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光40年•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 | 方芳:在安静中聆听百年老校的召唤

教育   2024-09-13 15:06   湖南  

本刊记者 张晓雅

方芳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硕士研究生,中小学正高级教师,“十四五”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专家、湖南省中小学校长国家级培训专家、长沙市天心区人大代表,2022年被评为“湖南省优秀教育工作者”。

这是一所仿日式庭院风格的学校。楼群以黄、青色为主色调,砖木结构,平房与二层楼房结合,栋与栋之间,或有走廊,或由亭楼连接,形成四合院落。当阳光照射着校园中的绿植,在墙上或楼道间,形成斑驳的倒影,这一切似乎都在述说着这所学校——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以下简称“一附小”)的过往与荣誉。

这所学校曾培养出陶峙岳、任弼时等优秀共产党人,也曾有何叔衡、谢觉哉等仁人志士在此任教。更值得一提的是,1920年夏至1922年冬,伟人毛泽东曾在此担任主事(校长)。

暑假的末尾,我们就是在这儿,见到了“一附小”的现任校长——方芳。

眼前的方芳,穿着一件纯白色T恤和一条牛仔裤。与沉淀着百年历史的一附小有着相得益彰的气质,那就是安静。

15岁到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以下简称“一师范”)求学,20岁入职一附小担任语文老师,36岁成为一校之长,方芳和一师范的缘分,已共续了很多年。如果不是荣获“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外界几乎很难了解到,她是如何为这所百年老校“刷”上新颜色的。

但与她共事的同事都知道,方芳担任校长以来,很少在外奔波,除了专属自己的阅读时光,剩下的时间,她一定用来陪伴老师和学生,守护学校的一砖一瓦。

用方芳自己的话说,因为这份“安静”,才让她听到了一附小对她的召唤,许下“安安静静做教育,踏踏实实办学校”的永恒决心。

深挖“红校史” 育好“接班人”

十年前,一附小可以誉为“老校”,却不一定能称得上“名校”。

曾经发生在一附小的历史篇章,随着时间长河的流动,已经渐渐被人淡忘。就连求学时的方芳也不知道,毛泽东曾在此担任主事,“那时候,一附小的老师,没有强烈的红色基因的身份识别。”

201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撬动了一附小再度“红”起来的齿轮。

当时,一师范接省里的要求,需创编一个群众文艺节目,最终这个任务指派给了一附小。方芳是一个文艺爱好者,创编和策划都不成问题,但唯独在选题上犯了难。“什么样的节目能代表一附小呢?”方芳想到了和学校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杨开慧,“一附小的教师以女性居多,这样一个勤劳、勇敢、智慧的女性形象,绝对能成为学校的精神偶像。”

定好主题后,方芳带着老师们翻阅大量的杨开慧和毛泽东的文字,阅读两人的信件,去杨开慧故居采风。两个月后,这个由一附小45位一线教师演绎的音诗画作品《忠魂舞——开慧之美》,在新中国成立67周年湖南省群众文艺汇演中亮相,并获得了金奖。

“表演的过程,并不是跳了一支舞而已。而是感受到了两位伟人,跨越历史时空传递给我们的思想。”参与演出的语文教师向曦并未想到,一场文艺演出会给自己带来如此大的后劲,包括自己在内,其他老师的精神面貌也悄然发生着变化,“之前,有些老师有离职的想法,表演之后,再也没有提过,甚至还生出一种骄傲感和使命感。”

老师们的变化,让方芳意识到历史的力量,意识到身份识别的重要性。借着这股东风,她决定深挖“红校史”,传承红色基因。很快,方芳就开始着手第二件事——建校史陈列馆。

“这件事我都做不到,你能实现?”听到这个想法,方芳的师父,也是一附小的前任校长欧立新不由得产生怀疑。而他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明白其中的难度。

“当时,关于学校历史的一张纸片、一张照片都没有。”几十年前的那一场文夕大火,阻挡了方芳还原历史的脚步,“一所百年老校,居然什么也没留下”,方芳心中满是遗憾和惋惜。

