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创新 | 为孩子们打造幸福乐园——专访花垣县华鑫学校小学部校长易穗香

教育   2024-10-11 15:46   湖南  

本刊记者 郑杰

作为湖南省易穗香网络名师工作室的首席名师和主持人,易穗香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已有近30年,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湘西州”)小语界可谓大名鼎鼎。

然而,2016年,她却走出舒适圈,走进民办学校,实现了从“一科之师”到“一校之长”的身份转变。多年来,在她的带领下,花垣县华鑫学校小学部的招生人数实现了飞跃——从2016年首届招生仅127人到2022年招生达1476人。

日前,本刊记者走近易穗香,去探寻她的教育故事和教育理想。

记者:据了解,您之前在公办小学工作了近20年,已是湘西州小语界的名师,请问是什么原因让您选择来到民办学校?

易穗香2015年,华鑫学校创办前夕,集团董事长向我抛出了小学部校长的橄榄枝。收到邀请之初,我有些受宠若惊,认为自己太“闷”了,恐怕难以胜任校长一职。年底时,董事长再度致意,并许诺全力支持我办学,可以让我所有的教育思想都在华鑫学校落地。我思考了很久,觉得自己确实应该走出舒适圈。不管公办民办,都是党办。民办学校的孩子也应该享受优质的教育。于是,这一次,我欣然接受了邀请。

其实,教育思想这样的说法于我而言有些“高级”。“思想”二字何其重,我只是简单地希望能把学校管理好、把教师培养好、把学生教育好,能让家长满意、社会满意,能引领学生走向更好的明天。20169月,学校首届招生启动,计划招收400人,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只有127人。“新官上任三把火”的我,刚来就碰壁,失落感在所难免。董事长安慰我说,“招到50个就教50个,100个就教100个,无论多少,我们都要把他们当自己的孩子来教”。这句话,坚定了我把学校办好、把孩子教好的决心。

随后,我凭借自己在公办小学德育管理、教学实践、文化宣传及年级管理等多领域积累的经验,信心满满地带领着一支90后”教师占比超过80%的教师队伍,共同规划蓝图、构建体系、制订细则、落地实施,从班级文化建设到校园文化建设,从教师队伍建设到课程体系建设,从家校合作共育到区域教育协同……走好发展的每一步,让每一个孩子健康快乐地奔跑,成长为乐学、善思、向上的人。

记者:您提到,学校自创办之初便致力于全方位办学体系的构建。在此背景下,学校是如何精心策划并落实校园文化建设的?

易穗香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我们精心构筑了“三园”体系——乐园、福园与学园,旨在为学生营造一个全方位、多维度的成长环境。

乐园,是我们致力于打造的第一个维度,其核心在于让学生成为校园生活的快乐主体。我们从师生礼仪入手,每日清晨与傍晚,学校行政与班主任亲自迎接与欢送学生,以此传递学校的关怀与温暖,营造温馨愉悦的氛围。在班级层面,我们鼓励学生自主参与班级文化建设,从班名、班徽的设计到教室环境的布置,再到班级公约的制订,每一个环节都凝聚了学生的智慧与创意,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成就感与归属感。此外,我们依据季节变换,精心策划了“华鑫四季”系列主题活动,如春日的植树与学雷锋、夏日的露营与六一庆典、秋日的开笔礼、冬日的新年晚会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享受成长的乐趣,让欢声笑语成为校园最美的旋律。

福园,则聚焦于提升学生的幸福感与归属感。针对占比四分之一的寄宿生群体,我们构建了全方位、精细化的保育体系。此体系涵盖校内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如睡觉有人陪、衣服有人洗、节日有人理、生病有人管、学习有人导、活动有人领等八大特色服务,确保每名学生都能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与幸福,让学校成为他们心灵的港湾。

学园,作为知识探索与能力培养的重要场域,我们围绕课程体系构建这一核心,聚焦于课堂教学、课后辅导与特长培养三大板块。在课堂教学与课后辅导方面,我们强化教师队伍建设,确保教学质量与效率;在特长培养上,我们依托每周五下午的多元自选课程,专业教师授课,让学生在标准课程之外,也能根据个人的兴趣与潜能,在艺术的殿堂里自由翱翔,在科学的海洋中勇敢探索,实现全面发展与个性成长。

记者:您提到,学校以课程体系为核心打造学园,这确实是一个关乎教育质量与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环节。那么,学校是如何构建这一课程体系的?它包含了哪些特色课程或创新元素?


