还主动承担了她上学期间的学习生活开支,直至她中学毕业。

向南社资助过的学生,不只小梅。这些年来,向南社自掏腰包1.8万余元,帮助了21名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走出了大山,开启了新的生活。让他欣慰的是,他所在的学校,这些年里没有一名学生中途流失。

留住学生是第一步,下一步还要把他们培养好。

向南社当教师、当校长,一直坚持“育人为先”,始终把德育放在首位,用赏识的眼光看待每个孩子。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他向教师提出了几点要求:

对后进生,要给予宽容的态度,用持久的热情来转化他们;对中等生,要创造激励机制,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鞭策他们力争上游;对优等生,则要加强挫折教育,强化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对特长生,需重引导、教方法,充分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在塔溪乡中学任校长时,他就主张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搭建了一个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资源平台。他还特别注意对留守儿童、残疾学生、学困生等特殊群体学生的关心与爱护,制订了面向特殊群体学生的爱心帮扶方案。

在红旗小学,他接纳了不少进城务工子女。为帮助学生改掉不良的学习生活习惯,学校设置了许多奖项,诸如“学习进步奖”“优良行为习惯奖”“主动认识错误改正缺点奖”“学习雷锋有担当奖”等。孩子们的变化与成长,也显而易见。

他总对教师们说,“要在‘为人’与‘为学’两个方面,对学生平均用力,不偏废、不放弃。”如此,方是真正为学生的未来人生负责,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基。

“有温度的管理”


“老向”,师生们总这样亲切地称呼向南社。

自担任校长以来,23个春夏秋冬,只要向南社不出差,他总是早早来到学校,迎接师生的到来;每天放学,他都要站在校门口目送每一个师生回家。自己离校前,还要把整个校园巡查一遍。

教师若遇上生活、工作上的困难,如住房问题、家属工作问题、身体健康问题等,他都尽可能地帮助解决。“他是一个很有悲悯情怀的人,看到别人有困难心里就难受。”有同事这样说。

在向南社看来,教师,是一种自尊度、创造度很高的职业,需要的是有温度的理解、帮助、关怀,而不是冰冷的条规、制度。因此,他将自己的管理之法称为“温情管理”。“底线不能触碰,原则不能突破,但是底线之上的空间,应该是人性而温情的。”他进一步解释。

当然,身为管理者,向南社不仅是教师工作生活上的贴心人,更是他们专业发展的引路人。

课堂是教师教育生命的主阵地。34年来,向南社从未离开过课堂,一直坚持上课、听课。

“这是一种姿态,是校长重视教学的风向标,是学校最重要的正能量。”有了向南社这个榜样,教师们更加用心钻研课堂、重视教研。

课堂之外,“阅读”也是促推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直接且有效的途径。

向南社每到一所学校,就带领教师开展“五个一”读书活动。即每天读一篇好文章,每周推荐一篇好文章,每月举办一次学习研讨会,每学期读一本名著,每年写一篇高质量的教育教学心得体会,并与大家交流。“五个一”活动的开展,营造出了浓浓的读书氛围,教师们的专业素养与业务水平也在这“输入”与“输出”之间,不断提升。

多年来,经他指导过的杨红莲、饶利、黄坤、杨文礼等40多名教师,在全国、省、市各类教育教学比武中斩获多个奖项。受他影响的尹秀文、李荣峰、戴国林、何丹等人,纷纷成长为省、市、县骨干(优秀)校长。

向南社也从未停止过前进的脚步。他曾主持或主要承担了7项省级课题研究工作;13篇教育教学论文获得国家或省级奖项;2017年,获得全国教育系统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21年,获得全国小学骨干校长荣誉称号;2023年,受聘为“国培计划(2022)”——邵阳市农村中小学校长研修班授课专家;2024年,被教育部拟表彰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

34年教学生涯,23年管理经验,向南社始终以一颗赤诚之心,全情投入师生、学校乃至整个教育事业。对于这片充满深情的苗乡大地,他坚守着“奉献”与“求真”,让“这里的教育越来越好”,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教育人奋斗的足迹。

(校对:王黛)

一审:余   柯

二审:赖斯捷

三审:倪正松


原文刊发于《湖南教育》2024年9月A刊总第1291期


在这里,读懂教育!
长按关注>>>
盘它

湖南教育
评析教育热点,推介教育人物,更新家教理念,讲述教育故事,分享读书乐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