但方芳没有被困难吓倒。一到寒暑假,她就寻访退休教师,去到知名校友的老家,收集一切关于学校历史的痕迹。没有收获的时候,她也想过放弃,但总舍不得停下脚步,最终,她和团队历经两年时间,建成了现在的校史馆。

“现在,一附小的孩子入学和毕业,都会走一遍青年毛泽东纪念馆、校史馆以及毛泽东曾经住过的主事室。”副校长潘勇告诉记者,随着校史馆的建立,学校依托“校景馆一体化”育人平台开设的校本课程,也随之成型。

以一年级新生的“始业课程”为例。孩子们的开学第一课,就是重走主席足迹,重读主席故事。新生们会在大操场进行集体宣誓。老师给每位新生戴上一枚毛泽东像章,这也意味着孩子们“追寻伟人足迹”之旅正式起航。读毛主席的题词,坐毛主席当年读书的座位,参观毛主席的办公室、寝室以及沐浴过的古井,走进青年毛泽东纪念馆、一附小校史馆……这些都是为了让孩子们树立“我是一附小学生”的红色意识。

类似的校本课程还有给主席赠鲜花的仪式课程、讲伟人故事的故事课程、再塑红色气质的红船起航课程,等等。无一例外,这些课程都是孩子们无需走出校门,就可以接受的沉浸式红色教育。

“去年,一附小的孩子参加全国DI大赛。赛后,其他省的孩子提出能不能用身上最珍贵的物品,互相交换礼物?一附小的孩子,摸了摸胸前的毛主席像章说,这就是我身上最珍贵的东西。”作为重启学校红色基因大门的人,方芳满脸骄傲地讲述着这个故事。而她,也还将一直站在校园里,聆听历史的回响,不断深挖“红校史”。


用团队力量助教师个人成长

“这个暑假,我在家读书、听书、荐书,在书里,我感到自己萌生出一股内在的力量……”新学期开学,方芳向全体教师汇报了她在假期中的感悟。

教师向校长汇报工作常见,校长向教师做汇报的却不多见,而方芳从她担任校长开始,就已经这么做了,至今已有10年的时间。在她看来,一所学校最需要不断成长的是校长,只有校长时刻保持学习与成长的状态,才能和教师一起“携手同行,抱团成长”。

“我们的老师个体都很强,骨干教师、名师居多。”方芳说,能在附小任教的老师,无论从业务还是人品上,都是非常优秀的。但恰恰是这份优秀,让老师们渐渐习惯“单打独斗”。

在担任一附小副校长时期,方芳就经历过因为人事动荡,而带来的办学艰难。她深知,教师是学校的根基,一支不抱团成长的教师队伍,必然无法构建出屹立不倒的大厦。如果这所百年老校,因为教师队伍的质量而影响发展,这并不是方芳愿意看到的。

于是,一附小依据管理实际情况和教师成长需求,建立了3大类团队,即以实现学校自主管理为目标的管理团队;以实现自我成长为目标的教师成长团队;以完成主题活动为目标的项目工作团队。3大类团队下各创建了24支小团队,职能覆盖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同时,又以项目化进程,推进学校工作。

2024年5月,一附小迎来了一年一度的艺术节。这场为期一个月的艺术节,除了开幕式、闭幕式,中间还有各种单独的活动和展演。作为艺术组的组长,陈洁是整场活动的负责人。按照一附小“项目化”的管理模式,陈洁在校长室的授权下,根据相应的主题,邀请合适的人,加入艺术节项目组。

“今年的主题是‘被看见’,希望一附小的任何一员,都能被看见。”结合主题要求,陈洁邀请了一位门卫伯伯和一位保洁阿姨,请他们讲述自己和过往,以及他们对一附小的愿景。拿到项目的两位校工,还得到了一张详细的进度表,比如什么时候写完发言稿,什么时候定稿,什么时候要熟练表达……“好几次看到他们独自躲在体育器材室里,悄悄地练习。”陈洁说,虽然第一次被纳入项目组的两位校工很紧张,但也表现出十足的干劲。