易穗香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办学的重中之重。我们以素质教育理论为基础,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实行国家课程必修、地方课程必选、校级课程自选的“三级三维课程体系”,以此扩大教育空间,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三级”包括国家课程、学科拓展课程和多元自选课程。国家课程,顾名思义就是国家要求的标准课程。学科拓展课程则是学校针对不同学科的特性,设计了一系列创新模块,如语文的习字立人、整本书阅读、自然化写作,数学的快乐口算、数学小讲师,英语的绘本、外教课程等。值得一提的是学校的多元自选课程体系。此体系不仅注重兴趣培养,更致力于特长塑造。从一年级入学开始,我们便为每一名学生分配一份特长课程志愿表,让他们与家长共同商量,填写自己的第一、第二、第三志愿,且每年可申请调整更换课程。目前,此体系已形成11个模块、36个班的发展格局,涵盖运动、美术、科学、音乐、棋类、舞蹈等多个领域,细分课程丰富多样,体育如足球、篮球、武术、跆拳道,科学如少儿编程、小牛顿科学,棋类如围棋、象棋,舞蹈如民族舞、街舞、拉丁舞,音乐如声乐、器乐(古筝和竖笛)……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

“三维”课程架构则以学校德育的“七个习惯”(积极处世、先定目标后行动、重要的事情要先做、双赢的想法、先理解别人再争取别人理解自己、协作增效、磨刀不误砍柴工)为核心,融合单学科深度学习与跨学科的STEAM课程,形成立体化的学习网络。德育课程通过系统化的习惯养成体系与丰富的活动课程化设计,将德育融入日常,确保德育实效。而STEAM课程的引入,更是学校教育创新的一大亮点。此课程通过结合本地文化特色与少儿编程,自主研发课例,实现了项目式学习的全年级覆盖,为学生提供了探索科学、技术、工程、艺术的广阔平台。

记者:课程的实施离不开教师。您前面说,学校的“90后”教师占比超过了80%。面对这样一支年轻的队伍,学校构建了怎样的教师培养体系加速他们的成长?

易穗香在一次校长培训会上,有位专家抛出了一个问题:学校发展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我当即深思,笃定地认为,最关键的因素是教师。一名好教师就是一种好教育。多年来,我们一直秉承“名师成就名校,名校打造名师”的师训理念,聚焦全体教师队伍建设,致力于强化教师核心素养,涵养师德师风,驱动学校稳健前行。基于此,学校构建了教师培养的三级研修坊。

首先是新教师研修坊。对于新教师,提高他们的教育实践能力至关重要。一是提供实际或模拟的教学场景,如模拟课堂、角色扮演、教学观摩等,让新教师有机会亲身体验和实践所学的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二是选取有代表性的教育案例,让新教师进行分析和讨论,帮助他们理解并学会面对教育实践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挑战。三是鼓励新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和总结,方式上可以是写教学日志或教学反思,其中要分析自己的教学过程、效果和问题,并提出改进问题的方法,以此提升自己的专业教学能力。四是组织新教师团队协作,通过小组讨论、团队项目等方式,共同解决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并分享各自的经验。五是鼓励新教师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了解新的教育动态和发展趋势。六是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对新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及时指导和评估,方式上包括但不限于师父评价、教学评估、学生反馈等,帮助教师明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其次是骨干教师研修坊。针对骨干教师,我们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一是整体培训,由学校组织实施,以专题讲座、课程学习、教学研讨等形式开展学习交流。二是案例培训,以教研组为依托,以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探讨为重点,引导教师对课例进行分析、模仿、借鉴,领悟新颖的教学方式,启迪自己的教学。三是同伴互助。学校牵线中青年教师与老教师互结对子,践行能者为师的原则:在课堂教学、学生管理方面,老教师为师;在网络教研等方面,中青年教师为师;在教科研培训中,师徒共同承担同一课题,共同进步。四是自主学习,以教师个人自主学习、校外听课、互联网学习等方式进行。五是参观考察。学校积极组织教师参与上级研修活动和外出参观学习,与优秀学校的优秀教师合作交流,互学互鉴好的经验和方法。

最后是名师工作室。近年来,我们以名师工作室为载体,以打造素养课堂为目标,紧扣课堂教学研究开展活动,让全体教师在工作室的各类展示课、示范课、竞赛课的研讨交流中提升专业能力。

记者:家庭与学校相互支持,才能共同培养好孩子。近年来,学校招生人数逆势增长,这无疑少不了家长的大力支持。那么学校在家校社协同育人方面做了哪些努力?


易穗香在家校社共育方面,我们首先从“输出端”的班主任工作做起,主要手段就是创新班主任管理。例如,对于班主任培训以及会议,我们将以前每周一次的班主任常规工作会议升级为同样每周一次的班主任工作论坛。过程中,实行年级组轮流主持会议制度,每轮由特定年级负责选定当前工作中最受关注且亟待解决的议题作为论坛主题。主题于每周二或周三确定,并提前向全校班主任发布。随后,各年级班主任围绕此主题,汇聚智慧,提炼各自在解决同类问题上的有效策略与成功经验。通过论坛平台,这些“金点子”与优秀做法得以集中展示与分享,促使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更有专业性和更具人性化。

其次,我们大力发挥家长的作用,联动他们的力量,为学生成长构筑强有力的保障。第一,举办最受家长欢迎的家长会。与传统模式不同,我们不再单方面传达学校信息,而是通过事先精心设计的问卷调查,深入了解家长最为关切与聚焦的问题。问卷结果将成为家长会主题的核心依据,确保会议内容贴近家长的实际需求。为此,我们成立了家庭教育指导讲师团,成员包括学校行政人员、优秀班主任以及拥有丰富教学或育儿经验的教师。讲师团针对家长关切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然后在家长会上以讲座形式进行展示,包括撰写讲稿、制作PPT、录制视频等。这种形式既便于家长随时观看,又能减少集中听讲时的环境压力。此外,我们还采用类似教师培训中的小组合作探究模式,将家长分小组,围绕同一问题展开讨论。每组设中心发言人,负责汇总并分享组内意见。教师则扮演记录者的角色,收集各小组的共识与独到见解,通过整合与分析,提炼出最具价值的观点与建议。这样的模式不仅提高了家长的参与度,还打破了传统家长会的单向交流模式,使家长能够直接参与到问题的解决中来,大幅提升了家长会的效果。第二,推广亲子阅读活动。学校设立“阅读银行”,发放“阅读存折”,鼓励家长与孩子共读一本书,营造家庭的阅读氛围;启动“书香家庭”建设,旨在通过评选激发家长的参与热情。尽管不是所有家长都能达到“书香家庭”的要求,但项目的广泛发布与积极鼓励确保了高参与度,最终参与并持续努力的家庭将获得“书香家庭”的荣誉评价,这既是对家庭的表彰,也产生了正面的激励效应。此外,学校还举办“华鑫好家风”评选活动,鼓励每个家庭分享自家的美好故事、家庭会议、亲子活动、家庭公约等案例,每年评选“华鑫十大好家风”,提升全体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视。
最后,我们重视来自政府和社会的力量。在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不只得到了家庭的力量,社会和地方政府也同样推动着学校不断前行。地方政府对于教育事业的公正态度与高度关注,使我更加坚定了作为教育者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政府给予的认可和机会,是我们前行路上不可或缺的动力。未来,我和我的同伴们将继续致力于提升民办教育质量,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贡献力量。

一审:李   婧

二审:赖斯捷

三审:倪正松

原文刊发于《湖南教育》2024年9月D刊总第1294期

在这里,读懂教育!
长按关注>>>
盘它


湖南教育
评析教育热点,推介教育人物,更新家教理念,讲述教育故事,分享读书乐趣。
 最新文章