让人意外的是,在艺术节的开幕式上,两位校工朴实的发言,在众多文艺节目中脱颖而出,得到全校师生最热烈的掌声。

一附小实施项目化管理,表面上是让教师当螺丝钉,但内在意义,却是让每个人都成为可以“被看见”的主人公。

“人只有在集体中被看见,才会有存在感、价值感、归属感,才愿意为集体做事。”在方芳看来,身为校长,她的存在不是发号施令,而是激发出教师自我成长最大的内在动力。

“今天的你为学校出力,明天的你,就有能力为自己理想中的教育出力。”方芳说,如今学校推行的团队文化,又有了更深层次的用意,成为助力教师个人成长的坚强后盾。

大先生要做大教育

2024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考察,再次强调:“学校要立德树人,教师要当好大先生,不仅要注重提高学生知识文化素养,更要上好思政课,教育引导学生明德知耻,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努力成为堪当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大任的栋梁之材。”

“大先生做大教育”,这既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希望,也是一师范这所千年学府的办学目标。近些年,在一师范的牵线下,方芳积极推动一体化管理模式,先后托管了省内6所学校,帮助这6所学校梳理管理机制,打造教师队伍,创新教学方式。

一附小虽然规模不大,但教师人数也是按照工作量满打满算。作为一校之长,方芳完全可以一心只做好分内的事。但想到这所百年老校承担的使命,想到需要为全省的基础教育做贡献,对于托管的需求,方芳基本来者不拒。

宁乡市云起实验学校(以下简称“云起学校”)是一所农村学校,师资队伍较为薄弱,从2018年起,交由一附小托管。为了让云起学校的老师尽快成长,方芳增加了送课和跟岗的频率。“每周大概都有一到两位云起学校的老师,来我们这里跟岗学习。其他被托管的学校,一个学期也就一两次。”

一开始,看到课堂上随时有人听课,一附小的老师有些不习惯,但看到校长还在如此“卖命”地为被托管学校出谋划策,他们也慢慢学会了接受,甚至是主动付出。

不久前,一附小的数学老师宿晓玲发了一条“踏上新征程”的朋友圈,这也就意味着,秋季开学后,她将担任云起学校的副校长。在此之前,宿晓玲其实并没有任何管理经验,而且今年她已经51岁,如果在其他学校,几乎可以过“半退休”的日子,哪还用去接受新任务,迎接新挑战。

可是,在方芳找她谈话后,宿晓玲只是简单地回答了一句话:“如果学校有需求,我可以挑战我自己。”履职在即,宿晓玲克服内心不安的方法,就是提前半个月到岗,逼自己尽快熟悉业务。

因为托管了6所学校,方芳在安排工作的过程中,难免让一附小“伤筋动骨”。但她无时无刻把“大先生做大教育”的观念,铭记于心,“托管,也是一种双赢,可以为一附小的老师创造更大的平台。”

除了托管6所省内学校,方芳还组建了班主任、课程建设、红色校史育人等11个特色培训团队,为甘肃、海南等地培训师资近万人次。面对慕名而来的求助学校,方芳更与其建立了长期的结对帮扶工程。

如今,一附小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不仅被遴选为京湘两地教育合作小学,还被教育部授予国培计划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实践基地、湖南省中小学教师培养基地学校等称号。这些,都是方芳带领附小履行“大先生做大教育”使命的生动体现。

“这所学校属于历史,但它更加指向未来。”方芳说,过去十年担任校长的时光,让她听懂了一附小历史的召唤。而面向未来发出的召唤,她仍然会用那份潜心育人的安静之心,去聆听、去回应,办出她心目中最好的教育。

(校对:张晓雅)

一审:余   柯

二审:赖斯捷

三审:倪正松



原文刊发于《湖南教育》2024年9月A刊总第1291期


在这里,读懂教育!
长按关注>>>
盘它



湖南教育
评析教育热点,推介教育人物,更新家教理念,讲述教育故事,分享读书乐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